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2020-03-01 20:20: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书笔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最近才读了《城市土地使用规划》这样一本好书。从事城市规划工作好几年,现在才接触到所谓在西方国家被誉为规划界的“圣经”的这本书,实在觉得有点惭愧。目前粗略地看了下目录和前面第一部分前3章,觉得所谓“圣经”的说法确实有道理。书中对规划本质的深刻理解、全面完整的框架体系以及严谨清晰的表述思路,都不是一般书籍可比的。虽然其植根的是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但对于中国也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书中对理性主义、共识建构以及城市形态设计等各种规划模式进行了综合。首先,这种对规划模式的界定本身就是很具有启发性的,从整体的层面对规划概念、方法和程序进行了分类。其次,将各种规划模式整合为一整套清晰完整的方法,并对规划师、规划方案等在其中的角色、作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述,也体现了对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书的第1章是“土地使用规划程序框架”。在引入章节,作者首先对规划作为一种博弈过程进行了解读,对规划师的主要作用进行了界定。一开始就将各方假设为狭隘的利益群体,反映了美国以个体为先的文化传统。而将规划师渲染成公共利益的守护人、改善弱势群体利益的倡导者,又不失理想主义的高尚情怀。作者对规划实践有着深刻的认识,没有将规划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和理性的过程,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充满了误导、妥协的政治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中,规划师的作用得到了体现,就是对整个博弈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提供信息、倡导协调、描述愿景、起草方案和条例等;同时,规划成果(Plan)的价值也自然显现出来,那就是引导建设、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记录各方达成的协议、建构共识,以及描绘关于未来的生动图景,形成共同行动。

在对规划的环境作了简洁的描述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明确提出规划的目标是要“寻求一个永续的城乡土地使用模式”,并在环境、经济、社会和宜居性等价值取向之间适当平衡。这一节是统领全书的内容,也可以说体现了全书的核心思想。这一框架中既有作为目标的四种价值观平衡,也有作为一种方法的规划支持系统,还有作为规划内容形式的各层次规划网络,涵盖了规划的主要方面。作者显然明白,如果一个框架没有内容和实例支撑,必定只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摆设,所以接下来紧密结合美国当前规划实践的重点,对传统的低密度开发、永续发展、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也对土地使用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宜居性四种价值观进行了剖析,最后以美国规划网络(体系)为重点介绍了规划程序。对于当前中国以及不同地区来说,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规划模式、规划体系都有很大不同,四种维度的价值观分类也未必恰当,当值得本土规划师们深入研究。

第2章“用永续棱锥模型编制规划”首先强调了土地使用变迁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然后介绍了Campbell的永续发展冲突三角形,即以经济、公平、生态三种价值维度为顶点,以经济增长与机会均等之间的“财产性冲突”、经济发展与生态永续性之间的“资源性冲突”、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开发性冲突”这三类价值冲突为边的三角形。接着,作者将宜居性作为第四个维度对三角形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一个永续棱锥模型。宜居与公平、经济、生态之间的主要关系或者说矛盾分别是中产阶级化冲突、增长管理冲突、绿色城市冲突。这样,就构成了由四个目标、六大冲突构成的规划框架,而理想的规划就在于实现它们的平衡。作者认为,永续发展的3E概念、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都只部分地反映了四个目标,例如:永续发展的三角形模型方法最强调生态,强调解决资源冲突;新城市主义以宜居性为最高价值观,并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整合宜居价值观和经济价值观;精明增长也以宜居性为最高价值观,但主要是通过土地使用规划和设计来解决增长管理冲突和绿色城市冲突。

虽然丹佛(Denver)等区域的案例验证了框架的适用性,我们仍然要注意作者建立的框架只是基于美国规划实践的,对于中国的规划是否适用仍可存疑。特别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化冲突在中国应该不是主要的,因为整体而言中国的社会结构并没有一个显著的中产阶级;增长管理冲突在中国更多的是城市内部的问题,而绿色城市冲突则经常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另外,不同背景也导致了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有所不同。例如作为第四个维度的宜居性,在中国规划界经常作为体现了3E原则的单一综合目标,出现在不少城市规划建设的愿景中;而在作者的概念中,宜居性除了二维的3E原则之外,也体现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和建筑设计等三维特征方面。

在提出永续棱锥模型之后,作者对理性规划、共识建构和城市设计三种传统规划方法/模型进行了阐述。在美国,理性规划大行其道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甚至出现了不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学模型,走入了一个极端和误区。作者对这一历史过程没有进行介绍,而是在总结了几种较为中肯的批评声音后,指出理性规划模型如果融合共识建构和参与性设计的方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可以解决批评中指出的问题。共识建构在20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规划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可以看作是对过度关注目标的矫枉过正,但批评的声音是它过度关注过程,导致对通过编制并实施规划以改善城市形态这一中心目标的偏离。作者指出,这样一种开放化、参与式又常常充满争论的过程缺乏一种通过规划对未来城市面貌提出愿景式设计的驱动力。城市设计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早期城市规划的核心任务,但这种规划模型容易陷入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泥淖,如果没有与市民需求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对规划领域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其愿景可能会很难实现。

