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2020-03-01 21:20: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1 《论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然而,在一片赞歌和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清醒的看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反思,势必会影响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中新的形式主义倾向

语文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由来以久,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针对《红领巾》一课提出的一些教学意见与方法,最后演变为红极一时的“《红领巾》教学法”,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此教学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其中所谓“分析课”几乎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唯一“课型”。八十年代,一大批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黎见明的“五步导读法”„„为当时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在经过推广运用后,往往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现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免又出现了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病症一:无效讨论,难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教学

2 曾大量使用“串讲”的方法,因“满堂灌”而遭人诟病。现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语文教师又一窝蜂地开始追捧讨论、合作学习。有的新课程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来不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从学生角度看,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他们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有时甚至陷入冷场,更不用说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另一方面,很多情形下这种形式化的讨论都陷入了“伪讨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则讨论也就是“伪讨论”。如教《党员登记表》,问:“黄淑英为什么要保护党员登记表?”——党员登记表都不保护那保护什么呢?这不是无中生问吗!教《最后一课》,问“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爱国言行当然表现了爱国思想,这里有疑难吗?„„无疑而问,无难可疑,所谓“讨论”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慧。讨论之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比如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给予学生相当的时间与资料准备等等„„这样才能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病症二:多媒体使用泛滥,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在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关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的理念,不论需不需要或者是否有助于教学都感。看到文章就草率肢解,对优美的文辞视而不见,对感人的事迹无动于衷。就如同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时所说的那样“知

3 识麻木了头脑”,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忧虑。选入教材的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积累拓展把课文读“厚”。读“厚”的过程可以激活单调、枯燥的训练,构建教书育人、提升学生素养的新型课堂。

有位老师在文言文总复习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思考。 他在复习之前提出一个话题:有人说,地球上有“你”不多,无“你”不少,事实真得如此吗?结合你学过的文章及事例就话题“有我与无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课本出发,于是有了以下的认识: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使国家“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⒉烛之武:虽风烛残年,却孤身退敌,力挽狂澜。(《烛之武退秦师》)⒊蔺相如:单枪匹马,深入虎穴,不辱使命。(《廉颇蔺相如列传》)⒋信陵君:深明大义,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⒌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客死他国,身亡国灭。(《屈原列传》)在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世界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但是,有了我,世界可能就大不一样!改革的路从来都是曲折的,在课改中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也是正常的。我们决不是要走“满堂灌”的老路,重要的是在课改中继承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坚持创新精神,摒弃形式主义,探寻一条能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新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语文教

4 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然而,在一片赞歌和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清醒的看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反思,势必会影响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中新的形式主义倾向

语文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由来以久,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针对《红领巾》一课提出的一些教学意见与方法,最后演变为红极一时的“《红领巾》教学法”,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此教学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其中所谓“分析课”几乎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唯一“课型”。八十年代,一大批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黎见明的“五步导读法”„„为当时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在经过推广运用后,往往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现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免又出现了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病症一:无效讨论,难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曾大量使用“串讲”的方法,因“满堂灌”而遭人诟病。现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语文教师又一窝蜂地开始追捧讨论、合作学习。有的新课程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来不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 进入合作讨论。从学生角度看,

5 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他们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有时甚至陷入冷场,更不用说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另一方面,很多情形下这种形式化的讨论都陷入了“伪讨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则讨论也就是“伪讨论”。如教《党员登记表》,问:“黄淑英为什么要保护党员登记表?”——党员登记表都不保护那保护什么呢?这不是无中生问吗!教《最后一课》,问“韩麦尔先生的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爱国言行当然表现了爱国思想,这里有疑难吗?„„无疑而问,无难可疑,所谓“讨论”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慧。讨论之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比如设置有价值的问题,给予学生相当的时间与资料准备等等„„这样才能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病症二:多媒体使用泛滥,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在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关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的理念,不论需不需要或者是否有助于教学都感。看到文章就草率肢解,对优美的文辞视而不见,对感人的事迹无动于衷。就如同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时所说的那样“知识麻木了头脑”,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忧虑。选入教材的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积累拓展把课文读“厚”。读“厚”的过程可以激活单调、枯燥的训练,构建教书育人、提升学生素养的新型课堂。

6 有位老师在文言文总复习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思考。他在复习之前提出一个话题:有人说,地球上有“你”不多,无“你”不少,事实真得如此吗?结合你学过的文章及事例就话题“有我与无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课本出发,于是有了以下的认识: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使国家“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⒉烛之武:虽风烛残年,却孤身退敌,力挽狂澜。(《烛之武退秦师》)⒊蔺相如:单枪匹马,深入虎穴,不辱使命。(《廉颇蔺相如列传》)⒋信陵君:深明大义,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⒌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客死他国,身亡国灭。(《屈原列传》)在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世界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但是,有了我,世界可能就大不一样!改革的路从来都是曲折的,在课改中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也是正常的。我们决不是要走“满堂灌”的老路,重要的是在课改中继承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坚持创新精神,摒弃形式主义,探寻一条能让语文课活起来的新路。

论中学语文教学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论[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论中学语文教学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论教案

《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经典语录

论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

论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七大基本流派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doc》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