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2020-03-03 20:24: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五、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课题一: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1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 根 茎和叶 养分

课题二:室内装饰品的设计和制作(1)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欣赏不同的环境设计作品后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室内装饰品,提高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

隐形目标: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认识艺术和生活化的关系。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材料,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如何发现身边材料的可利用性。

教学难点: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发挥它们的特性,使作品呈现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问: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能找到多少这样的东西:点状、线状、面状的? 这些材料有什么特性? 出示课题。

板书: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

二、导入

用平时学生顺手就扔的各种饮料瓶子吸引他们注意力,导入新课。

三、发展阶段 实例演示讲解 1.废光盘和纸

废光盘的金属质感和它本身具有的规则圆形,和红绒纸形成的对称图案,是材料本身的特点。 问:除了做成平面的,可不可以做成立体的,需要什么材料和它搭配?

问:除了线以外点状的材料是不是也能组成线呀?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点材呢?

2 2.矿泉水瓶和纸

矿泉水瓶是透明的塑料,底子上有规则的几何形可以利用,并且可以稍微变形,一般的剪刀可以把它的瓶体剪成任何形状。纸是最容易找到的材料,可有很多种造型方法。同学们在看了演示后,是不是对易拉罐、塑料瓶产生了想法?另外,在这个制作中,有没有可以替代纸的材料?

3.线和纸

用编织毛衣剩下的线,一张结实的纸,也可是纸箱子上裁下的一块纸板。找到你喜欢的图形,试着用线把它绕出来,变形了没关系,只要它有你的风格。 注意粘线的时候,要细心,保持画面整洁。

四、辅导学生制作

五、交流展示

六、课堂小结

课题三:室内装饰品的设计和制作(2)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对材料的运用,形成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

如何发现身边的可利用材料。 教学难点:

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发挥它们的特性,使作品呈现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问:这两样装饰品适合放在什么环境中为什么? 这些材料有什么特性?

二、导入

用两个大小不同的装饰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这些材料有什么特性?

三、发展阶段 实例演示讲解 1.废光盘和纸 2.矿泉水瓶和纸 3.线和纸

四、辅导学生分组制作

对现有材料进行分析,如何利用材料特点。

可以做怎样的装饰品。

组内成员分工。

五、交流展示

介绍本组作品的艺术特点,适合什么样的环境摆放。

六、课堂小结

课题四:东方魔板--七巧板平面图形

一、教学设计

1、背景情况

七巧板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创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板”,利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许许多多的图案,本节课便是通过对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识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几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更扎实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2、课前准备

为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了投影仪,并事先做了一个七巧板,用七巧板拼了几个图案,由于这是一节探究活动课,需要学生自己制作七巧板,所以学生又准备了必要的材料:一块正方形硬纸板、一把剪刀、直尺、三角尺。

为了更好地体现团体合作精神和更好地表达与交流,我又将学生划分了几个小组,并且重新编排了座位,这样既体现了个体的独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协作精神。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上课前,我首先请同学观察投影仪上的图案,先是小白兔,然后是蜜蜂,猴子等等,看完图案之后,我请同学回答观察的结果。 学生回答:“这些图案都是由七块板拼成的。” 师:“这七块板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五个直角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有没有哪个同学玩过这种拼图?” (有一个女同学举手说玩过,但不知叫什么名字。) 师:这叫七巧板。

接着老师讲述七巧板的悠久历史,并引出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

师:那这节课咱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七巧板,你们可以展开想象,拼成你自己喜爱的图案。 学生们听后,积极性特别高,个个跃跃欲试,从而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出示了黑板上的“七巧板示意图”,但我没有讲解如何做,也没有引导学生怎么找到某些点,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探究、自己动手制作,并且看看谁最先制作完,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

4 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有一些同学将某些点的位置找错了,没有做成,只好又重新找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五: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圆有了深入的识识,对同心圆,特别是圆环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都为学生解决“确定起跑线”这个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学生观察、转化、迁移、归纳,学生就会比较轻松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圆规、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1、求下面圆的周长:

r=2cm d=8cm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北京2008奥运会100米决赛“博尔特9秒58”破世界纪录。 师:100米赛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让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

2、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200米决赛场面。 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

3、提问: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2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三、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师: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昵?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赛?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5 ①跑道一圈的长度=2条直道的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计算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方法二:

