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农村卫生 保障村民身体健康

2020-03-03 23:31: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内容提要

建设新农村现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和谐社会的一条必经途径。村现有环境卫生状况如何?如何搞好农村的卫生?如何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实现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文明、村容整洁”要求的具体化要求?

关键词

新农村 环境 卫生 健康 医疗

目录

1、农村卫生及村民身体的现状··3 1.1农村卫生现状··3 2.2村民身体现状··4

2、农村卫生落后的原因··4 2.1、自然,历史原因··4 2.

2、政策,体制的不完善··4

3、农村卫生落后带来的不利影响··5 3.1、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5 3.

2、降低人民身体素质,削弱农村劳动力··5 3.3、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6

4、针对农村卫生和村民身体存在状况的建议及改善方法··6 4.1提高农村卫生事业管理··6 4.2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人民身体素质··7 4.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7 4.4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突出特色··8

5、提高农村卫生 保障村民身体健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

6、参考文献··9

7、致谢··9

搞好农村卫生 保障村民身体健康

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之一,它涉及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该项工作千头万绪艰巨纷繁,如何入手破题很值得斟酌。除了按照总体规划主次兼顾、分步推进之外,最先应该关注的是农村现有环境卫生状况的改进,也是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乡村文明、村容整洁”要求的具体化。如何搞好农村卫生,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1.农村卫生及村民身体的现状

1.1我国农村卫生的现状

在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依然令人担忧,“臭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性转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卫生意识普遍不强。农村部分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较差,居住人员缺少卫生知识教育,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卫生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卫生设施还不到位。大部分村级公共厕所、垃圾箱配备还不到位,垃圾处理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保洁员使用的保洁工具还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农村出租房屋的卫生设施不全。

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市级财政投入不足,各镇的情况也因自身经济实力而不尽相同,用于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村里自己想办法筹集。个别村由于资金缺乏,无力进行长效管理,再度出现了脏、乱、差现象。

四、缺乏长效管理手段。农村环境卫生共作尚未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

责任交叉、各自为政的情况,垃圾从公路扫到绿化带、河里捞起的漂浮物扔在岸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收集、处理垃圾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五、规划不全,执行不力。与城镇规划相比,农村规划脱幅较大。在现有的村级规划中缺少公共设施配置方面的标准、要求。城中村和近郊村乱搭建现象普遍,出租市场管理混乱,村民与外来人员混住,造成环境卫生恶化。

由于未形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加之长期生活在同样环境里的习惯,大多数的农村仍旧是远远落后于城镇环境,一言以蔽之:环境卫生很差,因此也造成村名身体素质整体从根本上下降,并且没有谁想到应该去改变一下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去,环境卫生更差,也更加剧了农村的闭塞与落后。

1.2村民身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由于受历史上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和现实政策不完善的制约,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却逐渐显露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4年》记载,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2236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得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因此,疾病是中国农村居民致贫或返贫的主要原因。而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所以要引导村民改善身边的卫生注重个人卫生,要勤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

2、农村卫生落后的原因

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落后的面貌始终没有根本的改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发展缓慢,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民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要是农村发展,农民富裕,就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树立新的发展观,确定新的农村发展思路,确定新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现状,积极为农民创造一个稳定平等的宽松环境,积极引导农村由劣势环境像优势转移。是农村能够全面,健康,快速,和谐的发展,使国家迅速繁荣昌盛,而农村卫生及医疗条件落后更是显而易见,造成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村民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养成了他们适应此种环境的心态有关,更有历史和自然原因,以及政策体制的不完善这些条件。

2.1自然、历史原因

国际上,15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在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启发带动下,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进行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国际化进程。而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根深蒂固,顽固抵制了世界工业文明的传入和普及,是国家一直没有走出农业这个圈子,使农村和农民处在一种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发展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之下,这便是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而农村的落后也带动各个方面的停滞和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邓小平“让一部分先发展起来,并由此带动全国发展”的大思路,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东部、向西依次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政策。国家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及经济特区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近几年,国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但实施力度远没有当初开发沿海大,由此造成东中西各方面发展的滞后,尤其是农村,更是长期深陷于贫困落后的漩涡。

