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书评

2020-03-02 14:32: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离天堂最近的人

—— 品读《维特》

《维特》这本书诞生于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歌德深受斯宾诺莎和卢梭“返归自然”理论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书中有着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仅用四周完成的《维特》好像一块巨石,一出世,便在欧洲的时代大潮里砸出了千层浪花。《维特》激起了一个时代青年人的共鸣。

即使是两百年前的语言,现在读起却依然如新,因为来自心灵最真实的文字永远不会觉得褪色。读《维特》,喜悦于维特的童真,痴迷于维特对绿蒂的炽热爱情,悲怆于维特凄惨的爱情结局。维特的爱情,那么热烈又那么深沉,火一样的爱情触碰上冰冷的道德伦理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维特视绿蒂为女神,7月16日,维特写道:“她是圣洁的。一切欲念在她面前都会沉默无语。每当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心境如何,仿佛所有的神经和器官都能错乱颠倒了。”绿蒂也回应着对维特的爱,7月13日,维特写道:“她爱我!——而我对于自己也变得多么可贵了呵,我是多么——这话我可以告诉你,因为你能够理解――多么崇拜自己了呵,自从她爱我!”绿蒂对维特的爱止于一个眼眸,可一个眼眸的爱意就足以让维特倾其所有。

忽略掉它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力而单从它的艺术特色上分析,《维特》依旧是我心中一杯香茗。

读《维特》,除了看到了维特与绿蒂的悱恻爱情之外,也看到了维特的原型——歌德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一) 关于人生

“我们应该每天对自己讲:你只能对朋友做一件事,即让我们获得

快乐,使他们更加幸福,并同他们一起分享这幸福。当他们的灵魂受

着忧愁的折磨,为苦闷所扰乱的时候,你能给他们点滴的慰藉么?”

(7月1日)真正的朋友,彼此应该无所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互

慰藉,给以温暖;真正的朋友,可以共享快乐,共尝苦难。维特与绿

蒂的爱情也可视为友情,两颗同样真挚、自由、纯洁的心紧密相依,

两人彼此倾慕和欣赏,道德伦理阻碍了俩人的爱情之路,却阻挡不了

她们纯洁的、美好的友情。维特与阿尔贝特、维特与青年长工、维特

与C伯爵都有着长短不同、深浅不一的友情,可是都不及维特与绿蒂

友情的长度与深度。但是维特对于友谊,始终都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即使是对自己的情敌(阿尔贝特),也持着客观公正态度。

“我生平最讨厌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互相折磨,尤其是风华正茂的

年轻人,本可以胸怀坦荡地尽情欢乐,可是他们却彼此拿一些无聊的

蠢事把不多几天的好日子都糟蹋掉,等意识到浪费的光阴已经无法弥

补时,已经太晚了。”(7月1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道:“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我想

大呼莫负青春,岁月经不起蹉跎,何况是大好的青春年华。

“心情不佳同懒惰完全一样,它本来就是一种懒惰。我们的天性就

有此种倾向,可是,只要我们有了振奋精神的力量,我们工作起来就

会得心应手,并在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快乐。”(7月1日)诚然,好心

情不是别人或是环境给的,让自己保持心情的愉悦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也是一种修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高明的处事态度,时刻

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

“我们生来就爱拿自己和其他人反反复复比较;所以,我们是幸福

或是不幸福,全取决于我们与之相比的是什么人;所以,最大最大的

危险,就莫过于孤身独处了。”(1771年10月20日)所以在幸福感下

降的今天,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我们还活着感恩我们四肢健全,感

恩我们生活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也许不是幸

福感下降了,而是幸福感迟钝了,借歌德的话说,我们都“孤身独处

了”。

“如果我们不顾自己衰弱和吃力,只管一个劲儿往前赶,我们便会

常常发现,我们虽然步履踉跄、不断迷路,却仍比其他又张帆,又划

桨的人走的远——而且,一旦你与其他人并驾齐驱,或者甚至是超越

了他们,你就会真正感觉的自身的价值。”(10月20日)正如张小娴

曾说:“人生的过渡当时百般艰难,一天的蓦然回首,却已飞度千山。”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需要在泥土里摸

