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猜成语

2020-03-02 03:38: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一天,有个人到范家去,发现一口钟,便心怀歹念,想把它偷走。但钟太重了,他无法背走它。他思索了一会儿想了个办法:把钟敲碎然后一块一块取走。于是,他找了一个铁锤,竭尽全力向钟砸去。然而,这钟是用铅浇铸而成的,“当--”,钟发出洪亮的的响声,几乎把他的耳朵震聋了,却一点没碎。他自以为聪明,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再砸。心想,这样一来钟声再响也听不见。我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就可以把钟偷走了。

2.

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睡在庭院里。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漂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天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已到自己眼前,分明是事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到:“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仙女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仔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织女,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

织女笑了笑回答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X3.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于是他先把自己的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码。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码忘在家里了。他来到集市上,找到买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量好的尺码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的跑回家,拿了尺码,又跑到集市。这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白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子呢?”

郑国人却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X 4. 建宁远嫁云南的途中,与赐婚使韦小宝发生了苟且之事,并以此要胁小宝杀掉吴应熊,小宝推脱。于是建宁隔窗大叫“非礼啊”,此时护卫张康年与另外一个人正经过,明明听到了,却当作没有看到,装什么事都没有就走了过去,还说今晚月色迷人......

5.古时候有个县令将儿子文理不通的文章给祝枝山看,应要他题词。祝枝山无奈,只得提笔。县令一看,是两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旁边写到:“ 打二成语 ”。看的人七嘴八舌地奉承道:“上一句是有声有色,指公子文章精彩;下一句是青云直上,指公子前途无量。”说得县令乐不可支。祝枝山在一旁听得笑了起来:“谜底我已写在令郎大作的右下角了。”说罢,杨长而去。县令急忙仔细寻看,果然发现右下角有行小字,一看,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6.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7.

在一次猜谜晚会上,主持人设计了一条哑谜。

桌子上摆设着一座山水盆景,盆景里假山上放着一只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的绸老虎。

主持人要求猜谜人通过两个无声动作,表示两个成语。猜中者以这个玩具相赠。

好久竟然没一人猜中

又过了一会,一个聪明的小学生走去,拿起了小老虎,放到了桌上;

然后看了一会放回原处就走了。

主持人高兴的追上小孩,把礼品送给了他。 请根据这个故事猜两个成语。

8.小燕子、五阿哥、紫薇和尔康出去郊游,来到一个园子前,透过隔窗望进去,桃红柳绿,煞是好看,于是大家就想进去玩。但是看门的只肯让五阿哥和尔康进去,小燕子和紫薇好说歹说,就是被挡在门外。

9.有一位妈妈生了个儿子给他起名叫大白,过几年又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小白,等小白长大了她忽然觉得小白跟大白太象了,简直一模一样,然后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个成语,妈妈说了什么?

10.春秋战国>看故事猜成语

第一次 1.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想,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从此以后,他就放下手里的活儿不干了,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后来,人们用“XXXX”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墨守陈规办事,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

2.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XXXXX”。

3.源于《左传.僖公九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 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亲、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决议: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后来,人们用“XXXX”来表示重新和好。

4.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青年人听说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后,便千里迢迢,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去学习赵国人走路。他到赵国后整天呆在大街上,一边看着赵国人走路,一边模仿着试走,但是怎么也学不像。最后他想,可能是自己的燕国走路姿势根深蒂固,于是下定决心丢掉原来的步法,全心全意地学习赵国人的走法。他虽然花了好长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人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也忘光了。因此,当他回国时,不得不狼狈地爬着回去。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XXXX”,用来比喻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第2次 1.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的心思,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刘邦问韩信,像他自己那样的人能带兵多少,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刘邦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将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

2.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3.刘邦与张良一起东征讨伐项羽,可是到了彭城却被项羽打败了,当军队撤退到下邑的时候,汉王刘邦心里非常烦恼,跳下马来,十分着急寺对张良说,谁可以为他建功立业,他说把关东地区作为封赏。张良深思了一下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犯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击楚军,这两个人都可以使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他可以一个人独自承担重任,如果要拿出关东地区来封赏,可以分赏给彭越、黥布和韩信这三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取得天下。于是刘邦便派人游说黥布归汉,又派人同彭越取得联系,共同对付项羽。

4.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自己做了国君。这件事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而前去攻打郑国。他为了得到宋国的支持,派人对宋殇公说,如果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就会消灭宋国在郑国的祸根,何况在这次战争中,宋国充当主帅,卫国出军费,如果再联系陈国和蔡国,一定会取得成功

的。

宋殇公当然愿意那样做,于是宋国和卫国联合陈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在把郑国的东城门包围了5天后,才胜利撤兵回去。

鲁国的国君对此非常担心,他询问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够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说只听说做国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爱戴,没有听说靠胡作非为赢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拥有重兵,到处发动战争,把灾难带给了人民,这样就会失去人民,国内的民众都会反叛他,亲信的人也都远离他,他要想成功事业,是不可能办到的。果然没过多久,州吁就被石设

计杀害了。

第三次.

1.相传楚国有个商人想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用名贵的香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盒子上面不但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还用香料熏过,这样一来,更加香气扑鼻。他把珍珠放到盒子里,又用玫瑰、珍珠对盒子装饰了一番,盒子看起来更加美观,有个郑国人看到盒子非常好看,于是花大价钱“买椟而还其珠”,买了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他。

2.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

3.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庄子》里面记载道:有一次西施害心病而捂着心口,皱眉戚额地走路。村子里有一个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的女子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好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她只知道西施眉蹙额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蹙额就非常好看。

4.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迫不得已,只好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请求投降,刘邦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攀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XXXX”的行为。刘孝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5.春秋战国时,齐宣王招告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贤士在一天内给他推荐了7个有才能的人,齐宣王经过问答,果然个个本领高强。齐宣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淳于髡说:“我听说人才是很难等到的,在千里之内的土地上,如果能找着一个贤士那不得了了。现在你却在一天之内,推荐了7个贤士,照此下去,贤士不是多得连齐国

都容纳不下了吗?”

淳于髡听后说:鸟是同一类的聚居在一起;兽也是同一类的走在上道。要找柴胡和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洼地里去找,一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寻,那就可以用车装运了。这是因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类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算是个贤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荐贤士,就像是到河里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给您再推荐一批贤士,哪里会只有这7个呢!后来,人们把它概括为...

6.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

第四次

1.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XXXX\".

2.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

有一次在出巡中,他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慵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公开地、大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3.刘邦有一天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文武大臣。在宴席上,刘邦问文武大臣:“诸位将领,你们坦率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怎么又会失去天下呢?”王陵回答说:“您派人攻城略地,取胜后论功行赏,与大家分享利益。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就设计陷害,有才学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得到土地,既不赏有功之人,也不给别人一点好处,所以他才失掉了天下。”

刘邦听后笑着说:“你只知道这一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之中决定计策,能取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保证供应不缺,粮食不断,这点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赶不上韩信。他们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因为我用他们,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能人范增,他却不用,所以他失去了天

下。” 4.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着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敞开衣襟让风吹着自己的胸膛,感到非常的舒畅。他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惊讶地说:“风是天地间的大气,从各个角落毫无阻挡地吹过来,不管是宝贵的,还是贫贱的;高尚的,还是低下的,都会吹他们身上。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杈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

猜成语

脑筋急转弯猜成语

比手画脚猜成语

成语猜字

比手画脚猜成语

齐国成语故事听猜

读古诗猜成语

根据古诗猜成语

“疯狂猜成语”通讯稿

猜成语游戏(全文)

《听故事猜成语.doc》
听故事猜成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