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山歌

2020-03-03 11:08: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飘逝的山歌

■□ 李枝能

小时候,总是向往着自己能生活在城里,能穿上搽油皮鞋在平坦的街道上踏出山风一样响的节奏,能说一口标准的城市口音,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不俗。长大成年后,自己真的成了城里人,也穿上了从小就羡慕的搽油皮鞋,可总是改不了一口别人认为土里土气的乡音。

人总是不安分的。在城里呆久了,喝腻了带漂白粉的水,满眼被城里的灰色建筑睹得慌,蓦然之间便想起了家乡的青山、绿水、蓝天,便想起和冷漠的城里人不能比拟的那火一样热情淳朴的民风民俗,尤其是乡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豪放高亢的山歌,成了我这个来自山里的人这一生一世都无法解开的结。

家居黔西北纳雍农村,乡亲都是真正的山民,质朴憨厚,粗犷豪放。他们无论上山割草、砍柴,还是进林猎物、采药,都爱吼山歌。用山歌解其闷,抒其情,一人吼起,众人和之,常山摇地动。无论何时走进青幽幽绿莽莽的大山里,都能听到各种挑逗别人唱歌的声音:“深山大树好遮荫/只听山歌不见人/妹若有情应一句/省得阿哥满山寻。”“日头照眼看不真/对面阿妹是哪人?”像这种白话一样的歌词,自由的调子虽不及流行音乐那般动听,但就是这土得掉渣的韵调总是让人从骨子里铭记难忘,于是,山歌成了男女青年们相互认识的桥梁,并成就了许多美好的姻缘。

记得我5岁时,也就是大集体生产那年代,国家也还处在人民公社的管理之下。当时到谈婚论嫁年纪的青年人似乎大多不善言语,也许是国家经历文化大革命太久的原故,但恋爱的方式在今天来说很具古典风情。对山歌几乎成了大多数年青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山歌的产生我无所考究,但山歌的流行时期是我这生中有幸看到的一种文化,它对唱歌者无太高要求,只要肯记忆,不会写字只要能吐清字音就行。所以当年虽然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算高,但山歌的普及程度确实超过文化普及。

农忙季节过去了的闲时功夫里,除了日常农活以外,就是青年人学唱山歌的时间,下雨天,晚上,冬天,这些都成了三三两两青年人学唱山歌的机会。大家相互抄下每首歌的歌词,不认得字的就让认识字的帮忙抄,一个个不算精美的笔记本成了他们心中的“圣经”,刚刚学唱的时候,会明显听到七音八调交汇在一 1 起,虽然唱得不好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努力唱,目的就是为了在遇到恋人进行对歌时获得成功。

对歌的方式很特别,节日聚会(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赶场天就成了他们对歌的最佳机会。记得在老家时,每年春节正月初一那天早晨,老少们都要齐聚在坡后的大黑洞或鸡么洞里,都要去看唱山歌。小时候对一切都好奇的我们这些小屁孩,就会跟着他们大些的年青人拎着收录机一起到山上,总喜欢在不远处听着那些青年男女们的山歌对唱。那时虽然不懂其中含义,却被这悠扬动听的歌声迷住了,那是来自大自然里最纯洁、最优美的旋律。有时象风在吹,有时象人在笑,有时象鸟儿在歌唱,有时象相思的可人儿在哭泣,有时象大山的呼唤。有不少青年男女,在几天的集会对歌中,就有机会订下终身大事,成了比翼双飞的情侣,有的也成了恋人、朋友。每当歌唱到动情处随时都会出现泪洒弯弯路,难舍丝丝情的动人情节。有的虽然一无所获,但也乐在其中。山歌一直陪伴着那一代刚从紧张而封闭的社会气氛中解放出来的年青人,陪伴他们从恋爱、结婚、生子,一路给他们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我现在还能感受到他们当年那种对人生的单纯期待,对生活的热情,对朋友的关照,对亲人的思念,这一切都在歌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山上,摘一片树叶会吹出一首动听的曲子,扯半截树管也会吹出锁呐的音调。

对歌的年青人一进洞里就爬到高坎上坐起唱歌。当时人们的衣服颜色比较单一,大多是白色还近乎白色(反正穿着是新崭崭的),从远处望去象青山中点缀着一朵朵白云。年青女孩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等待男孩子们的对歌请求。如果男孩子们对这几个女孩子有意思时,也会想办法聚齐一些人数一起站在距女孩子们两三米远的地方,开始他们那神圣的对歌之旅。

开场白的歌是男孩子们先唱,通常是两三首,大意是表达对女孩子们的好感和想与女孩子们对歌的意愿。这期间女孩子们也会偷偷看一下对方,如果觉得满意抑或基本满意,就会在第二首还第三首唱完后就接唱回答的歌,接下来就有戏了。否则就一直保持沉默,两三首过后男孩们看到对方没反应,即会知难而退。

山歌中有的是机智聪明,如果你反应慢点应不上来,或者你应上但对答粗俗或是答非所问,那么将要被淘汰。女子们的问题其实是很简单,都是平时生活劳作之事。有的却是对爱人的真心表露,但仍然有所含蓄。这里没有什么现代背景音乐,有的只是松涛阵阵,有的只是山雀啾啾,有的只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

