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战马

2020-03-02 14:22: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战马》观后感

——战火中飞扬的一缕马鬃

越过田野、绿树、白色的羊群、宁静的湖泊,金色晨曦唤醒了苏格兰广袤的原野。在这如画的美丽平原,小马驹乔伊安静详和出生了。这是一匹很俊的小马驹,它有着棕色的皮毛,四只脚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只白色的袜子,额头上还有一个白色的胎记。第一次见到乔伊,男孩艾伯特就深深喜欢上了乔伊,而命运似有安排,乡村集市上艾伯特的父亲——一位瘸腿的退伍老骑兵买下的乔伊。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乔伊意外被送上战场成为一名英国骑兵中尉的坐骑。由于残酷的战争,乔伊四易其主,先是中尉,后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最终历经千难万险它得以和男孩艾伯特团聚,并踏上回家的路。

这是一部感人的电影,为了买下这匹健美的小马驹,艾伯特一家已经倾家荡产,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轻不堪重负的乔伊不得不在满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经过了一次次失败和受伤之后,乔伊和它的主人始终不放弃,不退缩,坚定着信念,终于在一场来之凶狠的大暴雨中,乔伊和主人犁开了地,大地裂开了口子,像快乐的开出了花儿一样。乔

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们纷纷来向他们祝贺。乔伊和艾伯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农场。使他们一家得以继续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平原上。也正是由于乔伊高贵的头颅能套上耕犁的套圈,后来作为战马的乔伊能像普通马一样拉运物资而免于被德军枪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痛苦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与动物之间也不例外。小马驹乔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养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战争来临了。艾伯特的父亲迫于生计不得已将乔伊卖给了英国军官作为战马。从此乔伊离开了主人开始了在战争中巅沛流离的生活。在离开主人艾伯特的时候,动物和人表现了同样的情感。乔伊愤怒地踢开了牵走它的士兵,飞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无奈战争残酷地夺去着人们喜爱的一切 。

在战争中乔伊先后换了多个主人。在巅沛流离中饱经磨难。先是买走它的英国军官,后来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战争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们都极爱没有反抗能力的战马乔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硕的黑马。但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乔伊真正的主人是抚养它长大的小男孩艾伯特。终于在一次逃身的机会中,乔伊疯了一般狂奔而去。在两军战火中,它英勇地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铁丝网,威武的头颅高高昂起,美丽的鬃毛随风飞扬,健硕

的马蹄奋力抬起,仿佛神附于了它无穷的力量,简直成了一匹所向无敌的神马。因为在它的心里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到故乡,回到主人艾伯特的身边。但最终还是被一道道坚硬的铁丝网绊住了身体无法动弹。至此,让人不能不唏嘘于战争的残酷,战争带给人们以及动物们的无边痛苦。被铁丝网束缚住的乔伊被一位勇敢的英国士兵和一位善良的德国士兵相救。是的,在战争中,因为一匹战马,敌人成了朋友。可见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喜欢战争,他们本可以作朋友,却不得不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乔伊获救,被带回艾伯特所在的军营。艾伯特为了寻找乔伊已经参军。此时的艾伯特在战火中已被毒气伤了眼睛,双目失明。所幸乔伊获救,被带到了艾伯特所在的军宫。在医疗条件紧缺的情况下,军医决定处死乔伊。正在这时,艾伯特吹出了一声口哨。那是艾伯特从前训练乔伊时吹的口哨,乔伊再熟悉不过了。那声口哨在无情的战地军宫里显得那样动听。雪纷纷扬扬,乔伊抬起了头,凝神细听。仿佛失散多年的孩子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人们都停止了动作,让开了一条路,艾伯特从人群中走出,乔伊听到了主人的呼唤,向主人奔去。乔伊找到了主人,但因为当时英国军队规定,艾伯特的战马必须被拍卖。影片的最后,仍是以拍卖结束,与开头呼应。就像那位法国小女孩爷爷所说的,回家就得勇敢的穿越战场,穿越痛苦和恐惧。人们只在必须勇敢时勇敢,为了找到乔伊,艾伯特在战场上

