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

2020-03-01 16:05: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篇1: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篇2: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篇3: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

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树立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发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学习航天精神,实现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

人生理想

明确目标拼搏进取 实现人生理想.02.25

人生理想演讲稿

人生理想立志

浅谈人生理想

理想人生.现实人生

《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doc》
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