2.2政策、体制的不完善

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工作,是国家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但目前这个阵地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断萎缩,用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就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是“八五”期间靠农村三项建设建立的统一模式,由于面积小、结构不合理,如今已不能适应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疗和农村群众的医疗要求。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及医疗设备老化严重,有的已损坏失修,不能使用。庆幸的是,近年来,由于项目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大多从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向新五件“B超、心电图、X光机、显微镜、尿分仪”方向发展。由于财政只拨付60%左右的人员工资,卫生院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医务人员工资,根本无力购置大型医疗器械,医院目前使用的X光机,是前两年项目上扶持的,由于没有配套资金,只能时用时停。对不少农民而言,破旧不堪的乡镇卫生院是“小病没人去,大病看不了”。处于网底的农村卫生室境况更不容乐观。 我国农村人员主要从事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一产业,城市从事生产率较高的第

二、三产业,这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而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整套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制度和政策,使农民和市民在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党的十四大制定了兼顾效率与兼顾公平的政策原则,到了十五大发展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由“两者兼顾”转变为“效率优先”。这种改革把拉开收入差距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了生产和效率的提高,但又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富差距现象。由此更拉大农村各方面的落后,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3.农村卫生落后带来的不利影响

3.1不符合以人为本

1、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

2、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3、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民所想,急民所需,事事为百姓考虑,只有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基层的各项建设,才能消除不利条件带来的影响。

3.2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就深刻阐述了加强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对这一文化形态的构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构建和谐文化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完成国家理念的文化建构,并使之成为国家灵魂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3降低人民身体素质 削弱农村劳动力

够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现在许多农村居民受到各种噪音干扰,空气不新鲜,有的臭一条街,农村水源污染得不到治理,极大影响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深入农村实际调查,规划管理各种养殖业及各种小工业综合治理,让老百姓身心健康、安居乐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的利益,国家及各级政府都应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体制,解决乡镇卫生医院各项待遇。近二十年来,大多乡镇卫生院已构成困难群体,同样的技术卫生人员工资待遇,城乡反差极大,与教育界及政府机关相比工资反差已达到3---5倍。医疗资金投入不到位,农村卫生院职工工资无保障,农村卫生条件的落后,从根本上不能保证人民的身体素质,在农村这样的一个大的劳动团体里,随着人民身体素质的降低,同时也削弱了劳动力高质量的运输。

4、针对农村卫生和村民身体存在状况的建议和方法

4.1提高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改善农村居住地的环境卫生首先是投入很少,甚至可以为零。譬如打扫卫生用的铁锹、扫帚、手推车等,再穷的村子也有这些基本工具。而农村表面环境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靠铁锹、扫帚、手推车等就足以使之得到基本改观。但是这需要有人来组织和发动村民,人人动手拿起工具清扫户内外环境中的各种粪便垃圾,将之集中到指定地方或用于堆肥,有条件的或用于生产沼气,化污为利。尔后再引导村民逐步养成爱环境讲卫生的文明习俗,辅以定期的巡查督促来保持环境的洁净,不愁“脏乱”的环境不能改变。

其次,抓环境卫生状态的提升简单易行见效快。就总体而言,建设新农村决非朝夕之事。然而改变农村卫生落后,形成干净整洁清爽的居住环境,的确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通常

情况下不存在“高精尖”的难题和需要大的投入,只要人勤快一点儿问题就解决了。在很短时间里使农村环境脏乱状况得到改变,这本身就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也为其他建设项目的陆续展开奠定基础。良好内外环境卫生显现出来的新气象,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从而调动人们更大的热情与积极性。

