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2020-03-02 22:12: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政治学原理作业(1) [案例分析]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答题思路:

对于形成性考核册中的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说明什么是政府官员腐败;

2、分析为什么要制约权力;

3、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

4、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制约权力。

5、字数在1000字左右,(至少800字以上)

答案:

一、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政治权力强调的是权力的政治特征,是权力现象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根据有关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在政治生活中还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权力,反映了国家权力机构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能力。

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权力的特性就使它在客观上具有了易腐败性。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上述政治权力的权威性、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规则与法律对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防止权力的行使者滥用权力。如此,才能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使权力真正地用来为人民服务。

三、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

1

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社会监督以一种无所不在的监控方式通过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警戒,表现出巨大的震慑力量,促使人们谨慎、正确地使用权力,并拥有诉诸法律的手段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制裁,因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运行偏离既法定的轨道。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

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

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2、如何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发挥社会监督功能的途径有三个:

(1)公民监督,主要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

(2)是舆论监督,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

(3)是社会团体监督,即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是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 作业3思路: (同学们,你们在百度搜一下,这些论文都有,如果看到其他与我们课程相关的论文,更好)

(1)试论现代社会中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由来(2)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3)论一体化民主决策模式(4)政治中的理性主义(5)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6)对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的一些思考(7)对民主的历史思索(8)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9)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10)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11)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12)公民社会理念的由来及现实意义的思考(13)村民自治: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社会基础(14)论民主政体的政治稳定功能 例文:(仅供参考) 政治与理性

答:“政治与理性”这样的题目听上去有点自命不凡,但是,它自命不凡的原因,正是它自命不凡的籍口,十九世纪以来,两方思想,一直不遗余地批判政治结构中的作用或理性的匿意。因此,我再一次捡起这个庞大的话题不显得极不恰当。然而,这么多先前的尝试也是一个,它保证任何新的冒险比先前的也差不到那儿而且不管怎样大约也和以前的一样幸运。

启蒙的任务是大大扩展理性本身的政治权力。但是十九世纪的人们很快就开始疑惑。在我们的社会中理性是不是已变得过于强大,他们开始担心在一个倾向理性化的社会和针对个人及其自由权利,种方及其延续的某些威胁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他们搞不清是不是存在这种关系,换句话说,自康德以降哲学的作用就是防止理性越出经

2

验,给定物的界限,但也是以这个时候起——即从现代国家,从社会的政治管理发展之日起——哲学的任务也同时是对政治理性的过渡权力保持警觉,这样一种未来的生活更能给人以希望,理性化和政治权力的过渡这间的关系显而易见,我们无需等到出现了解层制和集中营才认识到存在这样关系,但问题是如何来处理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要“审判”理性吗?在我看业,没有什么比这么干更而无功的,第一,这一领域和有罪或无罪无关。第二,把“理性”当作无理性的对“二面毫无意义。”第三这样一种审判会使人我们掉进一个陷阱,扮演理性主义者或非理性主义者武断且乏味的角色。

我们要考察这种现代文化所持有的,源自启蒙的理性主义呢?我想这正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成员的做法,我不想讨论他们的著作——这些作品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我建设采取另我一种方式,考察理性化和权力之间的联系。

1,明智的方式或许不是把社会式文化的理性化当作一个整体,而是分析理性在几个领域的过程。每个过程都基于某种基本经验:癫枉,疾病,死亡犯罪性等等。2,我认为“理性化”是一个危险的说法,人们试图对什么事物进行理性化的时候,碰到的主要困难不是考察他们符不符合理性原则,而是去揭示它们运用的是哪种理性。3,尽管启蒙在我们的历史以及政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一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如果我们想理解我们如何陷入自己的历史。我们必须一些更为遥运的过程。大家知道,在欧洲社会,政治权力趋向于赵来越集中的形式,数十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研究国家及其行政管理和科层体制的组织方式,政治权力与理性这项研究建立在几个基本假设上面,把它们归纳如下:(1)权力不是实体。权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财产,必须孜孜探求这财产的起源,权力只不过是人们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自成一类边就是说,它和交换生产交往不是一类,尽管也和他们综合在一起,权力的特殊之处是,一些人多力可以全百地决定其他人的行为,但是从来不会彻底地强制地进行,把一个人绑起鞭打,他承受的只是施加给他的暴力不是权力。但是如果他被诱使说话,当他用最后的手段就是宁死也不说这样他就是被迫使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为,他的自由就受制于权力,他就被治理。(1)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自由,不论他的自由多少,权力仍然使他受利于治理,没有在的拒行,就没有权力,(2)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来说,许多因素都决定着权力。理性化也持和经济过程特有的理性化,或生产;沟通技术特有的理性化,不一样和科学话语的理性化也不一样,无论人们形成的团体是大是小,无论是男人对女人,还是成人对儿童,还是一个阶级对一另一阶级,还是一个官僚集团,对全体人民施加的,人们对人的治理都包含一个形成的理性,而不是工具性的暴力。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A

专科《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doc》
政治学原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