75.1×3.14159-72.6×3.14159=7.85(m)

77.6×3.14159-75.1×3.14159=7.85(m) „„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π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来表示,看看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想一想: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教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四、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五、回顾小结,体验收获: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

一、基本目标 课题六:小学数学“百分数”研究性学习

(1)巩固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

(2)养成科学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与兴趣。

二、课前准备

1、课题的提出

课下学生丁正炎和同学讨论家里要贷款买房子的事,同学们有的说贷款买房子不上算,要付利息;有的说贷款买房很好,自己家的房子就是父母贷款买的。

2、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丁正炎同学家要贷款买房的事确立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围绕贷款买房拟订课题,结果学生拟订出了许多课题。如:购房与贷款,贷款与利息,购房贷款与工资处理,购房贷款的利弊等12个课题。不论学生所订的课题成熟与否,作为小学生的研究题目,只要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又能引起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喜欢的课题组中,并选出组长。

三、学习过程

1、制定研究计划

小学生的研究计划普遍十分简单,根据老师的介绍,把计划划分为两部分,即资料查询与问卷调查。以“购房贷款决策”课题组为例,参加的学生分别是田园,李娇,王红亮,于昊。他们制定了资料查询计划,其中两人负责到建设银行金坛分理处进行调查,另外两人负责向父母所在银行的工作人员请教购房贷款方面的问题。

2、设计问卷调查表

组织各课题组围绕自己的课题编制问卷调查表。以“购房贷款决策”课题组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如下问卷: (1)自己所在小区市民贷款买房的情况 A、贷款 B、没有贷款 C、部分贷款

(2)市民不贷款买房的原因 A、利息太高 B、有能力购买

C、可以向亲朋好友借到钱 (3)贷款买房的方式 A、全部贷款 B、部分贷款

C、先贷款,有了周转资金再一次性交清 (4)还息的情况 A、扣工资

B、自己做生意付息 C、一次性付清

7 (5)市民对贷款买房的态度 A、肯定的态度

B、否定的态度 C、中立

(6)银行对贷款买房的承诺

A、能够兑现 B、基本兑现 C、不能兑现

从学生问卷设计来看,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问卷设计就比较零乱,条理性不够。然而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3、实施调查,整理信息

以“购房贷款决策”课题组为例,4位学生利用在校时间,在本校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一个班做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210份,利用统计学知识,计算出各类学生家庭占该项目总人数的百分比。例如: 表1:学生家庭贷款购房情况 类别 货款购房 不货款购房 百分率 13 87 表2:父母对贷款购房的态度 类别 同意 不同意 百分率 35 65

4、形成建议,组织报告会

各课题组根据各组的调查以及所查阅的有关知识,形成集体意见,写出简短的研究报告。班级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部分家长和部分老师参加,最后将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加上各成员的心得装订成册,以小册子的形式向家长分发。

5、二次调查,跟踪访问

对在第一次调查中反对贷款购房的家庭进行跟踪访问,收集数据,了解到有几个家庭在本次调查活动后改变了主意。 反思: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历时2个星期,共进行2次集中活动,学生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本次活动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用于说明身边的问题。有些家长是看到学生统计的数据才开始思考贷款买房这个问题的。

(2)锻炼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持久力。小学生的思维普遍比较短暂,不善于持久性思考。通过这一科研活动,使学生在思维的持久性上有了很大发展。

(3)培养了学生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精神,使其体会到了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

(4)改变了一些学生家长对贷款购房持否定态度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养成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课题七:探究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了解各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简介、由来或传说、节日习俗、古今诗词等,涉及与主题探究活动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获得“真、善、美”形象体验,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形成正确的看法。

第一课时

㈠前期准备阶段。

根据生活的节日活动,引出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或传说,使学生产生兴趣,经过议论提出问题,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或调查走访等方式解决问题,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完成初步的探究报告。 ㈡明确目标,收集整理资料。

通过初步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自由结,小组商议选择本组探究的主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询资料、调查研究,收集有关信息。

㈢调查了解他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通过网上阅读文章、走访询问等形式了解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看法。 ㈣分工合作,提交作业。

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小组成员共同整理,分工完成Word、PowerPoint等形式研究报告或主题电子作品。