英勇向前。乔伊跨越了陷阱、泥坑、坦克、铁丝网,威武的头颅高高昂起,健硕的马蹄奋力抬起,美丽的鬃毛随风飞扬。

在那片风景如画的苏格兰原野,金色的夕阳里,远远一个黑点,是艾伯特和乔伊回归的身影。乔伊家中的父母翘首盼望,发丝在夕阳中飞舞,等候归人。篇二:战马观后感

止战之殇——战马观后感 特定的历史环境、特殊的人物视角、特有的拍摄风格,斯皮尔伯格在2011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电影《战马》 。 这是一部从一匹马的角度传达了励志、坚强的感情,有着非常好的教育意义的励志片。

“这是一匹令人印象深刻的马”,remarkable是电影里的台词,出自我最喜欢的一场戏——joey在无人区被铁丝网所困,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那一刻,在生命的尊严面前,战争顿时变得毫无意义。最棒的是那个德军对身后的战友们喊了一句,“我还需要一把剪刀”。然后战壕后立刻扔出了五六把来,落在水坑里,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动不已。

其实在《战马》的初始场景中并没有战火,而是着力表现了20世纪早期英国农村生活的那种伤感调调。德文郡一位喝醉了的农夫ted在拍卖会上高价买回了一匹精装的纯种骏马,他的儿子为它起名joey并训练它犁地(为什么英国犁地是用马而不是牛?)。在满是青翠泥土、花昵衣服的氛围中,加上一只脾气不好的鹅,电影其实还有一点偏娱乐化的风格。金色阳光下的田园的风光和john williams洗练的音乐,让电影表现的既乡土又宏大。但田园风光的背后也有战争的记忆——ted曾经在南非和波尔人(土著,殖民)战斗过,并因此获得了皇室的勋章。只是他厌恶战争的罪恶,将锦旗和勋章以及过去的经历都丢弃在岁月的垃圾桶里,并每天依靠酗酒来忘记过去。《战马》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反战情绪,并植根在国家的记忆之上。

不过电影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德文郡的乡村风光之中,还是很快的进入了战争。joey被“征召”入伍,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在英德双方的军队中,经历噩梦。和大部分战争片中的反战宣言一样,“the war has taken everything from everyone”(战争拿走了所有人都一切)——《战马》中也有对战争最真实的清算,且不止一次的在电影里重复,不言自明。 对于《战马》,美国影评人a.o.scott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标题是innocence is trampled, but a bond endures(《被践踏的纯真,以及一份持久的约定》)。前半部分基本是对人类战争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后半部分却又对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抱有一份能够和谐统一的希望,正如斯皮尔伯格以往的大多数影片一样。

简单的回顾一下斯皮尔伯格的银幕作品不难发现,他的电影有着一贯的主题。看看他都对观众说过些什么?鲨鱼、马、外星人、恐龙、人工智能??尽管斯皮尔伯格和编剧lee hall 以及richard curtis都努力在避免让《战马》陷入到重复之中,并在故事的结构上了很大的功夫,也有很多创新之举,比如以一匹马的战火浮生来表现战争对战争双方的摧残,也使得马匹没有成为戏剧的傀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轻易的找出《战马》的主题——对人类和非人类之间关系的迷恋和焦虑。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有时候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很难划清:人工智能和et常常表现的和人类没有区别。但另外一些时候,如《勇者无畏》和《辛德勒名单》中,自私的人类又处于被否定的地位。有时候人类被威胁,有时候人类被安慰,但电影总是不忘探究一种存在主义的神秘命题:我们是谁?而斯皮尔伯格的答案总是很明确,人性总有缺陷,但不至于丧失希望。他往往尝试着乐观,所以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总是能收获救赎的力量——《战马》结尾主人公牵着马在夕阳的余辉下回到家中,交还父亲荣耀的锦旗就是最好的例证。

整个影片的颜色非常浓厚,好像是油画一样,完全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景和浓厚的战争场面。没有靠爆破的震撼和血腥的惊恐来衬托出战争的宏大。

