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2020-03-02 07:32: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标核心内容就是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此相对应, 高中古文教学的任务总的说来,主要也是三个方面:除了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新课标背景下的古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探究。

从本质上讲,教师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正值青春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然而在全民看高考的现实背景下,唯分数论英雄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衍生出那种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全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显然忽视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便是讲授知识与技能,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教师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寻觅真正契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硬道理。

本文从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要求、作家人文思想的归纳与梳理和文言字词的教学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上课吸引学生离不开丰厚的学养、准确精炼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还需要巧设问题的循循善诱。而学养、语言、语调非短时间内能有较大提高,只有树立提问意识,通过巧设问题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怎样做到巧设问题以吸引学生,恐怕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那么,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上到底有哪些要求呢?

问题设置的内容要求有三。首先,问题设置要串联课文的大致内容。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挂一漏万。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需要事先找准每个重要节点,原则上要求针对每个节点设置问题,这样设问才能串联起课文大致内容。如有遗漏,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障碍,也可能导致自己讲课前后不连贯。其次,问题设置要突出课文核心内容。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往往不是同等重要,而是有一个或若干个核心节点。譬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若干节点: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由来,简述游洞过程,议论游山心得,补叙同游者及写作时间。但很明显,课文的重心在于第三个节点,即游山心得,前二者只是第三点的铺垫,第三点才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主要思想。只有突出了关键节点,才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再次,问题设置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构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都是思想积极向上、可以砥砺千万学子,同时又是表达规范、言辞优美的范文,是教师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重要载体。无法想象,教学时可以罔顾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文思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忠君报国思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顾全大局、以社稷江山为重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重视民生的思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问题设置的原则要求做到“五性”。(1)激发探究欲望的启发性。所谓巧设问题,“巧”应该体现在问题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和回答的欲望。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曾提出“你赞同荆轲采用行刺的手段解决问题吗”“现在美国称霸世界,我们是否派人去行刺奥巴马就能解决问题呢”这样的问题,结果学生热情高涨,回答踊跃。(2)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由易到难提问符合认识规律,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有序的好习惯。(3)由表及里的逻辑性。由表及里是探究学习的正确过程,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读本课文《晋公子重耳之亡》时,曾连续提出“重耳为什么逃亡”“重耳逃亡时被善待和不被待见的国家分别有哪些”“重耳是个怎样的人”“归纳重耳最后夺取政权的主客观原因”“重耳的成功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问题设置需要兼顾的几乎所有基本原则。(4)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性。提问时有意识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学生观照现实,拓展思维和视野。教学《长恨歌》时,可以联想到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的典故,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5)紧扣考点的实效性。高考考纲要求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多数学生的短板,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教学《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关键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所赞扬的曾皙描述的长幼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愿景。

文学是人学。人的各种情绪诸如喜悦、感奋、痛惜、忧思、愤懑、感伤、失意、孤寂、思念等无不寄寓在文章中。高中古文思想内蕴极其丰富,更是包罗万象,难以尽述。如上所述,如此丰富的人文思想正是构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资源,即便每篇古文的思想都被理解,可能也只是一盘散沙,学生很难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作家人文思想进行归纳和梳理。

隐逸情怀的嬗变。庄子“曳尾于涂”式的隐逸,是《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思想的外化。虽然有点消极避世,但这是一种置自由于功名之上的真正洒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对醉心功名的名利之徒而言无疑是一副清醒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引申,让学生明白范蠡泛舟、张良隐遁体现的是担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睿智。《归去来兮辞》让人想到南北朝期间陶渊明、阮籍、嵇康的隐逸情怀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厌恶官场。到了唐朝,“终南捷径”式的隐逸成了曲线救国、间接求仕的晋升阶梯。宋朝林逋醉心自然的隐逸,成就了一段“梅妻鹤子”的佳话。唐宋时期的这两种隐逸情怀大异其趣,境界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隐逸情怀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生命意识的复苏。逍遥如庄子,才能在妻子离世时鼓盆而歌,这种生死如一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庄子《齐物论》中“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和“妄作”,对“死生亦大矣”痛心疾首,无疑是生命意识的复苏。《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喟,虽然最后消解于“变与不变”的哲理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生命意识的觉醒。《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失去生命的痛惜。

入世出世的较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分忧的言行,明显传扬着儒家推崇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种树郭橐驼传》采用曲笔,借古讽今,更彰显出作家的家国情怀。《逍遥游》《归去来兮辞》《方山子传》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逍遥自得、远离红尘的思想,虽然境界很高不难界定,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道家推崇的“出世”观念。这些课文都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难以尽述的杂感。《劝学》体现了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治学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师说》是韩愈对当时厌恶从师学习之风的匡正。《苏武牧羊》的主人公十九年执着不悔,九死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和什么是坚贞。《陈情表》中不事伪朝、反哺祖母的言论,闪耀着不忘根本、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滕王阁序》对景物出神入化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以上种种,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但基本涵盖了教材中的主要思想。具体教学时,教师大致列举分类,搭好框架,每类思想都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充实框架中内容。这本身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归纳和梳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真正消化课文,比较系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并自觉地将这些人文思想储存在作文素材库中。

古文教学中最枯燥、最费力、最难见成效的恐怕是文言字词的教学了。文言字词是考试时阅读课外文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由于学生长期脱离古汉语环境,无论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钻研才能初见成效。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耐心,还需要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是解决一词多义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可以某些字词为例,让学生学习古文时进行联想推断。某些文言实词,可以由本义联想到比喻义和引申义。如“糜”,本义是粥,由于食物时间久了容易腐烂,所以可以引申为“糜烂”;好好的食物糜烂了,是一种浪费,于是又可以引申为“糜费”。某些实词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如“虞”,在“以备不虞”“衣食无虞”“尔虞我诈”里分别理解为“预料”“担忧”“欺骗”;又如“殆”,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解释为“危险”,在“消失殆尽”中解释为“差不多”,在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中通假“怠”字,自然解释为“疲乏,懈怠”。

分组探究法。有些字词的特别用法,就算讲了学生也容易遗忘,不妨采用分组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归纳总结,来加深印象。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曾让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如下四个任务:第一组找出文中18个“相”字,并解释各自字义,然后归类,找出规律;第二组找出文中的若干“见”字,同样进行解释和分类,找出规律;第三组找出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体会偏义复词的特点;第四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中挑选一人,以“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后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比较分析法。不少学生反映虚词比实词更难掌握,比如“而”字可表顺承、转折、假设、并列、修饰等关系,其中顺承、并列、修饰三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这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句进行比较分析。“推门而入”中有两个动词“推”和“入”,这两个动作明显有一前一后,中间有时间间隔,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顺承关系;“白质而黑章”中“白质”“黑章”是蛇的两个性质一样的特点,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并列关系;“顺流而下”中的“顺流”只是“下”的一种伴随状态,具体说明如何“下”,而且没有时间间隔,而是同时存在,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修饰关系。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古文教学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说到底,设置提问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归纳梳理的关键在于编织网络,比较分析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古文教学既要高瞻远瞩,宏观把控,又要脚踏实地,微观落实;既要好高骛远,在人文思想方面做形而上的思考,又要步步为营,在文言字词方面做形而下的积累。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紧张与松弛的尺度,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究,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刘传胜

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高中古文

1高中古文

高中背诵古文

高中古文名句节选

初、高中古文目录

高中常用教学方法

高中课外古文阅读 教师版

高中必背古文古诗词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doc》
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