另外,改善环境卫生同脱贫致富并不矛盾。那种“先致富后讲环境卫生”的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富裕并不能必然地带来“讲究卫生和文明”。有些地方人虽富了,却是道德感退化公德意识淡漠,结果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其脏乱程度还远甚于未富之前。《生活日报》在一篇题为《口袋鼓了房子靓了环境脏了》的文章中写到:江苏一些农村环境污染状况令人担忧,村民唐国贞说,现在口袋鼓了,吃穿不愁,就是村里的环境没人管。更何况抓环境卫生改善根本就不会影响人们致富,甚至仅仅利用一些业余和闲暇时间即可。能够有一个干净整洁清新的生活环境,会使人感到舒畅愉悦、心旷神怡,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成效会更明显,信念将更坚定。

4.2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农村卫生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卫生服务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问题仍相当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这比80年代末的5%有一定的提高,但与70年代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其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

2.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有关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矛盾

3.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收入水平差距极大的农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 4.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有些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有些是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而难以避免的,也有些是由于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不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加以解决。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推进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只有从根本上一步步完善农村医疗系统,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人民的身体健康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国民的身体素质才能整体加强。

4.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环境卫生意识

各级领导要树立“城市管理延伸到农村,城镇规划覆盖到农村,经济财力倾斜到农村”的新观念,运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建设的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广大农民和外来人员增强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健康意识、文明意识,增强参与环境建设的责任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创建工作力度

一要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形成以块为主的管理机制。由市政府明确牵头部门,将相关保洁职责、经费集中落实到各镇,实行属地管理,各镇村应对所辖范围内的公路、河道、村庄卫生保洁实行统一管理。二要积极借鉴城市卫生管理的经验,推广“城乡一体化”和市场化管理的做法,做到“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三要制定并实施好市对镇、镇对村、村对保洁员的层层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效益挂钩。四要建立一支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专业队伍,各村按比例配备卫生保洁员。

三、注重硬件建设,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步伐,制定完成此项工作的时间表。二是居住较为集中的行政村,要建有垃圾收集站,配备垃圾箱、转运车等环卫设施。各镇要建好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并及时对卫生设施进行维修,确保其完好。三是解决好“城中村”、“近郊村”外来人员集中居住问题,采取“堵”、“疏”相结合的方法,规划、建造统一的具备基础卫生设施的外来人员居住房,还可以鼓励用工单位自建外来工居住房,以缓解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压力。四是继续做好农村河道疏竣整治,加快推进拆坝建桥工作,解决农村河道自净力不足的矛盾。

四、加大财政投入,努力扩大资金筹措力度

市、镇两级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形式,重点用于支持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有关部门用于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款项由镇村统一扎口管理使用;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企业和出租户承担一部分,并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出资,用于环境卫生建设投入。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的做法以节约资金投入。建议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基金”,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专款专用,充分发挥其效益。

五、完善镇村规划,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建设

调整完善镇、村规划,及早明确新农村规划中公共卫生设施配置的标准和要求。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计划,搞好试点工作,以典型引路,大力推进集中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注意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的文明发展之路。

4.4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突出特色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城乡有别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5、提高农村卫生 保障村民身体健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1、提高农村卫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提高农村卫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提高农村卫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提高农村卫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提高农村卫生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能够有一个干净整洁清新的生活环境,会使人感到舒畅愉悦心旷神怡,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成效会更明显,信念将更坚定。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环境卫生现状,应当是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首。看似具体的一村一庄的环境卫生,却实实在在地关系着千千万万户农村居住者的生活条件。全国的农村环境卫生若从此能够变得整洁宜人,不仅有着新农村建设开头起步的战略意义,更是农村生活环境几千年来的一个革命性转变。其意义之大难以估量。

6、参考文献

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宋世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常识与政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月

7、致谢

搞好农村卫生环境之我见

《关注食品安全保障身体健康》

关注饮食安全保障身体健康

关注食品安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关注食品卫生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强化公共卫生管理__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强化公共卫生管理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为了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身体健康

黑膜灭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搞好农村卫生 保障村民身体健康.doc》
搞好农村卫生 保障村民身体健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