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台森林公园讲解词

2020-03-03 21:19: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楼观台森林公园

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尹喜登上草楼,举目远望。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到关,关令尹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

1 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

说经台

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悦目赏心,历来是帝王、道众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说经台始建于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扩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今保存的主体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经修葺和重建,占地面积9432平方米。有正殿、偏殿、碑厅、厢房、回廊等古建筑146间,为楼观台道教中心建筑群。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山门口。山门口左右的碑厅内,有欧阳询的

2 隶书碑石《大唐宗圣观记》碑。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结构大师”。碑厅前各有六角亭一座。两亭间原有池水,名为“上善池”,左边亭内竖有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碑阴为草书。

提起上善池,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带遭千年不遇的时疫,死亡者众多,百姓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当时的楼观台监院张致坚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水可治时疫。”张监院醒来觉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外西边找到石板,揭开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远近百姓皆来取水。凡饮此水者,时疫即退,简直是“药到病除,圣水回春”。三年之后,翰林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楼观游览,听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异,很受感动,就以《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意,挥笔题写了“上善池”三个字,并刻石立碑于此,以示纪念。

后来,四方善男信女多来此取水治病。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士来楼观游览,吟诗作赋,铭石留言,抒发情怀。“丹砂久窑井水赤”、“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记述了当年取水治病的盛况,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扬四方。有诗云“清泉虽小来历奇,诗人雅士多咏题。楼观台下一胜景,游览莫忘上善池。”

眼前这棵树叫银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其果、叶均可人药。相传,太上老君为炼长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这味药,才在楼观台手植银杏树。现在宗圣宫内存老子手植银杏一株。银杏树是雌雄异株,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因为阴阳二气相通,才能生出万物。说经台的这棵古银否树,树龄有800多年。

老子祠

老子祠,创建于唐代,明代重修,这里是老子讲学的地方,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五千言。院内门两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经》碑,共四通,东边两通刻于唐代,西边两通刻于元代。其中,东厢一组两通碑石用楷书书写,称为唐正本 《道德经》, 楼观道坛认为这是

3 最标准的《道德经》版本。西厢一组两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间称之为梅花篆字《道德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高文举用古篆书写的,故亦称为《古老子》。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的客观自然规律;“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圣典。凡是一种宗教,都必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需有一个理论作为依据。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教理”。《道德经》阐述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本人虽不信神鬼之说,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正符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思想。张道陵创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因此将孔子的老师、威望较高的老子奉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并说他的道法是老君所传授的。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圣地。

另外,《道德经》主张“知足”、“寡欲”,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由于此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为春秋时诸子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并普遍受到尊重。秦始皇首先在这里修建了老子祠庙,汉武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唐初,高祖李渊甚至将老子尊为其远祖。对楼观台进行了大规模充建,名声为之赫然。

启玄殿

这座大殿叫启玄殿,是供奉老子的正殿,启玄之意指赞扬老子著说《道德经》揭示了社会的奥秘,阐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启玄殿后,有一八角形石碾盘,是太上老君碾药的工具。敲击此石可发出金属响声,如钟、如磐。民间传说敲此石可以去灾免病。由于用木棒敲击会发出清脆的音响,所击部位不同,其音韵各异,故又名 “响石”。相传在远古时代,开天辟地混浊初分,女蜗氏炼石补天,剩下一块,女蜗氏把它藏在海市蜃楼中。一天,老君由天宫下界,将响石带回说经台,做了一个碾盘子,用来碾碎炼长生不老丹之药。这碾盘一直留到今天。说也奇怪,游人用棒或手拍击此石,就会发出悠扬动听的声响,音域宽广,声波远播,久久不息,比有些金属乐器的声响还洪亮,世人无不称奇,难怪 4 它这样吸引游客。有诗曰:“女娲炼石曾补天,留下一块赠老聃。玉炉烧炼延年药,响石碾药可炼丹。”

