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

2020-03-01 16:08: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也能从各个方面体会到社会对我们的重视和关注。教育问题一直是关乎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助推剂。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物质基础的不断提升,人才的竞争必会走向史无前例的高峰。而能决定一个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教育水平的高低。

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教育改革之路。这其中的波折与艰辛,恐怕亲历者也难以述清。不管过程如何,经历了17年的教改阵痛,我们并没有迎来中国教育的新篇章。相反,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2010年“两会”的召开,再度把水深火热中的教改问题推向高潮。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究竟怎么改,改什么,从哪开始?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这些急切盼望获得更好教育质量的学生们,也同样会使那些决策者们夜不能寐。

日前,一份叫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再一次引发了国民的热情讨论,尤其是有关“去功利化”、“去官僚化”和“去行政化”与“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和“教授治校”的深层次教改方向,更是让无数的学生与家长拍手称快,仿佛看到了希望。这份《规划纲要》涵盖了教育所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作为大学生,我自然很关注高等教育改革这一部分的内容。而从高教改革在《纲要》中所占的篇幅和比重来看,这也是新一阶段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观念需要转变。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我们要用只争朝夕的劲头去努力。下面我仅就我意识到的一些问题,结合《规划纲要》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有限或者可以说严重缺乏。早在N年前,墙上、书上就写上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等文字,老百姓为教育勒紧裤带过日子,作为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最后一扇大门,高等教育更是在不同年代涌现出前赴后继的砸锅卖铁上大学的例子。然而,教育于民间之狂热,恰恰折射出其在公共财政中的弱势地位。为保证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得以实现,建议:一是尽管订立了4%的目标,但迄今未能从政策或法律层面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在4%目标责任上,只有“国家”的抽象意义,而找不到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二是公共教育是个软实力的工程,短期见不到实效,而地方GDP向来喜欢急功近利式投资,对教育投入多是叶公好龙而已,应尽快舍弃纯GDP考核;三是公民的受教育权缺乏财政支撑,相关权利从纸面上扎实落地尚且缺少一道物化的程序。

长期以来,中国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得过多过细,导致高校行政化趋向严重,以“权力”而非“学术”为中心,影响了原有的单纯的教学气氛。针对这一弊病,

2月27日温家宝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大学最好不要有行政级别”。而规划纲要指出,将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同时,还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就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将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也要明确各类各级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让学校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

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回归讲台。培养杰出人才,必须有能引领学科前沿发展、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职业素养都有待加强。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补充了大批年轻教师,在很多学校数量超过60%,表面上看“后继有人”,但能在学术上引领学科前沿发展的凤毛麟角。“严师出高徒”,但如果老师的学术水平不高,只靠“严”,还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必须修改,将人才培养的效果、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教师评估的重要标准,激励教师专注教学,特别是中层教师潜心教学。当然,一方面要实行教师评价机制的科学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高校教师待遇,畅通成长渠道,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吸引教师回归讲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核心内容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高校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各种类型的学生以不同的成长平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和允许他们有思考的空间。从社会需求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分层次、分类型的。从高校内部改革看,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在进行调整,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要以多样化的人才观对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大学要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权,人才培养别具有太强的行政性,在与师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中,随时调整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不要搞成千校一面。对高校而言,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出个性特色,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应对大学进行分类管理:职业教育培养合格技工,拼实操能力而不要去拼文凭;一般大学培养普通劳动者,不要去拼大楼;专科大学不必削尖脑袋非要升本科;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人才,而不要走市场化搞什么函授、大专。各类学校各归其位,各依其规律办学,整个教育体系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同时,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规划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实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是比照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

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收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在国家、社会、包括我们大学生的努力下,一定会将教育改革进行到底,并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也由衷的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与国际接轨,摆脱现在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多为中国培养出几个有能力改变世界的大家。作为普通大学生的我,需要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国家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努力使自已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用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我为学校献良策

我为教育献良策

我为家乡献良策

我为公安工作献良策

我为医院献良策

我为三基献良策

我为黄山旅游献良策

我为某发展献良策

我为七五普法献良策

“我为协同发展献良策”意见建议

《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doc》
我为教改献良策——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