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读后感

2020-03-02 14:51: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全球通史》上

读后感

一、为什么要读《全球通史》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这就成了历史学类著作在编写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了评定一部史学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据之一: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更易接受,又不失历史精华的史学教科书?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在原始社会,狗吃粪便这种在现在社会令人生厌的行为对维持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起着很大作用;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人父亲对儿子说:“用心学习吧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用心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生活安逸的人,注定要被淘汰;在加利福尼亚人的文化里,是没有“你的”、“我的”这两个词的,所以加利福尼亚人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满足和幸福感,而也正是这两个词,让我们现代人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释的罪恶;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蒸汽机就被埃及人发明了,只不过他们用它开关庙宇的大门;中世纪伊斯兰教的势力从中东不断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这一点至今仍深刻的影响着世界事务的进程,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也就可以有所追溯„„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二十世纪不断发展,人们在短短一百年里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是在这短短一百年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发出警告说:“人类在20世纪中对地球造成的伤害也许比先前全部人类历史中造成的还要多。”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水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宗教矛盾„„显而易见,如果人类不能清楚的了解历史,不能改正自身之过,我们就有很大可能还会陷入其中!如果以1500年为界,在对比1500年前后的历史之后不难发现: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拥有令人自豪文明的近代所发生的战争要少得多,而随着社会的与日进步,人们拥有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和进步,随着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发生的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人类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中我们是否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不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反例?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谈及:“ 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的潜力。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所以,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决定这个方向的,将永远是人类自己。

最后,就让我用书中一个看似杞人忧天的问题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希望这个似乎非常可笑的观点能让包括我在内的思考者有所警醒:如果这时,地球突然遭到核弹的袭击,用你身边的东西,该如何抵挡得住呢?

二、读完《全球通史》上的感想

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三、读《全球通史》的意义

《世界通史》是一本论述从史前史到二十一世纪全球人类文明发展的通史。这本书读起来语言流畅易懂,却含义深远,发人深思。

这本书因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而在史学界享有盛名。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运用全新的全球史观及全球视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世界各文明在1500年前相对独立地发展以及1500年后各文明的互动与影响的图画。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三点是全球史观、作者的历史的现实感和对一些具体历史观点的阐述。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时代的发展,“新世界需要新史学”,运用全球视角观察历史成为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之一。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并将这一观点鲜明地体现在其作品之中。在书中,作者不再以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而是以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讲述历史,探寻各文明发展的轨迹、相互的影响及彼此的共性与差异,将世界历史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作者对1500年前各文明发展的描述,读者从中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和澳洲文明在有限的互动下相对孤立地发展的文明的特点,也可以窥见后来欧洲文明崛起的背景与原因,找到其他欧亚文明的高度发达和后来的相对衰落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差异的原因归结于该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可接近性”而并非是种族或基因优势。这一观点不仅能较为圆满地解释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文明的崛起与其他文明相对“落后”的原因,更体现了作者着重于人类文明联系的全球视野及对传统狭隘的历史和民族观念的摒弃。此外,全球史观还体现在作者对1500年后世界的论述上。虽然作者对欧洲的快速发展、崛起与扩张做了较大篇幅的描述,但仍把其放在全球体系中加以观察研究,强调其对于全球统一性的意义和对其他文明或民族的影响和在此影响下诸民族做出的反应。总之,在书中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在联系和互动中发展的全球文明史,而非一个个的国家和文明史。从这点来看,作者给我们树立了全球史观研究的一个典范。

全球史观虽是《全球通史》享有盛名的原因之一,但留给我更深印象的则是作者在书中体现的对于历史强烈的现实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历史虽然是研究过去的事件,但如果不能对人们有所教益和启示的话就会变成一门没有生命力且缺乏意义的学科。在《全球通史》中,每一编后都有一个叫做“历史对今天的启示”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历史启示、观点、经验与现实相结合,试图用历史来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受到阻滞的领先”,不仅能解释历史上欧亚大陆上先进文明往往被相对落后文明赶超的原因,而且给予现代社会与民族以更深刻的启示:在当前历史发展速度已大大加快的今天,个人和民族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当前的变化,就会被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淘汰。联系到当今的中国,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同样有着重要启示。一方面,它使我们看到了作为在世界中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通过自身发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也要求中国尽快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速发展。它也启示我们个人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要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作者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而是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其实并不局限于每编的最后,在书中历史的现实感处处可见,同样体现在作者对历史的述说中。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与现实的联系。作者并非单纯地讲述历史,而是在叙述中倾注自己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思考。在我看来,无论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和对历史的叙述,还是新的全球史观和该书不断更新的内容和版本,都是作者对通过历史解决现代世界问题的一种努力与尝试。“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这句话在该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历史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力和时代感,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 雪 婷 151311102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 读后感.doc》
全球通史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