(老子祠门口)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站在了说经台的顶端,站在台顶极目四望,千峰叠翠,曲水环青,尽在云烟变化中。

炼丹峰

炼丹峰位于说经台之南,海拔888米。相传,原有丹炉两座,一个是金炉,一个是银炉,皆为老君炼丹的八卦炉。每个炉边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据说 《西游记》中的妖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就是以这两个烧火童子为创作原型的。

今峰顶之炉是明代所建,砖砌炉形建筑,坐北向南,南边有砖拱券门,炉内原有老君石像,今已不复存在。由说经台登炼丹峰路旁有丹井,旁有晒丹石,老君炼丹在此取水、晒丹。

楼观台自然风光

楼观台的自然风光更是一绝,人们常用 “野、幽、秀、奇、古”来形容楼观台的美景。关于 “古”,大家已经领略到了。我现在给大家讲讲其他四个特点。野——林野物丰,山林野趣浓郁,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这里山大林密,人口稀少,基本保持着原始和半原始的自然环境。幽——幽谷深遂,环境清幽。这里有多处峡谷风光。除山麓和主要峪道有少量居民外,中后山人迹罕至,空气清新,水体清澈,保持着清推幽静的森林生态环境。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山川秀美,构成一幅幅秀丽的天然山水画卷。奇——这里奇峰怪石有25个,有溶洞石洞14个,园内有野生植物20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和珍贵野生动物55种,可谓物种多而珍奇。正因为上述特征,楼观台在1982年就被林业部列入最早批建的全国12个森林公园之一,这可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1992年,又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

百竹园

我们现在来到了百竹园。这里是林业部“南竹北移”的试验基地。1980

5 年建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中国第二大竹类品种园。1989年,共引进竹子141个品种,经过多年的驯化淘汰,至1992年,竹类品种园内栽植竹子103种,成活留存101种,是进行竹子品种鉴赏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楼观台竹林,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司马迁在 《史记》中就有“渭川千亩竹”的记载。汉魏以来,历代都在周至设“司竹”官职,专司竹子的管护、栽植和采伐。至今,紧邻楼观的司竹乡,仍然家家植青竹,村村有竹园。翠竹神化了楼观,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到这里赏竹、画竹、咏竹。在周至当过县尉的白居易曾经吟出过“日暖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的名句。苏辙也在西楼观写诗赞竹:“拄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元代诗人李道谦在他的《楼观》诗中写道:“白云深锁烧丹灶,翠霉高横望气楼。山鸟飞鸣穿野竹,岩花零落逐水流。”观竹赏竹,夸竹赞竹,亲竹爱竹,古今皆然。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谁敢说竹子没有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竹子的特殊气质。

《大唐宗圣观记》 唐武德九年(626)二月十七日建碑。高200厘米,宽94厘米。欧阳询撰序并书,隶书,方正整饬,笔画出锋处似箭,虽唐隶而有古风。碑额楷书阳刻“大唐宗圣观记”。欧阳询书碑均为楷书,而独有此为隶,甚为罕见。款署“欧阳询撰序并□”。碑阴为戴汲隶书,书于天宝元年(742)。额文“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梦烈祖玄元皇帝灵应颂并序”。

楼观台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讲经的地方,位于周至县东南15公里之终南山下。据传,春秋时代楼

6 观台为函谷关令尹喜居宅,后来老子西游入关,他迎老子于楼观筑台讲经。至唐时,高祖李渊以老子李耳为远祖,扩建楼观台,名“宗圣宫”,在老子说经台建祠为“老子祠”。楼观台遂成为道教圣地。宋、元、明、清各朝,均予重建、修葺。至今,楼观台存有历代碑石70余件,东西两碑厅17件,其余分置。

