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

2020-03-02 03:31: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

200402046刘明明

京师同文馆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起步有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外交官、翻译。一直以来,对于京师同文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外交方面,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同文馆还与中国近代海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方面,陈诗启先生曾经做过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国近代海关与同文馆的联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在陈先生的研究基础上为读者再次展现上述两者的关系。

同文馆的创立缘由

京师同文馆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满清政府在客观上需要有一所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爹二次鸦片战争中,满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第五十款有三句话,其中任何一句虽不明白指出中国有义务去设立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但也足使它非开办不可。”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配送汉文。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其实在此前的几次谈判中,满清政府由于没有合格的翻译,只能依靠外国人来充当翻译,不仅是满清政府感觉蒙受屈辱,而且由于翻译的缘故,满清政府也失去了很多本来没有失去的权益。奕及其僚属由于亲身参与谈判,对这其中的得失看得尤为清晰,在条约签订后,奕在“通筹善后章程折”中就指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俄罗斯馆语言文字,仍请饬令该馆,妥议章程,认真督课。”3建议仿行俄罗斯馆定式建立外国语学校,奏折很快得到批准。建立同文馆的努力迈出了第一步。 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丁韪良:《同文馆记》(节录),第141-142页。

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版,第102页。

3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同文馆的艰难筹建

在当时的情况下,同文馆的建立注定一波三折。首先是就是经费问题。当时的满清政府正在全力清剿太平天国,国库已经非常空虚,“太平天国起事仅三年,清政府糜饷已达2963万余两,至咸丰三年六月,库存正项待支银仅余227 000两。” 而兴办教育花费确是非常巨大的,没有钱建立同文馆无疑是空中楼阁。奕诉在奏请设立同文馆的折子中就提出,“近年部库支绌,无款动支,再四斟酌,惟于南北各海口外国所纳船钞项下酌提三成,由各海关按照三个月一结,奏报之期,委员批解臣衙门交纳,以资应用。” 由此可见,同文馆创立伊始就与海关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没有海关的支持,同文馆不可能顺利开办。而海关支持中国近代教育也从此开头,直到民国时期不曾间断。

其次是合格的老师难寻,奕等在“遵议设立同文馆折”中说道,“所请派委教习,广东则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价则过巨,未便饬令前来„„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用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广东、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中延访。”当时在中国国内对外交往比较久的广东、上海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不得不聘用外国人。当时中国非常落后,很难想象有哪个外国人愿意千里迢迢来中国当老师,所以不得不高薪聘请,“即令教习诸生,诸不得不厚其薪水以生其歆羡之心。” 但是奕等人不可能出国寻访,在国内的外国人多是商人、传教士、淘金者„„这些人根本不能很好地充当老师,所以说就算是高薪聘请也实在请不到合适的老师。最后,在1866年同文馆筹建格致馆时,奕奏称∶“其延聘洋人一事,前与总税务司赫议及,伊可代为招聘。” 同时还任命赫德为同文馆的监察官,这样海关又更进一步与同文馆联系到了一起。是年,赫德回英国过程中,在欧洲聘请了化学、天文、法学、英文、军事诸教习。对同文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869年,赫德推荐美籍丁韪良为同文馆西文总教习。在丁韪良的帮助下,同文馆自1869起开始走上正轨。而且在赫德还不断安排海关人员为同文馆教习,如马士、帛黎、欧礼斐等都曾在同文馆兼课,欧礼斐还继丁韪良为总教习。此外,1865年,同文馆的英、俄、法文学生,学习期限届满,进行考试。奕“因洋文非臣等所习,特饬总税务司与各馆

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页。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22页。

各国外国教习会同阅看,分别名次高下。”

最后就是生源问题。在当时人看来西方的东西就是“奇技淫巧”,根本就看不起。大学士倭仁就上奏称,“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连上层官员都抱这种观点,就更别说普通的平民。所以当同文馆在八旗中挑选学生时,“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因为这种的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八旗官学虽腐败,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是最初招生的情形,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为了吸引学生,给予了学生极高的待遇,除了不管衣物外,煤油、蜡烛、洋火等等生活用品都管。而且给膏火钱,也就是现在大学的生活补助∶初进馆每月三两,学一二年之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要知道彼时每月十二两银子,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至于同文馆学生的伙食更是现在学生难以想象的,天天三顿宴席。甚至夜里听戏晚归,可叫厨子做夜宵,送到寝室来。就是这样来学习的学生仍自觉矮人一等。没有办法,后来只得从广东、上海的同文馆吸收优秀学生,这种招不到学生的窘境才有所缓解。在处理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后,同文馆才得以艰难地运作起来。

