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读书笔记

2020-03-03 10:20: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醒来》读书笔记

1100710017吕耀

书名:《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许知远著

这本书描述的年代跨越了一百一十年,从一八九四年夏天开始的甲午战争到眼前仍热情高涨的镀金时代,还有对未来岁月的模模糊糊的憧憬。它没给出什么值得倾听的结论,却代表着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对于自己国家的重新认识。他试图用好奇心与探索,来取代长期教条所造就的对的冷漠感。通过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革历程的梳理,剖析现代中国的国家性格,中国的价值观以及中国的社会组织形态和运转方式的形成过程,并由此展开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入思考。在作者看来,一个国家的实力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上的成就,大国、强国在政治、文化和道德上对整个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虽然世界瞩目中国经济成就,但是中国却欠缺这种影响力。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有理解力的、独立的、克制的社会态度,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目标。

我们是近些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大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见证这些并不能带来什么显而易见的东西,反而会在脑海里形成越来越深的困惑:这个社会远不像政治或历史课本里描述的那样。而我也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曾被认为是叛逆的一代,我们其实完全是被僵化教育蒙蔽的一代。

与同龄人一样,我们并未触碰到与时俱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而是被越来越严重的物欲主义所侵蚀,并在阶层逐渐板结的社会中

为居住权、公民权、自由权而深深悲观或盲目乐观。很少人愿意格式化自己的大脑,主动去甄别、梳理、择取、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信仰,包括对历史和社会的认知。我们不过是顺潮流而动,依靠与现实碰撞得来的经验去缓缓形成自己的处世哲学。 《醒来》的作者许知远显然是一个痛苦的思考者。这个出生于七十年代的年轻知识分子同样厌弃自己被迫接受的教育,但他开始尝试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开始,他只是从文本中汲取智慧,并试图解释过去的历史和眼下的社会;后来,他通过旅行去观察现实,在警惕自己“精英化”的同时力图描绘世俗。

许知远出生在中国,6岁从江苏灌南县迁到北京,从此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对中国的感性认知仅仅局限在文本上。从30岁起,许知远开始用脚行走中国,用眼睛观察中国,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晨雾暮雨中,他到达了众多的城市和乡村,从东北的漠河到西南的腾冲。《醒来》是他对自己的祖国的一次宏大审视。它出版于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九十周年之际,正是这位国之青年在思想上的一次贡献。

许知远对现当代中国的追踪是从一八九四年夏天的甲午战争开始的,那是一场让帝国蒙羞的惨痛记忆,所谓\"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百年以降,在山东威海刘公岛上静静陈列着的被打捞上来的北洋船舰碎片,曾经是无数青年反省国家兴衰的起点,许知远也是如此,他从这里出发,途经洋务运动、立宪运动、民国草创、五四运动、南京统

一、

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再到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百年中国的曲折演进,一路跌荡前行,似有无数悬念仍未揭开。

许知远在寻找复兴的答案,自四百年前的明亡清兴之后,除了顾炎武、梁启超等极少数人,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丧失了对国家进步的整体叙述能力。许知远在本书中引用了《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的一个观点,胡以为,改革是个日益复杂的过程,勇气与努力或许是5年前的中国新闻业最值得珍视的品质,但如今,更为重要的品质是\"判断力\",即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如何作出准确的判断,已成为最大的挑战。千百年来,公共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两个品质,一是守――独立于一切利益集团之外,以操守为立命之本,一是断――对国是有清醒理性的判断能力,在功能缺失了很多年后,我们正在恢复这样的传统。

许知远说“今天的中国人正生活在一种强烈的反智主义情绪中,习惯性地嘲笑一切更为单纯、理想主义的情感。它试图将人挤压成一种既平面又被动的生物,对过去与未来兴味索然,只活现在,对个人信仰与创造力缺乏信心,相信除去加入众人的大合唱外,别无选择。”所以,许知远焦虑,他坐不住,他去走遍中国,去梳理110年的近当代史。他是想做如第一代精英那样的启蒙者和传播者,做那个唤我们醒来的敲钟人。唤我们从人云亦云的合唱与全民燥动的狂欢中醒来,醒来之后,与他一起,静静地感知中国,好好地热爱中国。

醒来

醒来学习心得

午后醒来

当知觉醒来诗歌

醒来的春抒情散文

醒来的森林读后感

噩梦醒来,活着多好诗歌

没有醒来的经典散文

心在感恩中醒来

实现梦想需要醒来美文

《《醒来》读书笔记.doc》
《醒来》读书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