看完之后,感想很多,似乎与想象不一样。当我以为我将看到一部人和马,战争与和平,波澜壮阔史诗般电影的时候,结果是一部更适合在悠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品味的心灵电影;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穷苦的醉农夫只是路过马匹拍卖场打酱油的路人甲,结果真的让他用30金币拍到了马匹。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傲慢的地主带着人大打出手逼农夫交租的时候,结果我看到地主盛气凌人但还是彬彬有礼。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农夫的太太会逼迫农夫把马送给地主以抵租金时,结果我看到她选择了尊严。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带着美女的富二代跑车超过骑着骏马的青年扬尘而去的时候,结果是美女对骑着马 儿的青年背景致意。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军官利用武力蛮横低价抢购下骏马时,结果是农夫讨价还价让他的20金币加码到30金币,还承诺要好好对它。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英俊的骏马爱上一匹母马的时候,结果是它和另一匹公马通过竞争成为好战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被俘的战马将遭受敌军的毒打虐待时,结果是士兵依然把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哥哥带着弟弟逃跑,带着战马开始另一段故事时,结果是做了逃兵的兄弟被无情的枪毙。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可爱的小姑娘把马藏在寝室,自己躺在床上,大兵即将闯入时,结果是大兵拿走自己要的粮食,没有把农庄翻到底朝天。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小姑娘的马被强迫征走时抓住马不放,被拖行在地惨痛万分时,结果是爷爷和士官之间一句意味深长的对话,你是个明白人。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战马宁死也不愿意做拉着大炮的烈马时,结果是为了照顾自己的朋友,战马主动钻进了马套。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溃败的逃兵为了避免敌人得到马而枪毙它时,结果是跑,快跑,士兵为马选择了一条前途莫测的生路。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英勇的英军让敌人害怕做了逃兵的时候,结果是战争让英军里面的一些人也做了逃兵。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被命令就地枪杀逃兵的士兵即将开枪的时候,结果是他选择了让自己冲上前线,也不愿意枪杀懦弱的队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无人区两个士兵救完马后为争夺马打成一团时,结果他们选择了让投硬币让运气决定。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医生被救马的义举感动,主动为战马疗伤时,结果他们选择了枪毙这匹受伤的战马。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战争结束,战马物归原主时,结果他们选择了自由拍卖。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士兵们出于友情,帮助队友击败有钱人拍得战马时,结果他们选择让小女孩的爷爷拍得战马。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小女孩的爷爷牵走用高价拍得的战马时,结果他选择慷慨的将马送给了士兵。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凯旋的特写将落在英俊的战士脸庞的时候,结果我看到雕塑般油画感的父亲和母亲的凝视,然后是夕阳下剪影式的握手。 当我以为我将看到一场煽泪的苦情戏,结果我看到了在生命的尊严前,人类还是能找到普世的价值。 记得电影中英国士兵科林前往对阵双方之间的无人区时背诵的是《圣经?诗篇》的如下篇章: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 也不怕糟害 因为你与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毫无疑问,那个静静的黎明是《战马》这部片子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整部片子已经讲到1918年,正好是《西线无战事》中德国士兵保尔为了抓一只蝴蝶被击中向前扑倒的那一年。那一年德俄签约停战,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无数工人、学生、地主儿子无差别的死在战场上,而这里这匹叫做“乔伊”的马尽然以不死之身驰骋火线,然后英国兵科林和德国兵皮特来自不同的国家敌对的阵营战场的两端,穿过残破的掩体和积水的弹坑,为了救回这个大家伙。当德国兵回头说“我们需要更多剪刀”,立刻从战壕后飞出五六把落进水坑里的时候,我的心刹那温暖了。 比起前面大段的美丽风光和隔靴搔痒的战争描写,比起被反复强调的“战争夺走所有人的一切”,希望才是这部片子真正表达的东西。绝处逢生时人类表现出的共同的温情在两位士兵身上得到体现,他们聊到战壕里的业余生活,还有漂亮姑娘,决定把获救的马牵到哪一边的时候他们抛硬币,临走前相互报上名字并彼此祝福,好像我们真的能够看到英国兵有朝一日会在南部乡村的田园生活中悠哉悠哉的举着来自杜塞多夫的帅气朋友赠送的那把德国剪刀,好像我们真的能够相信战火熄灭之后他们的生活会恢复原貌,一如战争从未发生。