同文馆的衰落

同文馆根本就没有近代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了衙门,学生都是老爷。最初连学制都没有,成了混日子的地方。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同文馆整顿、制定了《同文馆章程》18条,《续增同文馆条规》8条,才有所改观。加上同文馆除了资金海关支持比较充足以外,不论是老师或是学生都没有的得到过根本的改观。凡到同文馆的洋教习,没有一个称得上学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16页,转引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0页。

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 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27-28页。

 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30页。

者的。在当时欧洲各国,凡是有学问道德的都有长期而稳定的工作,很少有赋闲的。同时同文馆管理黑幕重重,学校学生不多,可是各种管理人员却是不少,光管理大臣,专管大臣就有21人, 多是挂名领薪水的人。而提调更是一个肥缺,除洋文教务的事,归总教习管理外,其余一切事务,都归他管,于是历任提调官都是极尽贪污只能事。同文馆遗传了晚清政府的腐败与矛盾,虽然讲述的是西方先进的知识却又不可能摆脱掉封建愚昧落后的束缚,所以说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收场。京师同文馆还没有来得及出现辉煌就直接走向了衰落。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同文馆的老师学生皆属于洋鬼子和二毛子,为团民镇压对象,只得逃之夭夭。从那以后,同文馆陷入停顿,直到1902年,光绪帝一纸圣谕,“所有从前设立之同文馆,毋庸隶外交部,着即归入大学堂” 就这样,同文馆结束了其坎坷波折的一生。而在京师同文馆的历史上,没有能够培养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家,最多只是外交官和翻译者。

结语

总的说来,同文馆是一所教授西方知识的封建学校,虽然有大量洋人的参与,也尝试引用西方的教学内容,但是其封建性质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的近代教育更多的是起着思想启蒙的作用,从它以后,大批新式学堂、学校开始在中国涌现。

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同文馆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近代海关不可避免地纠缠入其中,对其建立和发展起到过一定影响,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高地估计了海关和总税务司在其中的作用。整个同文馆的过程中,海关主要与同文馆的经费和洋教习有密切联系,除此以外并没有多大的贡献,中国教育与英国没有联系。在第一任西文总教习丁韪良笔下,“它(同文馆)在他(赫德)的管照下是幸运的,因为由于他,它就从一只萤火虫变成一座灯塔。” 赫德在他看来成为了同文馆的守护神,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赫德是根本没3

有时间顾及同文馆的,除了第一次回国时招募了5名洋教习,而这其中又只有两位到任。更多的时候,赫德只是把同文馆当成海关洋员学习汉语的场所,“这些人刚至中国,当然不懂的中国话及文字,如此则暂不能在海关中担任职务,于是凡有由外国新到人员,都是先派到同文馆充当教习,他们被派到同文馆,外面是来教洋文,事实是为他们自己学习中国话,在当教习的期间,自己在外边请着中国人学中文及言语,学得够用之后,即派往各省海关去当

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3]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差,这几乎是定例。”而作为满清政府名义上的下设机构,中国海关有义务和责任来为中国教育事业提供经费。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赫德坐上总税务司的位置就是依靠奕的支持,为了稳固位置,更加有必要尽可能争取奕的支持,对于奕重点建设的同文馆当然是愿意出钱出力的。

所以,重新审视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的联系,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同文馆的发展轨迹和成败教训;而且对于我们评价赫德与中国近代海关也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对读者理解这段历史有些许帮助。  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43-44页。

从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

同文幼儿园简介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

中国农民与中国近代社会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京师悟道心得体会

京师培训心得体会

京师悟道心得体会

浅谈赫德时期中国近代海关的廉政法制构建

中国近代战争

《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doc》
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