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探讨

2020-03-03 09:21: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背景下展开的,对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的研究是以现代企业理论作为基础的。

科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责难,开创了对于企业基本问题研究的新阶段。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的交易费用要低。受到科斯理论的启发,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沿着科斯开辟的交易成本的分析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企业的实质是通过各种要素投入者的合作来组织生产,也就是所谓的“团队生产”,它产生了一个比所投入的要素分别使用所得到的产出总和更大的产出。“团队生产”虽然能导致较大的产出效率,但也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为要素投人所有者的偷懒或“搭便车”行为提供了可能,从而形成所谓动力问题或刺激问题。动力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激励问题,即如何使人采取某种行为的问题;二是约束问题,即如何使人不采取某种行为的问题。因此,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企业理论特别强调进行团队生产的企业成员的激励问题,也就有了何种权力安排能更有效地提供激励,减少偷懒、搭便车行为的选择。

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理论相关或互补的是詹森和麦克林的代理理论观点。他们认为,企业本质是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和贷款者的一组契约关系。代理理论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要求代理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然后假定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代理人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这样,所有这些契约关系都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问题,也就出现了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代理理论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确立过程,而科斯强调的是契约关系的贯彻过程,将二者结合起来,企业的性质既为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

1 / 4

同时又是作为市场对立面的一个层级组织。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典型代表的公司制企业,以剩余索取权相对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为特征,形成了股东(股东会)一董事会一经理这样一种内部层级管理制度。其中,有关财务管理层次的特征是:股东作为出资人,拥有对财务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处于第一管理层次;董事会作为出资人的代表及代理人,负责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处于第二管理层次;总经理作为受托管理公司的代理人,按照与董事会签定的合同规定的职责权限,行使经营权,处于第三管理层次;财务经理及其财务管理职能部门作为财务决策的执行者及日常管理者,处于第四层次。因此,建立何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使各层次代理人有尽责尽力的激励与行为约束,也就构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建立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构建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首先必须界定谁是激励者及监督者,分清监督主体,这样才能明确建立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的目标。

1、谁拥有企业。界定企业财务激励及监督主体的实质就是企业(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谁,应该为谁的利益服务的问题。该问题在过去好像是不言自明,人人皆知的。但在90年代初,对“公司是由股东所有”的论点开始出现争议。其背景是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关注,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影响不断扩大。198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公司法》的修改引起了关于公司所有权的争议。美国重要思想家布鲁金斯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于1995年出版了《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思考21世纪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书,其核心思想是:将股东视为“所有者”是一个错误。同时;人们认识到,企业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性,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股东对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收益权拥有控制和分享权力,但在企业特殊状态下(如发生财务危机),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就会转移给债权人,即在一定条件下企业控制权会在相关利益者之间转移。另外,将公司简单地视为股东所有会损害其他投资者,影响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相关利益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业主所有观念提出了挑战。但这种理论的出现是否就意味着要淡化企业所有

2 / 4

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权的意义在于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这两方面的结合,是所有权产生激励的关键。而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就是其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所有者的业主制,而是一种多元产权结构,从而使得所有权模糊起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重要的,根据公司内部产权规范,股东仍是公司权力的最终来源,股东大会作为资本所有权的代表,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他们控制着董事会,从而间接决定着经理的人选,他们只是把对经营决策的控制权转化为对经营者的选择权。因此,作为最终控制者的股东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公司的所有者。

2、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取向。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财务活动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目标在企业目标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研究财务目标实际上就是探讨企业目标的问题。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管理的层次性以及以企业为中心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影响企业目标形成因素的复杂性。从企业实体理论出发,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具有长远与现实不同的经营目标,追求永续生存是其长期追求的目标,而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则是企业现时经营目标。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影响企业目标形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企业的各种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企业不同的参与人对企业有不同的期望,在从事企业的活动时必须考虑这些期望。处于企业第一层次地位的股东,其目标是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处于较高层次的企业经理集团及更低层次的员工,从本质上看,都属于企业的从业人员,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往往会与股东资本增值的目标相冲突,这也是建立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的动机所在。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依存于企业的终极目标。那么,企业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呢?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能够支配企业的活动方向并能制约其它具体目标的最高层次目标。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企业众多相关利益者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企业的出资人即所有者,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期望构成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战略类型。因此,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目标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其它目标只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领域起作

3 / 4

用,是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制约因素。所以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服从于所有者的目标,由此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企业的所有者。

3、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是控制经营者的机制。由于经理人员及员工都属于企业的从业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他们不仅有自己的效用函数,而且要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们的利益通常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所有者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督促他们采取有利于所有者的行动。所有者对经理层的激励与一般员工的激励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就企业一般员工而言,其从事的大多是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可分解为若干固定的程序或动作,因此,对其行为结果的计量也较为容易,对其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也比较简单明了,且一般情况下,对一般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是由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者完成的。而经理人员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要比一般员工重要得多。现代企业为精通业务的支薪经理提供了专门的管理职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权分离。企业经理在企业财务决策中已处于核心地位,不论是有关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企业改组、兼并等财务战略性决策,还是短期的融资决策、财务计划等日常财务管理,都与企业经理人员密切相联,他们的行为直接导致所有者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其行为本身并不能用一种程序化的模式予以固定,对其监督的可操作性难度较大。因此,企业财务激励一约束机制需激励及制约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理人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经营者。

(待 续)

4 / 4

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高管激励约束机制

论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安全生产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安全生产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高管激励约束机制

浅论中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探讨.doc》
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