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2020-03-03 12:09: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柳荣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何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恰当的放手自学,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百分数的写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展开自学。“想写哪个百分数,就写哪个。”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在复习《百分数应用》一课时,我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把教室中的小组变成银行的情境,班上的学生自己利用道具钱币,根据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时所能得到的利息。

这些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其实应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新授重点,不过我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任需继续努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

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可以用

y÷x =k (一定) 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doc》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