斯皮尔伯格用战马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震撼与感动,其中凝聚了太多类型的情感,而所有感情的结合点可以说主线都是围绕着那匹举世无双的马来展开,这是明线,而暗线,则是那条象征好运与荣誉的绶带。战马,绶带只是引线,斯皮尔伯格想要表达的东西全部由它浓缩在了一部二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关于战争,关于人性,关于友谊,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生活。

斯皮尔伯格用唯美宁静、静静流淌的画面轻易地摧毁了战争这个恶魔,在我们的心底筑起一处温柔与美好。篇三:战马观后感 浴火战马 “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看向远方,看到希望。有希望就有活下去、冲出去的勇气和力量。” --《战马》

这是一 部讲反战的电影,也是一个讲彰显勇气的故事。一战即将爆发时候,一个不算富裕的英国的牧场家庭,却在一场拍卖会上高价买下了一匹脾气相当狂躁的小马驹,“乔伊”。马不能耕地,这笔交易对他们这种农户家来说显然是极不划算的,因而泰德和罗茜夫妇对此都感到非常地失望。但是他们的儿子阿尔伯特却决定驯服乔伊,因为他已经被这匹马桀骜的个性给彻底地征服了。在阿尔伯特的努力下,乔伊竟然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耕地。他们的个性中都有不放弃,不屈服的因子,因此一人一马惺惺相惜。但这样的友情却被战争残忍的结束掉。阿尔比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朋友成为了一位英国骑兵军官的坐骑奔赴前线。

离开了阿尔伯特之后,乔伊开始创造一个个奇迹,属于乔伊的奇妙旅程也随之展开。它拉动了战场上的战地流动医院,它灵巧地躲过德国士兵的追赶,同时它还在这个过程中点亮了一位法国女孩的想象力,它甚至拉着巨大且沉重的大炮爬上了山顶!当乔伊在英德“无人地带”遭到诱捕时,人性占了上风,两军合作救出了它。乔伊得以光荣重返。

乔伊就像法国老农口中的战鸽,“不论在多远的地方都能飞回到家的位置,它得飞过整个战场,它只能向前飞,不能低头看战场的残酷和对受伤的人怜悯,它只能向前飞,完成自己更为重要的任务。”;而阿尔伯特也从未放弃希望。他在绝望的战争中拼搏,英勇作战,当年的誓言还回响在耳畔:“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与命运抗争,以独有的勇气和毅力去寻找生机,只是为了活下去。

而其他人,也用自己的方式经历自己的战争,为了活下去。阿尔伯特的父亲在一战救了很多伤员,是为了让他们活着,他消极是因为看见了很多死去的人;英军介入一战,是因为战火即将燃烧到自己的国家,不得不为自己领土活着的子民去战斗,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无论多么残酷,为了自己的子民更好的活着都是值得的,即使知道自己300骑兵军去偷袭的成功可能不大,依然义无反顾;主将被抓没有选择反抗,是因为大势已去的时候只能选择自己活着;德军哥哥为了活着的承诺而有勇气把未成年的弟弟带出战场,尽管后来失败了;法国老农为了活着而忍受欺负,是为了自己的孙女,让

孙女好好的活着,这比什么都重要。黑马劝乔伊不要反抗,是为了活着;乔伊给黑马示范带拉车马套,是为了活着。 而影片中,最有表现力的情节无疑是那三分钟的休战,乔伊在战火中的奔跑也是全片的高潮。它跑过战火,跑过德军控制区,跑过英军驻扎地,最终因不会跳过铁丝网而被铁丝所纠缠,停留在了英德战火交界的地方。而此刻英德双方为了拯救乔伊而休战。战争本是残害生灵的方式,而这里,在战争中,在茫茫宇宙中,突然出现了一道裂缝,在这道裂缝中,时间停止了。双方都有一个士兵走出战壕,去拯救这匹马。