2 我稍微长大点,有一次就被伙伴们推上了阵,可是对于姑娘的问答,我还真不知道如何应了,结果憋红了脸也没想到调,只好冲着对面的那位姑娘叫开了:“妹妹若是真心树/我就不当空心竹/晚上挑水到你家/情妹记得给块帕”。然后不知道如何叫了,结果被周围好几百号人哄笑了下来。到如今都还是一直被同村伙伴们取笑的臭事之一。

后来,出了村寨到外面读书、工作,已经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再没有参加过这有趣的对歌了。现在只有偶尔在爬山时会自己不时的哼几句,还引得同行者们会问是不是想学驴叫。毕竟,那山歌是我们山里人唱的,其中的乐趣也只有我们山里人才会明白。

山歌的曲调没几种,尾音拖得极长,且绕许多弯子,声大情浓,悠扬婉转。所以整个山坡上听起来有时就是几乎同一种旋律在山间回荡,有时歌声刚起时,林里的野鸡斑鸠等鸟类受惊而飞,多么有情趣!那种场面真让人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青春冲动。歌词几乎都是七言律或多言律,每首歌均为四句。数七言律最多,上句和下句歌词之间对接工整押韵,歌词意思表达简捷易懂,但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意义却无法揣测。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感受到那歌词的丰富含义。

对歌表达情感,对于当时的年青人来说是一种礼貌求爱的方式,很受年青人喜欢,如果在对歌这方面没有天赋的男孩,只好以中国最原始的方式----媒人介绍来完成终身大事。当然这一切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对歌这种方式成了那时未婚青年男女的业余时间最享受最喜爱的娱乐。

年少时我曾收集过一些农村山歌,如“小哥听见小妹来/反穿袜子倒穿鞋”。寥寥两句,把小哥盼小妹心情之切,小哥听到小妹来时的慌乱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对面山上有人唱歌,你又想和别人唱上两曲,那就要用歌声问人家愿不愿意:“隔山隔岭又隔坡/听到对门唱山歌/有心陪你唱两曲/不知声音合不合”?如果对面山人用歌声回答同意了,那就可以用山歌交流了,什么男情女爱,耕田打耙,三国水浒,张王李赵等等,要唱上好半天。

“黄路叶叶遍地飞/郎在高山种玉米/心想给你帮一把/又怕别人说是非”。这是一个黄花女子的矛盾心情。她看到心上人在做活路,便生出爱怜,有心去帮一把。可她正要举步,却又犹豫起来,生怕别人说出闲话。左不是右不是,只好在远处徘徊。“拿起水桶去挑水/转身又想抱柴去/不知打得轻么重/又是鞭子又是棍”。显然心上人被打了,而且是因为他们的事被父母打的。他(她) 3 听到这个消息.霎时坐立不安,刚想去挑水,又想去抱柴。其实,他(她)并非要去挑水或抱柴,而是想找个借口或机会,去探问一下心上人被打的情况,歌词中饱含拳拳之心。让你听后,不得不慎重行事。

家乡的山歌中,还有一些不文明成分,骂人就是一例。不过这些“骂”用山歌的形式唱出来,又觉得很有学问。“黄花花呀黄又黄/你再不要缠老娘/若要你脱手不放/放出黄狗撕裤裆”。此首歌中虽无明显的骂人语言,却表现了一个正直女人的悲愤之情。她被一个无赖缠住了,且这个无赖动手动脚,行为不轨。她是一个弱女子,打,打不过;挣,挣不脱;只好拿“黄狗撕裆”来吓唬。

家乡的山歌之所以称为“山歌”,除了它是在山坡林中唱的外,还多少带有点野味。

“沟里挑水梁上歇/你要来就快快些/慢了就不等你了/娃娃还要咂奶奶”。这位村妇真是可爱至极。她利用挑水歇气的工夫,都想要会会情郎,还要求“快快些”。这里一方面表现出了妇女对情郎一片痴情,另一方面也透出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辛。她们既要谋生计,又要养孩子,会情郎也不能像城里人一样花前月下,而只能忙里偷闲。

“人红袜子水红鞋/人家说你和我来/听了装作不知道/请你拿出证据来”。他们的事情被人发现了,却是镇定自如、成竹在胸的感觉,坚信别人“拿不出证据来”,大有天不怕地不怕继续向前走之气慨。

“太阳出来照北坡/听我唱个扯谎歌/去年看见牛下蛋/今年看见马拉窝”。真有意思啦!这样让你在滑稽取笑的歌声中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

时过境迁,遗憾的是这几年不大有人唱山歌了。前辈“歌手”已老,后辈们大多用上了手机和MP3,听家乡的人说,现在村寨里那些年青的男女们没兴趣上山对歌了,听到后,感觉有点失落。那种上千人聚到一处对山歌的时代真的要过去了,家乡的山歌在某天可能会失传。村里的年轻一辈南下北上出去打工的较多,村庄都留给了老人和小孩。如今很少有人上山砍柴割草,也很少有人进林猎物挖药。昔日的大山里也听不到那热情洋溢的调子缠绵似水的情歌。往日的山歌在小一辈的嘴里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偶尔听到几句,已是调不成调歌不成歌了。

再也很难听到那令人神往的故乡的古风韵律,再也很难听到那飞扬锐耳的山歌!

随风飘逝杂文随笔

飘逝的红风衣

山歌进校园

自编山歌

放牛山歌

《放马山歌》

山歌对唱

长汀山歌

贵州山歌

山歌2

《飘逝的山歌.doc》
飘逝的山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