最后,作者认为应借鉴和整合理性主义、共识建构和愿景设计三种模型,并以西雅图城市规划和街区规划为例,提出要建立一个协作规划的过程,将技术性的信息、价值观和场所创造结合起来。

第3章题为“如何创造一个优秀的规划方案”。在回顾了第1章规划的核心目标之后,对区域土地政策规划、城乡土地使用设计规划、地段或特定意图区规划以及开发管理规划的内容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角度提出了规划质量的评价准则,并简要说明了潜在的限制因素。

这一章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别是不同类型的规划是根据美国的实践提出的。但同时,规划质量评估准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列表,可以对规划作一个全面的检查。对于这样一个列表来说,求分值总和的意义其实并不大,毕竟对于不同规划来说,其重点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列表最大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较方便地发现遗漏或忽略了什么。而对于规划支持系统的建立来说,这个列表也反映了对于系统的一大类使用需求。不嫌烦琐,把这份规划质量评估草案列于下:

一、内部质量准则(1-4)

1.问题和愿景的陈述

1.1 是否对规划期内将发生的变化、趋势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有基本的评估?

1.2 是否对城镇预期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所描述?

1.3 是否审视了地方政府当前或潜在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4 是否能用语言描绘出一个总体图景,确定城镇希望成为什么,希望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2.事实基础

2.1 描述和分析地方规划权限的要点:包括现状和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现状土地使用,未来土地使用需求和当前为未来储备的土地数量;现状(和未来需要的)服务于城镇人口和经济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状况,代表宝贵但脆弱的资源以及土地使用的物质约束。

2.2 鉴别和解释事实所使用的方法:包括为表达信息而使用的图纸是否清晰、恰当和全面;集成了数据的图表是否适合所分析的规划区域并且有意义;是否使用了事实来支持议题、政策方向的推导与解释;导出事实的方法和数据是否有出处;基础的空间数据是否充足;官方的项目是否得到了严格核实与验证;项目是否明确地与规划政策结合。

3.目标和政策框架

3.1 是否清晰地表明了目标?

3.2 当政策明确地与一个(或者几个)目标有关时,它们是否保持内在一致性?

3.3 政策是否紧密联系一个特定行动或者开发管理工具(例如含糊的政策——减少洪水威胁与详细的政策——降低洪泛区的开发密度)?

3.4 政策是强制性而不是建议性的吗?

4.规划提案

4.1 空间设计:规划是否有未来土地使用总图?土地使用规划是否考虑了交通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发展?用地范围是否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设想的用地范围是否考虑了景观的适宜性要素?

4.2 实施:是否确定了实施规划的行动?是否将这些行动划分了优先度?是否对实施设定了进度表?是否明确了应当对政策的实施承担责任的组织?是否明确了实施所需的资金来源?是否对规划更新有一个时间表?

4.3 监测:目标是否得到量化?在每一个目标中是否都包含指标?是否明确了监测和/或提供数据的机构?当监测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是否有一个更新规划的时间表?

二、外部质量准则(5-8)

5.鼓励对于规划的使用

5.1 规划是否生动形象,并有强制性的行动程序来推动人们实现它?

5.2 规划是否呈现了一个简明扼要、行动导向的议程?

5.3 规划是否对多个备选的行动过程做出说明,以加强城镇应对复杂环境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4 是否解释了法律环境对规划的要求?

5.5 是否有规划需要的行政管理权限?

6.创造清晰的图景,加强对规划的理解

6.1 是否有包含内容的详细表格?

6.2 是否包含术语表和名词解释?

6.3 是否有一个执行摘要?

6.4 在议题、目标和政策之间是否相互参照?

6.5 语言使用是否通俗易懂?

6.6 是否使用了清晰的图示?

6.7 空间信息是否在图纸上标注清楚?

6.8 是否包括了规划的支撑材料?

7.说明规划中相互支撑的行动

7.1 是否解释了与横向的地方规划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7.2 是否解释了与纵向的区域和州的政策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7.3 是否解释了政府间协作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减灾(洪水)?

8.参与的角色

8.1 是否说明了规划准备过程中牵涉的组织和个人?

8.2 是否解释了为什么牵涉这些组织和个人?

8.3 这些牵涉到的利益相关者是否代表了政策和行动将影响到的所有群体?

8.4 是否解释了所使用的参与方法?

8.5 是否解释了这些相关者的参与对于我们优先的(怀疑此处翻译有误,是否应为:原先的)规划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

8.6 是否描述了规划的演进,包括它对市民和私人领域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怀疑此处翻译有误,是否应为:是否描述了规划的演变过程,包括所受的市民和私人领域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

8.7 是否解释了规划能够得到的公共机构的介入和支持(公共工程、经济发展、公园)?

8.8 是否与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使用?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临时使用土地

土地使用申请书

土地使用证明书

土地使用协议

土地使用协议书

土地使用协议书

《读书笔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doc》
读书笔记: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