㈤合作交流,准备汇报。

小组内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交流,进一步加工、整理、整合材料,开成小组交流文稿。确定发言人。

㈥交流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第二课时

1、成立活动小组

同学们经过讨论,将实践活动分四个小组进行。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选出小组长,确定组员。

2、指导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由小组长负责,根据本小组的活动重点,讨论本小组的活动计划。结果如下: 一组同学调查传统节日的名称、日期及有关传说。

二组同学调查传统节日里有何风俗,寄托着家乡父老怎样的期盼。 三组同学搜集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

第三课时 成果展示

师: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节日更是丰富多彩.一组同学对此做了调查,欢迎他们展示。

生: 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和重阳节。 师: 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有哪些呢?

9 生:我知道了关于端午节来历的传说(故事略) 生: 我知道了关于元宵节名称的传说(故事略) 生: 我还知道一个了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故事略) 师: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何风俗呢? 生: 元宵节里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生: 清明节里要扫墓祭祖。

生: 春节里风俗最多,有合家团聚、走亲戚„ „ 师: 这些风俗里又寄托着家乡父老怎样的期盼呢? 生: 吃元宵、吃月饼寄托着合家团聚、和和美美之意。 生:挂香包、抹雄黄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健康长寿之意。 师:关于传统节日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生:有杜牧的《清明》(略) 生:王安石的《元日》(略)

第四课时 结题

一、活动成果与评价

今天,我们各个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大家都非常积极、热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增进了对传统节日及风俗民情的了解。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课题八:噪音的污染与防治

教学目标:了解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了解控制,减少噪音的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噪音的危害和减弱噪音的途径,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生活中控制噪音的方法,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问引入:作为学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课堂纪律很好时,我们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较为好,如果这课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课堂纪律较乱时,这节课的所讲效果也特别差,好像对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印象,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安静的环境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吵闹的环境(噪音)分散人的注意力 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噪音吗?

10 学生活动:二人一组,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拿出所查资料。

明确:噪音即噪声,通常指那些噪杂、刺耳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提问:我们通过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噪音,那么噪音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污染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讨论、辩论,看有关资料,弄清以下二个方面:

噪音和其他污染不一样,与人的主观愿望有关,与人的生活状态有关,与人的主观评价有关。同样一种声音,各人的感觉不一样,同一种声音在不同时刻的感觉也不一样。

噪声也不像我们前面所了解的各种污染,它是局部的、暂时的,在空气中传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噪声不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那样,可以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噪声停止了,危害和影响也就消除了。

提问:你们知道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讨论后学生明确 交通噪音:汽车、火车、飞机

生产噪音: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噪声影响,在夜晚,尤其令人厌烦。

生活噪音:为了招揽顾客,在店堂前大声播放音乐,家庭娱乐时电视机、音响的声音过大,吆喝声、吵闹声,甚至家庭厨房中的排油烟机的轰鸣声,这些声音包围着我们,形成了一首不和谐的“生活交响曲”

提问:噪音的强弱我们如何区分呢? 学生活动:看课本

提问:噪音的强弱可分四级,哪四级? 学生回答后填好课本表格

你们知道噪音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吗? 学生活动:学生各自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室内的噪音或声响达到或超过30分贝时,就会使人无法安心工作,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难以入睡。噪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但影响人的听力,而且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分散人的注意力,甚至导致记忆力衰退。 提问:我们如何控制和防治这种污染,大家通过调查和查资料。现在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活动:提出预防和控制污染的措施(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进行小结,再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上减少噪音的小窍门的有关知识。

保护城市绿化带以阻隔噪音的传播

戴护耳器如耳塞、耳罩、头盔可以减弱噪音 调低音响音量,控制噪音声源 改善临街建筑窗户的隔音效果

课堂小结:我们在这堂课堂了解什么是噪音,噪音的特点,噪音的来源,认识了噪音的危害,了解了控制和防治噪音的方法,从今以后,我们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噪音,形成防噪控噪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和身边的人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人,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逐步形成环保意识。

课题九:制作视力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重点难点:视力表的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 准备项目

1、课前先分好组

2、硬纸板(黑白)、剪刀、直尺、细绳等材料和制作工具

第一课时:认识视力表,了解视力表的原理 教学过程

师说: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播发有关于眼睛的动漫。)

师说:大家看了“超级阿近”这个之后除了感到滑稽之外还想到些什么?比如眼睛近视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那到底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说一个人的眼睛是近视的呢?那近视有什么样的标准?有的话,那又用什么东西去测试、衡量我们的视力呢? 有利用形对数视力表作为测试工具的 也有利用形作为测试工具的。

动物世界也有它们自己的专门视力的测试工具,比如狗狗的„„ 幻灯片、形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发明(来源)。 师说:是谁发明了标准对数视力表?

