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产业

2020-03-02 07:13: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概况

生猪养殖产业链

一、养殖环节

二、屠宰加工环节

三、零售环节

生猪产业链包括种猪繁育,生猪的屠宰,肉的冷却、冷冻与冷藏,肉的分割、肉制品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及肉的包装、营销等。其产业链条如下:种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猪(无公害、绿标、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屠宰→

A、热鲜肉、切割肉→市场销售

B、冷冻肉、冷却肉→冷藏→包装→冷链配送→市场销售

C、肉制品加工(低温熟制品、传统风味制品、小包装休闲熟制品)→包装→市场销售

D、猪肉内脏、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

生猪流通环节

一、生猪生产环节

二、收购运输环节

三、屠宰加工环节

四、超市零售环节

生猪养殖方式

一、农户散养

二、专业户养猪

三、国营集体养猪

生猪养殖企业分类

一、专业饲养育肥猪。

二、生产并销售子猪

三、全程饲养

四、种猪饲养

 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较慢。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小农生产特点。

 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弊端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这对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民生问题影响都较大。农户散养成本普遍高于规模养殖企业,收入无法保证。同时,散养农户由于分散、缺乏市场前瞻性、依靠经验决定生产等因素,往往无法判断未来市场行情,养殖存栏量波动较大,最终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

散养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这与居民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

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与下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市场集中度低,其规模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下游生猪屠宰及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生猪产业的上下游矛盾导致屠宰企业只能大量采购质量无法保证的散养和中小养殖场出栏生猪。

 大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高于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小规模养殖的生猪价格又高于农户散养生猪价格,散养户在与规模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

由于国内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高,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的商品肉猪价格高于散养生猪,价格差距一般在5%~10%左右;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价格差距高于商品肉猪,但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价格差距又高于商品仔猪,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

 生猪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众多散养户与少数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大规模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仔猪和二元种猪市场,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对大规模养殖企业产品更加青睐,而且由于散养户仍是国内目前主要的养殖主体,市场规模较大,大规模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猪肉食品制造企业和屠宰企业首选质量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同时,国内大型猪肉食品生产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较大,这都导致大规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生猪养殖市场运行特点

生猪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同时价格的涨跌,反过来影响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未来市场的变化,生猪行业利润水平受饲料价格以及猪肉价格两方面影响。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60%左右。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较短周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短期亏损。生猪价格波动风险较高,也因此,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养殖企业,以及具备下游屠宰加工等产业一体化优势的生产企业,也相应具有较高的地域规避猪价波动风险的能力。

行业发展前景

从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形势来分析,国内猪肉市场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一是生猪产销区对接更加紧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猪业向内地主产区转移,全国产区、销区更趋明显,销区生猪调入量逐年增加。二是国内消费量呈刚性增长。虽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三是市场对猪肉及产品品质要求更高。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卫生的无公害猪肉已显示出很好的市场前景。四是市场流通方式发生变化。当前,冷鲜肉、分割肉及猪肉肉制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其占猪肉消费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专卖店、连锁店、超市等销售方式正在兴起。

猪肉消费的刚性需求必将持续推动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非周期性行业,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生猪产业的顺利发展要有土地资源、饲养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和保障。因此在发展中要注意一下的问题:

第一, 总量要控制,适度养殖,科学发展。猪肉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市场供应量。

第二, 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生猪养殖以小规模和散养为主,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添加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污染环境,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随着今后的发展趋势,供货朝向订单式农业发展(安全、品牌准入制),这样小规模主场就难以生存。

第三, 发展标准化养殖。就是要走向“六个现代化”的养猪道路。畜禽良种化(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养殖设施化(高床、漏缝、自动控温、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卫生和环保)、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科学免疫和环境消毒)、粪污处理无害化(漏缝地面,不水冲洗,减排放养猪模式和猪—沼—果(林、草、菜)生态养猪模式、监管常态化。

 生猪屠宰行业的资源整合

对调整和优化畜禽屠宰业的结构,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定点企业的数量规划上,综合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等现实因素,采取行政区划和人口数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进行原则规定,作为指导性的目标。

第二,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推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按照法规标准,重新审核换证关闭不符合定点条件的屠宰企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进行。重点是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同时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对农村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在步骤上采取分阶段推进,对不达标企业设定了整改过渡期。

 冷鲜肉的消费需求增长

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肉中未经加工的鲜肉占90%,冷鲜肉的比例只有10%。冷鲜肉有新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特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冷鲜肉将成为生肉消费的主流。 冷鲜肉大范围推广的基础已经具备。冷鲜肉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从厂家生产、经销商储运、零售商陈列和消费者使用等过程中都必须冷藏。从销售渠道来看,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目前都已具备了陈列冷柜和冷藏物流条件

与上游屠宰业的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不同,下游深加工,特别是高温肉制品双汇一支独秀,也使得下游肉制品行业相对利润水平较高。高温肉制品以香肠类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当成零食或小吃,其非烹调性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而未来高温肉制品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低温肉制品消费的增长是渐进式的,高温肉制品早先的爆发性增长很难在低温肉制品上重现。但和和冷鲜肉替代热鲜肉的逻辑类似,低温肉制品将成为肉制品的消费主流。随着人们消费时更加注意营养和健康,消费习惯将偏向选择品质和营业更丰富的低温肉质品,低温肉制品替代高位肉制品已经是大势所趋

生猪养殖

主攻生猪养殖 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生猪养殖产业扶贫合作协议(政府)

生猪养殖jidi

生猪养殖技术讲座

生猪养殖政策

生猪养殖情况汇报

生猪养殖技术

生猪养殖合同

生猪养殖合同

《生猪养殖产业.doc》
生猪养殖产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