爬滚打,坚定信仰来面对所有的迷茫未知。记得曾经的恩师给我们讲

过“全力以赴”与“尽力而为”的关系,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我们

也需要“一个劲儿往赶”,风雨兼程,全力以赴。路遥曾说:“永远把

艰辛的生活当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要心平气和的

继续耕耘。”这几句话,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世界上最纯粹、最暖人胸怀的乐事,恐怕莫过于看见一颗伟大的心

灵对自己开诚相见吧。”(11月26日)这是维特在遇到C伯爵后说的

一句话,我想这或许是维特在选择离开绿蒂之后最开心的事情了吧。

能与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宽广胸襟的人物成为挚友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

的事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先哲大家们留下的书籍

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可是这也足够我们去学习、领悟了。

关于人生的思考感悟,维特始终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把情感、未来、人际关系等等一切想象的太过美好而失去了依附于现实的基石,维特不愿意离开他构建的理想天堂来面对现实社会中各种丑陋的问题与激化的矛盾。

(二) 关于社会

 “在这个世界上同我的心离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从旁观察,在小事

情上看到了他们将来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们的执拗中看

出他们未来性格的坚定和刚毅,在他们的任性中足以化解世道险阻的

良好心态和洒脱风度,而这一切又是如此纯洁,点污未沾。”(6月29

日)维特拥有一颗最童真的心,便最接近天堂。

 “我清楚的知道,我与他们不是一样的人,也不可能是一样的 人;

但是,我认为谁如果觉得自己有必要疏远所谓的下等人以保持尊严,

那他就跟一个因为怕失败而躲避敌人的懦夫一样可耻。”(5月15日)

维特处于社会的中间阶层,家庭富有因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非农民、

长工;没有显赫的家族和所谓尊贵的血统,维特在腐朽的贵族眼里根

本不值一提。被社会孤立的维特不能忍受这样的处境,这种潜在的社

会问题或许是导致维特自杀的又一重要原因。

 “我常常看见人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都受到局限;我常常看见人的一切

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这些需要除去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存,

本身毫无任何目的;临了儿,我还发现,人从某些探索结构中得到的

自慰,其实是一种梦幻者的怠惰,正如一个囚居斗室的人,把四面墙

统统画上五彩缤纷的形象与光辉灿烂的景物——我只好回到自己的

内心,去发现一个世界。”(5月22日)孔子曰:“道不行,乘槎浮于

海。”维特被社会的繁文缛节束缚着,思维和灵魂都好像伸展不开,

维特批判了一些沉浸于美好幻想中的人,可是自己因为厌恶这种丑陋的现象也不得脱离现实,皈依到自己勾勒出得美好天堂。

 当B小姐和C伯爵在贵族宴会上冷淡了维特的时候,维特清晰的认

识到自己同他们不是一路人,便之后毅然的辞退工作,踏上归途。贵族聚会事件成了所有阶级矛盾的激化点,维特再也难以忍受贵族们的嘴脸,好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一般。

有时,我在想,如果维特没有辞退工作,是不是就不会和绿蒂重逢,也就不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在想想,维特会选择自杀是必然的。维特的理想国太遥远,即使是以人类现在的文明程度也不能达到,现实与理想的脱节注定了维特人物悲惨的命运结局。即使没有绿蒂这个人物,维特也会不像曾经那个维特般简单快乐了。毕竟还是一个没被世俗纷争所玷污的孩子吧,即使在尖锐的现实中被刮的血肉模糊也依然难以变动那份向往自由与真理的初衷,可是梦想被现实一再凌迟,感性与理性一再矛盾,再强大的承受力也会崩塌的,到最后,维特只能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信仰的升华。

也许是歌德受“返归自然”理论影响的太深,全书的自然景物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维特的情感也随着季节的变迁而起伏,这有点“情景交融”的韵味。全书第二个吸引人眼球的艺术手法是书信体的框架,歌德用一篇篇书信和日记串联在一起,挥洒自如,同时书信体的一二人称的叙述又使得维特的心理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歌德扼杀了维特也塑造了维特,维特成就了歌德也拯救了歌德。

最后,用歌德《致维特》中的一句结尾,“我被选中留下,你被选中离去,你先我而去了,却也损失无几······” 歌德用维特拯救了自己,也用维特惊醒了欧洲。

2011级行政法3班

李静秋

电话:18710319553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优秀)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书评.doc》
《少年维特的烦恼》书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