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长沙学习心得

2020-03-02 05:17: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外出长沙学习心得

9月23日至9月25日,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名本真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观看了来自各地的名师上的观摩课,聆听各位名师的教学成长故事,回顾名师们超越自我的经典课堂实录,感受到名师教学方式的超越,真是受益良多。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奇华老师的教学语言魅力。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张奇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用张奇华老师的话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张奇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在教学六年级《负数》这一节课中,老师都知道六年级的孩子不大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可张老师就是有办法,边说边示范:一年级小朋友是这么举手的——左手放平,右手高出左手一点;二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更高一些;三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再高一些;四年级又高一些;五年级„„张奇华老师说:看出规律了吗?那么,六年级的孩子该怎么举手呢?这时学生抖擞地把手高举过头。张老师趁热打铁说:六年级同学来,咱们得“玉树临风”像个男子汉!手高举是“玉树“,还得“临风”,手得像响尾蛇一样抖动起来。学生开心地高举手让它像张老师所说的“玉树临风”。 这独创的“玉树临风”可让孩子们乐了,一下子课堂气氛轻松了,也活跃起来了,孩子们开始进入了状态。

讲座时,张老师讲到了在《认识方程》这一节课的“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认识。张奇华老师问学生:知道自己几岁吗?学生回答:知道,12岁!张奇华老师说:知道自己年纪不奇怪,知道爸爸几岁吗?学生回答:

36、

38、

35、„„。张奇华老师及时抛出:像这样,知道的数是——“已知数”。张奇华老师又问:你知道爸爸36岁,可知道爸爸存折里有多少钱吗?(学生摇头)。张奇华老师调侃:这个真的要知道!学生开心的笑。这时张奇华老师抛出:像这样,要知道的(却不知道的)数是——“未知数”。张奇华老师适时小结,但凡人类有一个共同点, “未知数”总是想方设法变为“已知数”。看似平常聊侃,从中渗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张奇华老师充满幽默、激情、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齐华老师不愧为小学数学界的“数学王子”,他集配音演员的音色、相声演员的幽默、演员的表演天份、数学家的睿智„„于一身。正如一位名师评价张奇华老师所用的三个词:“高”,“富”,“帅”,正是恰如其分。“高”:张老师的IQ高,EQ更高!他每一堂课都令人深深陶醉,每一堂课都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喜,每一堂课都能吸引住学生,“吸”住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张老师学富五车。他的知识丰富,具备的深厚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才能将看似干巴巴的方程,讲得如此生动,解释的如此清晰明了,令学生、老师豁然开朗!张老师的每堂课都如此引人入胜,轻而易举地撩起个个如火炉似的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原本沉闷课堂不再沉闷,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探索的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迫切的发表想法!

进入张奇华的课堂,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品茗一顿语言盛宴。这就是张齐华的课堂,与众不同的课堂,笑声与掌声不断的课堂,独具数学魅力的课堂!

刘洁秧

2016年9月28日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长沙学习心得.doc》
外出长沙学习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