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春节习俗

2020-03-01 16:30: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各地春节习俗——山西 山西 各地春节习俗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 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 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 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 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 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 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 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 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 时间拖得很长, 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 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 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 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 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 几日之内, 夜间灯火辉煌, 社火秧歌, 热闹非常, 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 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 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 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 俗称“

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 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 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 初三上午, 全族相聚共祭祖先, 晚辈给长辈叩头, 俗称“盘 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 “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 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 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 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 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 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 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 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 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 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 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 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 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 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 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 时用红篇2:山西春节习俗

山西春节习俗

2009年01月24日 11:1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大家欢乐吃扁食。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山西人过春节,实际上打腊月就开始了.人管腊月叫慌天,是和七月闲相对应的.一进腊月门,商家忙着准备上市的年货,普通人家也要裁购全家新衣.老老少少欢欢喜喜盼过年. 腊八一到,吃腊八粥,街上出现平时不常见的请香(香为供品一不用买而用请).请家堂,灶神,香炉供器,灯瓜瓜(民间供神器具,烧瓷成碗状,中间有一空柱物,可穿灯埝点燃).接着买皇历,炒米怡脱儿,麻粘儿(山西民间特产,一种糖做的),蜜供,核桃,柿饼等.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准备最繁忙阶段.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哈对子写啊字;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啊酒;三十日;决儿(角儿即饺子)捏啊三不鹿. 一年一度的春节供品,山西人是很讲究的.在发面,蒸的火候上掌握,以馍馍开花为佳,表示喜讯.蒸品有莲花大供,枣山山,门兔兔,水缸上要放面鱼,有钱的还供猪牛羊头三牲,家穷的则以面蒸代替. 这一会可能因为所有的家神休息上天陆游,百无禁忌,无需挑日.因此,结婚办事的也瞄准时机成倍成长.年节忙,婚礼忙,虽然是忙上加忙,但对于中下等家庭,喜宴菜肴顺带过年一次性消费,也避免了浪费,也算良风佳俗吧。

山西人称出席为年除.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兄弟爷奶三带聚会吃团圆饭,少说也的十来口,所以占用很长时间.男人贴对子,门神,大扫除.摆供品,桌灯,神猪,准备晚上迎神祭祖.中午还要抬上菜肴上坟祭供,大年的灯是通宵着的,不能熄. 等点灯的时候,各处都是放鞭炮的,迎神开始.神前供桌上,蜡烛点上,壁灯和桌灯也都点蜡烛,穷人家点不起蜡烛,只在纸糊的灯中放灯瓜瓜.接神仪式开始,家藏上掀,烧表纸,除主要的天地爷,家堂爷外,还有灶王门神土地等,都要一一上香敬纸,娃娃门也跟在家长们口面满院磕.接着熬年守岁.现在有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旧时没电视的时候只要打麻将,娃娃们一般就睡觉了,家长则把压岁钱放在枕头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准界正式开始,第一件大事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旺香开门早谁先点,预示一年兴旺.祭祀的时候不让女人,这一仪式大多都是男子执行,然后放表跑,顺便把旺火里的柏叶,松枝,散线香点上.第二件事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都是掌柜的去(即经理),长袍马褂,衣冒整齐.家庭由家长带领换新衣的男孩持香前去.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起耸拉死离破烂倒塌损闭等不吉利的字眼,如饺子煮破了得说绽了.行为举动:不打骂牲畜,不责打孩子,不用尖刀,不擦摸打扫等. 从除夕开始,民间吹奏班子就挨家吹奏,名叫送财神.人们为讨吉利,无不以钱物赠送.实际上就是变相敛财,人们叫刮街

