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2020-03-02 09:10: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李彦的备课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第一课 长 江

郭 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 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玫瑰( ) 曙天( ) 吹拂( )哺育( )舢板( ) 驳船( ) 堆栈( )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学生小组讨论,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互动4:自己动手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补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互动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见课本。 研读与赏析:

1.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接连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2.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第六自然段。 2.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

第二课 《筏子》

袁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六.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七.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八.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较·探究《诗歌三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五.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六.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一条大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1、生字:铆(mào) 偌(ruî )大 蓦( mî )地 简陋(lîu ) 浸淫(jìn )(yín )

2、生词:缠绵:婉转动人。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潸然:流泪的样子。

四、一读课文,独立思考:

1、文章开头写在大院里看电影有没有必要?

2、抒写对“一条大河”这首歌曲的无限钟情作者的记叙和描写有多少层次?你最欣赏的是其中的哪一层次?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

9、

10、11三个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根据听歌经历,可将文章怎样划分层次? (表达对祖国无比热爱、依恋之情;可按初听、再听划分为两个层次。)

六、三读课文,品味第一部分(1——7自然段)。

1、概括段意:回忆童年往事,叙述“我”对“一条大河”这首歌的初次接触。

2、理解、讨论:

①第

1、

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第

1、2自然段,通过小时侯看电影的故事,引出“一条大河”这首歌。第3自然段,通过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1——3段只是为了引出最初对“一条大河”的记忆,却用了不少篇幅,这样写是否妥当?(言之成理即可)。 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④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歌声以深入作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祖国对新生活的热爱,荡涤着他的精神世界。)

⑤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对比。如:战士们看电影时的激昂情绪与听歌时的安静对比。“我”听歌前后思想态度的变化等等。)

七、学习第二部分。

1、段意:我听郎朗的演奏,真正领悟“一条大河”包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3、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4、“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八、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九、写作特点与借鉴。

1、技法应用:有条不紊,层层深入地表现中心。

2、语言欣赏:语言充满激情。

3、写作借鉴:对重点部分的细致描写,值得借鉴。

运河与扬子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3、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伤害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河,你从哪里来”——“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故事的经过,扬子江与运河的对话,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安于现状,一种努力奋斗,创造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故事的结局。 第四部分(“奋斗的辛苦啊,筋断骨折”——结束):揭示寓意: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

四、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在写扬子江的生命从何而来时,“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有什么作用?

2、《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用课文的词句回答)

采用了拟人,对话形式。

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和拼搏,自我创造,不要依赖别人。

3、扬子江为什么说自己的“命确实无人能毁的”?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运河说“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你认为运河真的像运河一样地活着吗?

6、为什么扬子江要说“快乐的奴隶”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

7、“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扬子江于运河的对话,简洁生动,毫不拖泥带水,结尾的议论,充满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迁移训练:

请从比喻、拟人、排比中选择一种修辞方法来赞美我们家乡的大运河。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三题。

2、背诵全文。

江之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3、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壶口与龙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壶口与龙门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地理特征、历史传说和现状。

三、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1、壶口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稳重将神话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3、请用简洁深感懂得华描述一下龙门三激浪。

4、倒数第二段引用李自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四、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说明继续和描写议论相结合。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六、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结构。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单元)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检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doc》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