两个年轻的敌国士兵,在拯救战马的时候,谈到女人、玩乐、吃喝,似乎从未发生战争,从未有过仇恨。的确,他们之间本就没有仇恨。仇恨被人制造出来,受苦受难上前线的,还不是这些从来没有任何仇恨的孩子!又是谁,是什么,把他们推到了战争的边缘,用血肉之躯,用生命去去进行所谓的战争?他们其实也是乔伊,被绑架到了前线。正如他们所说,“乔伊的大长腿生来就是为了奔跑!逃离一切的危险。而我们教了它们相反的事。跑到破败的战场来。” 是的,这里出现的每一个上了战场的男人们、孩子们,或许都是“战马”。而最后,在这匹战马归属谁的问题上,这两个年轻的士兵用的方式,不是枪支弹药一决胜负,而是一枚硬币。正面归你,反面归他,一切让上帝去定夺。没有战争,没有流血,没有牺牲。影片的反战意义在这里被深刻的彰显了,所有人原来都可以活着,和平解决问题,而不是刀剑相向。

终于,在电影的结尾,我们收获了救赎的力量。主人公牵着马在夕阳的余辉下回到家中,交还了父亲荣耀的锦旗。战争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可能幸福,活着才有可能度过生活的艰辛,只要你有活着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毅力。或许,这就是生活的写照,温情又残酷,只有坚持,才能到达远方的希望。乔伊是真正的战马,也是真正的战士。 四蹄飞奔,冲破死亡束缚;希望永恒,奋力迈向远方。纵使战火纷飞,纵使命运无常,也没有什么可以扼杀希望。夕阳下的剪影, 尽展生命的美好,真情的凝聚。若还活着,就有希望。篇四: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昨天,在选修课上看了刚刚上映的美国电影《战马》。

这是一部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影片从童话般的田园景致,色彩饱满的青山绿草、红瓦砖墙美景中展开。在那青山,平原,蓝天,绿树,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平原上,小马驹乔伊安静详和地出生了。刚一出生,人们就惊叹于它的美丽。棕色的皮毛,四只脚都是白色的,像套上四只白色的袜子,额头上还有一个白色的胎记。稍稍长大的它,就被迫离开了母马,被人拉到集市上去叫卖。终于,它被一位跛腿的退伍老骑兵以30币买下。接下来,影片即以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场景为我们了展现了这匹英勇神奇的战马和它的主人艾伯特的传奇故事。

场景一:雨中犁地。为了买下这匹健美的小马驹,艾伯特一家已经倾家荡产,在地主的逼迫之下,尚且年轻不堪重负的乔伊不得不在满是硬石的平原上犁地。在经过了一次次失败和受伤之后,乔伊和它的主人始终不放弃,不退缩,坚定着信念,终于在一场来之凶狠的大暴雨中,乔伊和主人犁开了地,大地裂开了口子,像快乐的开出了花儿一样。乔伊和它的主人成功了,人们纷纷来向他们祝贺。乔伊和艾伯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也因此才得已保住艾伯特家的农场。使他们一家得以继续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平原上。

场景二:生离死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痛苦的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与动物之间也不例外。小马驹乔伊由主人艾伯特一手养大,情同“兄弟”。可是可怕的战争来临了。艾伯特的父亲迫于生计不得已将乔伊卖给了英国军官作为战马。从此乔伊离开了主人开始了在战争中巅沛流离的生活。在离开主人艾伯特的时候,动物和人表现了同样的情感。乔伊愤怒地踢开了牵走它的士兵,飞快地向它的主人奔去。无奈战争残酷地夺去着人们喜爱的一切 。