这一天,不管早两天还闹的面红耳赤,还是打的头破血流,今天街头相遇,都是恭喜发财、高升、过年好、给您拜年的吉利话。

传统习俗,这天中午祭祖拜神后,合族吃团圆饭.从初二起走亲访友拜年,互送礼品.新婚夫妇也要拜年,一直到初八初九,中旬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初七不出门,所谓七眼.初十是使不动,二十小添仓,二十五黑添仓(山西地方方言).百家忌,都不出门,到这春节基本结束. 现在敬神大部分之在家里院里表现个形式了,上庙什么的也早就没了,庙都没了还上什么庙啊. 现代基本上就是包饺子,做些菜,然后除夕的时候看电视,玩玩麻将什么的,第二天家里子女都回来吃个饭,下午继续玩麻将,现在人忙了,春节的一些***俗也就淡薄了,只有些村里的老人还在重复着古老的仪式。

正月初七日,称为人节。旧俗将六畜、五谷与人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排位轮值。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人日又称人节

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幸)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如今,测算日子的习惯渐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并根据当地历代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猜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等地旧有此日清和,民无灾难的俗话。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 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 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

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 人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 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节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篇3:山西春节习俗的变迁

社会调研:山西春节习俗的变迁

调研人:黄丽丽

学号:201400040011 法学院 法学专业 普法一班

作为一种民俗传统、一种文化胎记,春节以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乡土情结,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对于这些“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春节传统习惯,人们还能习惯吗?山西人过春节还按老法儿过吗?春节逐渐被人们淡化,拯救春节的呼声也随之而起。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春节?春节习俗与现代生活有无冲突?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探讨一下山西人民春节习俗的变迁。

一.山西春节传统习俗及其变化发展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在山西,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虽然如今已不像以前那样全族出动盛大规模,但人们还是很重视

这项活动,全家会一起上上下下来个大扫除,为不久到来的新年做好准备,好不热闹。 2.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老山西的记忆里,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很普遍,而且浓墨重彩又不失色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满足了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但是,在我们这些90后的眼里,年画可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老古董了。如今更常见的是挂历,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是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既实用又美观,满足了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不过,现在老百姓们并不用亲自掏钱去挑一副漂漂亮亮的挂历了,因为逢年过节像中国移动、商业银行这样的公司都会免费给顾客们派送福利,挂历就在其中。虽然不错,但毕竟多了点商业化的气息和千篇1律的乏味。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时,在山西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不光要贴窗花,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

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已制好的窗花或“福”字直接贴上即可,而不愿花费力气去剪纸。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春联,这项极富春节气息的活动,很受人们重视,可以说必不可少。以前人们往往会提前几天准备,先由家中长辈出面,请邻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挥墨提写春联,晾干之后,主妇们会熬制专门用来贴春联的浆糊,再由男人们分别将写好的春联贴至各处。现代社会已不十分讲究这些了,春联大多是在街边小摊上买的,直接用透明胶带贴在门上或墙上,也很少有人家会在门前高高挂起大红灯笼了。甚至有些年轻人连对联都懒得贴了,觉得粘上了回头难清理。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年味也因此淡去许多,好像丢掉些什么,令人怅然若失。 5.吃年夜饭

春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吃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年夜饭聚集家人的功能仍未改变,但时代向前推进了,人们对其的热情有所减少,好像认为年夜饭早已无所谓。为求省事,越来越多人会选择去饭店吃年夜饭,也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菜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不正式了。 6.守岁

除夕守岁是山西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小时候,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希望能延长父母寿命,有为父母祈福之意。

不过近来,山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曾做过一个有关当地春节风

俗的调查,发现提起春节风俗,人们想起守岁的概率仅为1.27%,由此可见,守岁这一习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过去的记忆。吃过年夜饭后,人们更倾向于看看晚会,出去串串门。 7.拜年

在新年的初一,即便寒风烈烈,人们还是要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但在以前,若想拿得那为数不多的压岁钱,晚辈须恭敬地向长辈行鞠躬跪拜之礼方可,有时甚至还要磕头,而现在则是晚辈争相向长辈讨要,压岁钱金额也翻了好几倍。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通讯的发展,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其中大多数人会选择短信拜年,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好不容易放年假了,人们过年似乎更愿意窝在家里,陪陪家人。

山西丧葬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河北春节习俗

《山西春节习俗.doc》
山西春节习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