《大唐宗圣观记》 唐武德九年(626)二月十七日建碑。高200厘米,宽94厘米。欧阳询撰序并书,隶书,方正整饬,笔画出锋处似箭,虽唐隶而有古风。碑额楷书阳刻“大唐宗圣观记”。欧阳询书碑均为楷书,而独有此为隶,甚为罕见。款署“欧阳询撰序并□”。碑阴为戴汲隶书,书于天宝元年(742)。额文“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梦烈祖玄元皇帝灵应颂并序”。

《重模苏灵芝书唐老君□见碑》 碑高255厘米,宽97厘米。苏灵芝书,行楷。款署“开元廿九年六月一日武功苏灵芝书”,即书于公元741年。此碑原名《梦真容碑》,又名《梦真容敕》。记唐玄宗李隆基梦见老子真容,命诸道士访示,尊而祀之事。原石刻于诸州,后佚。今传有河北易州及陕西周至两刻,“陕西本”亦称“周至本”或“楼观本”。“楼观本”宰相署名改牛仙客为张九龄。

《大唐尹奠师碑》 唐开元五年(717)建碑。高277厘米,宽131厘米。半千撰文,书者不详,隶书,爽朗秀逸。碑阴有宋著名书法家吴琚行书“天下第一福地”,笔力雄厚,气势夺人,字径约60厘米见方。

《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 此碑四面刻字,碑高175厘米,宽91厘米。李道谦撰文,孙德彧篆额,李忠宗书丹。撰文时间为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立碑时间为元皇庆元年(1312)。碑阳额篆阳刻“终南山古楼观”,碑阴额篆阳刻“说经台重修记”。碑两侧隶书,左刻“皇庆元年岁次壬子八月甲子朔初七日庚午立石”,右刻“太上老君自周昭王廿五年癸丑岁至楼观至大元皇庆元年壬子岁计二千三百四十年”。碑文楷书,风姿绰约,似赵孟頫韵味。

楼观台碑刻书法甚佳者尚有:《说经台梁公道行碑铭》,曾天义书丹

7 并篆额,楷书,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重修古楼观说经台记》,朱文炳撰文,王容书,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行楷,有王羲之书风;《重修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记》,施阳烈撰文,滇南花红洞湛富书并篆额,富平张忠义、杜之孝刻字,楷书,有褚遂良笔意,石质坚润,碑阴刻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二年(1737)十年间各乡里万余人捐款重修楼观台银两数;《重修楼观碑记》,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立,和宁撰并书;《新建楼观台碑亭记》,清道光五年(1825)立,康承禄撰,户县张玉德书丹,行书,有赵孟頫笔意。楼观台老子祠(说经台)山门内,西侧有明代高文举古篆碑两通,高350厘米,宽130厘米;东侧有《道经碑》楷书,书者不详,高200厘米,宽100厘米,碑阴有宋米芾榜书“第一山”,碑侧有苏轼游览题名。另有《德经碑》,书者不详,楷书,高185厘米,宽95厘米,碑阴有榜书“道德”二字,平山楷书,笔力丰厚,甚为壮观。老子祠“配极元都”阁殿东西两侧墙壁镶嵌宋、明、清文人雅士游诗题记刻石若干,东墙有宋代名家薛绍彭书“王工部元丰四年七月二十五日题诗,十二月十二日作诗”二首,西墙有薛绍彭元祐元年(1086)三月楷书《题楼观南楼》及《留题楼观》。祠后有近、当代今人书法石刻若干。楼观台山门前草坪之上善池亭内,立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隶书《上善池》大字碑。碑高225厘米,宽96厘米,笔画饱满劲挺,引人注目。

楼观台总结

黄陵森林公园科普馆讲解词

小区扫楼讲解词

楼观台的旅游发展状况

田螺坑土楼景区讲解词

讲解词

讲解词

讲解词

楼观台九年制学校暑期帮困扶贫纪实

关于楼观台道教文化的实践报告

《楼观台森林公园讲解词.doc》
楼观台森林公园讲解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