幻灯片、视力测定的依据

师说:我们每年都有体检,当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眼睛视力的评定,同学们去测试视力的时候,工作人员是怎么确定你的视力的? 幻灯片、蕴涵的知识

一、我们先来看看一个“E”里有蕴涵些什么? 让学生去测量,发现。

二、那不同视力的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可那一个

(学生在看了之后会回答相似)

那我们要找出证据来,看是不是真的相似。

度量、添表

幻灯片、让学生起来回答之间的的数据,一边展示以做好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校对一下。 先提问学生数据时间的关系。懂与不懂都进行讲解。 然后讲解数据的运算等。真正得出各个是相似的。 幻灯片、思考、讨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米为基准测视距离的形视力表 那么问:

一、米为基准测视距离的形视力表要怎么设计?

二、米的又该怎么设计呢?米的形制作原理先提问学生

12 再具体讲解(使用黑板) 观看flash 让学生自主探究视力表的原理。

学生实际操作—测量E的边和开口的宽。

学生去度量视力在0.1—0.8之间的E的数据。

讲解视力表的测定依据有哪些。

第二课时:根据步骤制作视力表

一、出示制作视力表的步骤: 制作视力表步骤

1、剪下数学课本后面的附录那两页,把“E”一个一个剪下来。

2、根据提供给同学们的标准视力表,大家自己去度量出“行与行间距”、“行内E间距”,在白纸上画好,再把 E一一 粘贴到白纸底板上。

3、另外为了视力表的整体给人感觉不要太过于单调,同学们可以添加一些说明等。

4、作品背面要注明组别、组员姓名及学号等,以便老师打分。

二、根据步骤制作视力表 分组制作,师巡回指导

三、各组展示成果

四、师总结

课题十:校园气象观测及天气分析和预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气象观测活动引导了解科学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掌握常见的搜寻信息的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的能力,会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对研究性学习产生兴趣。

二、【基本设计、组织形式及实施过程】

第一步:学生按一定比例进行分组,然后由各小组轮流进行常规气象观测,分析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讨论探究方向。

第二步:老师讲解探究方法和要点。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组课题进行活动,通过翻阅气象要素数据记录本、气象观测

13 日志、书本、气象资料、上网查寻、向老师请教、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书籍和文献,搜索数据和图片,整理数据和材料,形成本组代表的发言搞,并制作成幻灯片。

第四步:探究成果汇报:程序:观测数据、观测天象→ 发现问题,产生疑问→ 科学探究→ 得出结果→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三、探究问题:

解释:各种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

应用:对观测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进行分析对日常生活提出具体建议 洞察:为何紧邻的三天气象要素完全不同? 神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自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四、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分析:

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课题十一:家庭用水调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节水的意义,节水从身边做起,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培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会主动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实施过程

1 .为每一个学生制作一份调查表。(见课本) 2 .进行一些水资源常识的渗透。 具体过程如下:

1、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关于“水资源常识”选择一个调查内容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独立完成调查表,将得分情况告诉亲朋好友。

3、师生交流,提出有效、可行的节水方法。

4、经过一段时间,完成同样一份表格,对比变化情况。

课题十二:家庭所用能源调查

教学目的:对我们使用的燃料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增强我们的环境意识和经济头脑。

二、实施过程

• 家庭能源利用的情况。 •

煤 • • • • • 煤气

液化气

电能及太阳能

家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的调查。

感想和体会。

课题十三:垃圾现状的调查和研究

一、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过程

1 .课题组的组建几人员分工:

① 负责调查大双庙生活垃圾的污染现状及生活垃圾的主要种类。 ② 负责调查有关国内、国外生活垃圾的吃力的资料。 ③ 负责调查大双庙生活垃圾的分类吃力情况。 2 .过程: 实地调查 访问专家 查阅资料 参观现场 总结讨论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上册)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doc》
六年级研究性学习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