场景三:战火狂奔。在战争中乔伊先后换了多个主人。在巅沛流离中饱经磨难。先是买走它的英国军官,后来是逃跑的德国小兵,再后来是美丽的法国小女孩,后来又是德国士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战争中自身的生命尚且不保,但他们都极爱没有反抗能力的战马乔伊以及它的同伴,一匹健硕的黑马。但这些人都不是它真正的主人,乔伊真正的主人是抚养它长大的小男孩艾伯特。 战争本是人类的较量,马是无辜的,当乔伊的挚友——黑马因战争死去,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此刻它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它不惜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当英德两国派出战士解救它时它依然想爬起来继续前进。乔伊渴望和平,渴望家人在一起生活。结局是美好的,夕阳下乔伊和主人的剪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我想,斯皮尔伯格用马作为电影的主角,比起他前两部战争电影,还原了自然界最本真的情感。大兵瑞恩中,为了救一个人的生命,牺牲了好几个人的生命;辛德勒名单中,商人为了救犹太人,这些都是战争中一方人的情感。而在这部电影中,马是主角,动物不会发起战争,在战争中它也没有偏见:作为英国士兵的战马时,它飞快奔跑,帮助英国突袭德军;一旦变成德军的战马,他负责把受伤的士兵拉出战区,后来他又帮德军拉大炮,而这致命的大炮轰向的对象却是英军,甚至是养它长大的albert。马没有能力左右人类,甚至没有能力左右它自己的命

运,可是它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来自自然最本事的情感,也是人类最终的价值取向。最终,人类会在这种最本真的情感面前,放下偏见,找到自己最初最真的本性篇五: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世界总会有爱与关怀存留,即使再恐怖的战争也不能抹去人性中的至善。

—题记

《战马》是一部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艾尔伯特的男孩,当他在农场看到了一匹小马出生时,他便爱上了这匹马。男孩的父亲在马匹交易所看到那匹小马时说:看一眼它就不会忘记。父亲冲动却有不失血性的买下了这匹马,同时因为竞拍得罪了自己的地主。父亲拖着因为战争而瘸的腿,步履蹒跚的将小乔伊拉回了家。

乔伊是一匹适合战斗的马,而对于耕地则是一窍不通。但命运是残忍的,乔伊若不耕地,它就要被卖掉,而且主人家将面临破产,但这是乔伊的主人所不能容忍的。终于,一个下雨天,在主人家的孩子的努力下,乔伊做到了,虽然有受伤,但它没有退缩,它只知道耕地才会保住自己和主人。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当乔伊将要离开艾尔伯特时,艾尔伯特抱住乔伊泪如雨下。但那个买了乔伊的军官对他说:“我知道这匹马不值30基尼,但是我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了。我以一个军人的荣誉向你保证,如果我活着,我会安全的把你的马送回来,送到你手里。”可惜那位军人最后死于一场战争中。但是,临死前,他却托人给艾尔伯特带来了一封信,信中有他为乔伊画的素描,因为他知道乔伊的小主人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他的乔伊。在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一匹马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乔伊在战争中受惊,飞奔在战场上,被铁丝网缠住不能动弹,最终倒在地上,被双方走出的人救助了。回到营地,奄奄一息的乔伊听到主人艾尔伯特熟悉的哨声,一下就将马上要倒下的身躯站立了起来,向着艾尔伯特的方向看去,当被毒气熏瞎了眼睛的乔伊,蹒跚的从人群中走出来,凭借曾经与乔伊在一起的印象,对着众人述说乔伊的体貌特征,苦苦哀求军医,并救活了乔伊后,我不禁热泪盈眶。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从中感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民不聊生。是啊,在战争中谁受的伤最深?那就只有那些生活在最低层次的平民了。他们饱受战乱、饥饿的危机,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的被高速旋转的子弹穿过,我想谁都不会不难过。但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艾尔伯特与乔伊之间那段真诚的感情,让人在这一片血腥的场景中,感到了一丝丝的温暖与感动。

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

战马英语观后感

战马观后感200字

《战马》观后感800字

《它,也美丽》战马观后感

《观后感战马.doc》
观后感战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