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2020-03-01 17:36: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陈爱君

学好语文最关键是要读书。这样的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可。当然,这里的读书不单单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朗读,更是指对语文教材之外的各类书籍的阅读。吕叔湘先生曾指出,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鲁迅、巴金、冰心„„没有一个不是博览群书的。因此,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才能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语文能力。

然而,我们的学生似乎不太爱读,也不大会读。尽管原因种种,但课堂上缺少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表有情的朗读是事实;回家后,由于缺少了家长的督促,孩子很少主动读书,这也是事实。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也爱读、会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这些年,也想了一些办法,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究。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读书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读书的兴趣,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营造读书环境

环境氛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她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为了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我和学生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开辟“请您欣赏”专栏。“学习园地”更是学生的成长乐园,里面的内容与学生阅读悉悉相关,如读报栏、名人读书介绍等等。此外,还发动每位学生收集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贴于书本一角,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2、构建读书平台

有了一定的读书氛围,还需构建一定的平台,确保学生读书的时间。为此,除了充分利用好学校设置的每天的拼拼读读,每天还利用一定的时间师生共同阅读。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 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模仿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如果老师喜欢阅读,那么就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所以,在师生共同阅读的时间里,有时,我们各自手捧自己喜爱的书籍静静地阅读,当然,课后自然有一批好奇的学生走过来看看老师在读什么书,

哪儿买的。有时,则由我为学生读书,我根据书中的情节变化调节读书的语气,通过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读来牵动孩子们的心。每每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显然,孩子们是被故事吸引住了。渐渐地,他们感到单听老师读不过瘾,自己得找书读一读„„久而久之,学生一有空就读书的现象多了起来。

3、丰富读书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读的趣味性,我常把个人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生生互读、角色补读等形式揉合在一起进行,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朗读的氛围。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尤其是定期开展的朗读小考级,更是像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纷纷准备,谁也不肯怠慢,就是那些朗读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因为大家都清楚,与其说这是朗读考级,不如说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只要比过了自己,就可以拿个好分数,比原先进步得越多,得分就越高。这诱人的果子只要你跳一跳就能摘下来,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呈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语感。

二、结合文本教学,注重读书体验

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有人曾说,作者写出的文章就是作者说话给我们听,我们通过放声朗读就好像听到作者的声音,才能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例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和大师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体验。

1、读出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它们字字如珍珠,且读来琅琅上口,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像这样的一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桂林山水》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孩子们反复地朗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更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以及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

2、读出真情

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它,使学生之心“入似其中”,与言语对象的那一颗心发生共震,引起共鸣,从而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如《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文章,字里行间既渗透着居里夫人对老师充满了敬佩感激之情,又洋溢着居里夫人尊师爱师的拳拳之心。其中有这样动人的一幕:“大会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走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里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中学时代的欧班老师”。教学这一段时,在学生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体会居里夫人对欧班老师的深深情意。听完后,教师紧接着用尊敬的神情,深情的体态语言,饱含激情地说:“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了这段话的录音,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接着老师边做动作边吟诵那段话。这样,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氛围,从多种感官入手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相应情绪反应。学生朗读时自然而然地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读出个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专注地阅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边体会边画句子,并把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体验。因此,在回答交流“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大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奇特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茂盛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生机勃勃的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满怀欣喜,作为教师则充分肯定、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同时,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由于每个人思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就会因人而异。 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不仅读出了对文本的感受,也读出了作者对榕树的热爱和赞美。

三、开拓阅读渠道,加强读书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学习语文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1、结合课堂教学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于是,我总是布置一些“源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延伸型”作业。如学了《惊弓之鸟》之后,推荐读《成语故事》;学了《武松打虎》之后,推荐读《水浒传》;学了《赤壁之战》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尽量把学校图书馆现有的一些经典书籍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逐步让学生去读。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对课文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同时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2、结合读书活动互相推荐阅读。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收益。为了让学生不仅好读书,而且读好书,在班上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课上,有的同学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读给大家听,再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的同学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有的同学有感情地把自己喜爱的诗歌诵读给大家听。每次活动后,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建议学生互相交换书籍阅读,资源共享。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读书的快乐和分享别人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保持了课外阅读的热情,促进学生不断地去读更多的好书。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营造读书氛围,立足课内,着眼课外,那么学生也自然能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真正享受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

享受读书乐趣

享受读书的乐趣

享受读书的乐趣

享受读书的乐趣

享受养育孩子的乐趣

养成良好习惯 享受读书乐趣

享受读书的乐趣(修改)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

国旗下讲话稿享受读书乐趣

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

《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doc》
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