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根

2020-03-03 07:03: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根

无论教育怎样变化,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阅读与写作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要时刻记住,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阅读与写作。因为它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

然而阅读与写作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学生。究其现状,如今学生面对语文课本,任务性多于兴趣性,文质兼美的一些文章与考试中的阅读材料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学生的阅读比较被动。“文字快餐”成了学生的“掌中宝”。即使有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但也仅限于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未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阅读现状: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缺乏个性,语言乏味,情感失真……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成了一个大难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成为教师必然关注的问题。

作为教师,首先要把阅读的一般过程教给学生: 初步感知---了解文章内容梗概,遇到障碍自查工具书和注释,不能解决的划出来;深入理解---要求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弄懂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跟同学互相讨论;消化运用阶段---联系自己实际,进一步掌握和吸收,做到学用结合。

其次把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独立去思考探索,把握规律,举一反三,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从读书方法上加以指导。运用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形式,联系题目理解文章,通过上下文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等。也可以教给学生读某类文章的方法。

老师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阅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举三反一

千百年传统语文教育,一直在走举三反一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五四后的现代教育倡导“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实乃至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理科课程之

路。课本“举一”在前,学生“反三”在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大量同类习题,语文也“举一反三”就成了东施效颦。学语文,本应举三反一。举三反一,讲究积累、积淀,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效果多快省,数量在先,由量变而质变,积淀之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在后,由举三则反一。

作为语文老师,“举三”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的海洋,不是简单地疏通文本、讲解文章主题,而是将文本置于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引导学生亲近优秀的文化传统,主张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的文化底子,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

二、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途径。课文讲完以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感悟,读中吸收,并把好词、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三、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

有人曾说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仅凭几节语文课,就想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如果是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比作是一只飞鸟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是它的两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之后再进行仿写、续写、或是改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

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学完《藤野先生》就仿写《我的老师》,《济南的冬天》就仿写《故乡的冬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得轻松练得愉快。从学到仿,然后尝试创造写,最后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要教育学生有一个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这就是语文,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四、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初中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老师,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文化的海洋,不是简单地疏通文本、讲解文章主题,而是将文本置于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引导学生亲近优秀的文化传统。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翅,只有双翼齐飞,语文教学才能发展的更好。

阅读与写作教学

谈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

浅谈”阅读与写作教学”

三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

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总结

语文阅读与写作之对偶

《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根.doc》
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