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2020-03-03 03:06: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言

自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在《学习时报》连载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书中的系列采访实录来源自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和他共同生活的陕北村民以及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共29人,以真实的历史细节和简朴的文字内容,生动再现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整体形象,清晰展示了其无私品德、崇高追求和吃苦实干的党员精神,令我不由为之敬佩动容,深有感触。

当代青年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 充满情怀 拼搏奋进

“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当时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

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没有地砖紧靠黄土压实的地面、各类牲畜紧靠住所等多种因素使得跳蚤猖獗知青们痛痒难忍;没有细粮只有粗粮、肉和油稀缺、新鲜蔬菜匮乏等饮食问题让知青们难以适应;每天在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劳作让从大城市来的知青们叫苦连天;面对知青生活后的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忐忑和迷茫——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下乡要面对的四个关卡,对当时的所有知青来说都是异常艰难的考验。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和看似无法完成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既不消沉也不抱怨,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伙伴、作家王海燕说:“我们说:‘近平,走啊,咱们去梁家塌吃他们一顿!’但是,近平不去,他就坐在那里看书,他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吧。’”可以说,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诞生了一位人民领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苍茫黄土的陕北高原,深深铸就了一位有志青年的爱国为民情怀和艰苦奋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着实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范本,为青年们开辟了一扇解国家领导人真实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窗口,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持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不怕吃苦、真抓实干,秉持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深刻领悟凝聚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真知,时刻不忘向书本学习为打牢自身成长打牢基础的良好习惯。

党员干部视青年习近平为模范 锤炼党性 增强素质

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是力争冒出新笋。七年艰苦支教,习近平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当时生产队队长张青远回忆到:“到山里去打坝,修梯田,受苦,劳动。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一点儿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他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广大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从心底里热爱百姓,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踏实、攻坚克难。

习近平曾自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始终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近平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

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党员干部“为什么选择当干部、怎么样当好干部”,为党员树起了看齐的标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不难得出它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生动范本的结论,其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对照、自我反思,认真践行书中所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砥砺奋进、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优秀品质的生动形象,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中。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引导大学生像青年习近平学习

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戴明说:“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具有哲学的眼光和辩证的智慧,常常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而他之所以能把握住历史规律、遵循着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名言警句,想必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更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这些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育尤为重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作为我国各类人才培养、储备,并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撑的主阵地,高校肩负重任。高校教育应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坚持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内在统一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加强日常管理监督考核,发挥好学生党员勇立时代潮头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我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书中所感,我校教师都要培养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深入工作一线”经邦济世、胸怀天下的担当情怀和价值追求,深入社会、深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为引导大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

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开展“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召集党支部成员学习、撰写心得体会、举行交流座谈会、集中讨论研究党精神、举办读书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既要抓好“关键少数”的学习,又要抓好青年党员的组织学习,严防搞形式、走过场,让全体成员通过学习讨论,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将系列学习活动作为推进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将活动融入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育人和基层党建多方面,进而促使在校大学生自觉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doc》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