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教案

2020-03-02 14:26: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四、教学准备:《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等多媒体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讲的是外交官的机智、外交官的气节。但是,从现代意义上讲,那只是我国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还谈不上真正的外交。中国进入近代后,我国外交是怎样的?外交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尽管那时也出现一流外交家,如北洋政府时期的顾维钧、颜惠庆等,们博学多才,精通外国礼节和语言,拥有广博的外交知识,能言善辩,满腔爱国,可又能怎么样呢?巴黎和会不是照样失败了?弱国无外交呀!新中国建立了,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26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 (演示)打出“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的图片并逐一介绍姓名。

(板书)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板书)

1、建国时的外交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主要的外交对手是哪个国家?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联系课后“阅读与思考”,请做出评价?

学生阅读后回答。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对手是美国。“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树立新的外交形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要取缔列强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政权;“一边倒”的政策,是在两大世界阵营分裂的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方面,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板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得出结论:是周总理在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中最先提出来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平等互利,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出发点,也是处理好各国关系的基础。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标,而前四项的实现则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亚非会议的成功和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都有重大意义。而且,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取得成功,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日内瓦会议:五大国身份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原则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板书)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十分激烈。美国继续敌视中国,苏联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中苏关系恶化。为此,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大片”方针,即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了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这些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板书)

1、“恢复”原因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该席位一直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控制,新中国政权建立后一直没能恢复。

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学生从课本上寻找答案:①70年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只有中国参加,许多国际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所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板书)

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

(演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场、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即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板书)

三、历史性的握手

70年代,两极格局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撤军,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板书)

1、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背景、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 联系所学知识:①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遏制中国,中美长期对峙。②欧、日崛起,越南战争,苏联攻势,都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但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④中、美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共同的压力,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⑤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都为改善中美关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板书)

2、中美建交: (演示)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访问美国

根据课后“解析与探究”,请回答: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针对台湾问题,在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上,美国是如何表态的?

(板书)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历史背景、田中访华、中日《联合声明》 引导学生把握中日友好的大局,坚持中日友好的正确道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板书)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

中美关系缓和以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由原来16个增加到26个,非洲由原来18个增加到45个,拉丁美洲由原来1个增加到13个。新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建交热潮。

(板书)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了世界的两大主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重要转变”的外交思想:一是改变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改变“一条线”战略,不仅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同日本、欧洲、美国的正常关系,还可以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的外交战略,开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课堂总结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然实用。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七、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而复杂,课堂切忌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脉络可能不甚清晰,对不同阶段的外交特点、方针、政策,都有可能理解不到位,把握不了。老师应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采取补救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新中国外交教案

新中国外交教案

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定稿)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案(推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分析

《《新中国外交》教案.doc》
《新中国外交》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