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中反映的汉中期治国思想

2020-03-02 03:28: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08级本科毕业论文

《盐铁论》中反映的汉中期治国思想

专 业 人文教育

班 级 2008级历史B班 撰稿人 王克晖 指导教师 李少波

《盐铁论》中反映的汉中期治国思想

摘要:《盐铁论》中大夫与文学贤良的论辩,其实质不仅仅是对盐铁、酒榷、平准、均输等官营还是民营的争论,而是针对统治阶级该运用何种治世思想让国家富裕,人民安康的论辩,是一次治国思想上的对决。西汉中期的学术思想并非是武帝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从《盐铁论》大夫与文学贤良的论辩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社会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联系。本文从《盐铁论》中大夫与文学贤良的论辩入手,通过他们相互的思想阐述和政治思想的辩难,从中分析西汉中期汉王朝所真正运用的治国思想。 关键字:汉朝;盐铁论;治国思想;儒家;法家

Abstract: 《Salt and Iron》, the doctor and the literary virtues of debate, and its eence is not just salt and iron, wine Monopolizing level, are lost, government-run or private debate, but for the ruling cla the use of what Peace and Prosperitythinking of national prosperity,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of the argument is a rule of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Middle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 is not proposed by the Emperor to abandon 100, Only Confucianism \"situation.From the Salt and Iron, \"the doctor and the literary virtues of argument, we can see the changes of the academic think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great links wi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tart from the Salt and Iron \"in the doctor and the literary virtues of debate Debate explained their mutu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analysis of middl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real use of the rule of thinking.Keyword :Han Dynasty; Salt and Iron ;rule of thought; Confucian ;Legalism

盐铁会议反映了西汉王朝多方面的历史状况,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对这次论辩的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这其中有认为这次论辩表现的是在思想领域“地主阶级打击商人的斗争”;[1]有认为是“清晰的表现出儒法两家思想对立及其本质的”;[2]也有认为是“儒家内部”“纯儒与杂儒的斗争”或“王道与霸道的斗争” [3]等等。本文是从《盐铁论》中大夫与文学贤良的论辩入手,通过他们相互的辩难,分析西汉中期封建统治中体现的内法外儒治国思想。 一

在盐铁会议论辩中,文学贤良言必称往古,全面崇尚古代社会,极力否定法治思想在历史中的作用。桑弘羊一派在驳斥文学贤良思想主张的同时,矛头直指儒家先圣先贤,并且充分肯定法治思想在治国之道上的历史作用。第十一篇《论儒》中,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法,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鲁、卫之间,教化诛,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湣王遁逃,死于营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4]

[5]桑弘羊对于七十子之徒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第二十篇《相刺》中,大夫曰:“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又说:“文学贤良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

华矣,未见其实也。夫仲尼之门,七十子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 [6]大夫对儒家先圣先贤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随即开始直接抨击。将文学贤良视为“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之人。对文学提出的政治主张认为是“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5]这说明大夫在为人处世之道上是瞧不起文学贤良的,在思想主张上更是认为文学贤良的治世主张就是“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8]的空想家和理想主义者。

桑弘羊是杰出的革新派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反对礼治。其理由有二:一为历史的进化观点,桑弘羊也和他的先辈商鞅、韩非等一样,是一贯相信历史进化的。故绝不能承认儒家学派“百世不易其道”[9]的形而上学,复古倒退的礼治主义。他以为古今时势不同,因而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也应该不同。他主张根据现实情况决定施政方针,要“知趋舍之宜时势之变”。[10]所谓“异时各有所施,今欲以敦朴之时,治抚弊之民,是犹迁延而拯溺,揖让而救火也”,[11]那是徒有其名而不可行的。二为“礼让不足禁邪,而刑罚可以止暴”[12]的观点。恩格斯教导说:“没有暴力,没有坚定不移的无情手段,历史上任何事情,都是不会成功的”。桑弘羊也认为法者乃至高无上之原理,有法则法,无法则乱。故曰:“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严家无悍虏,笃责急也”。[13]如不实行法治而主张礼治,就无异于“不立严家之所以制下,而似慈母之所以败子”。[14]结果不惟无益而又害之。[15]

由于桑弘羊主张法治,反对礼治,所以他对于古今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赞不绝口。第七篇《非鞅》中,大夫高度称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道:“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壤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16]第十八篇《毁学》中,大夫赞扬李斯道:“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功侔伊、望,名巨泰山,而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 [17]这段言论中,大夫高度赞扬了商鞅“假当世之权,为秦致利成业”的历史功绩,将李斯的历史功绩夸张为“功侔伊、望,名巨泰山”,不仅可以和儒家赞颂的伊尹、吕望等先圣的历史功绩相媲美,而且是名过泰。

从大夫对儒家治国思想的否定和桑弘羊对儒家的态度,还有大夫作为当权派与文学贤良在朝堂的论辩。这些足以证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在理论上定儒为尊,并未落实到现实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之上。实际上法治思想才是统治者真正统治国家的有效手段。

从《盐铁论》的文本中看,文学贤良在与大夫关于治国之道的论辩中,始终张扬的是一种以儒家理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他们倡导行礼乐,施德政,“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18]教化度人的理论。“仁者,爱之效也,义者,事之宜也。故君子爱仁以及物,治近以及远。”[19] “夫为君者法三王,为相者法周公,为术者法孔子,此百

世不易之道也”。[20]在会议上文学贤良论辩关于对外和义利问题时,也始终张扬儒家思想。“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21] “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22]这都与传统的儒家学说保持了一致。第十六篇《地广》中,文学曰: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佚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信,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故曾参、闵子不以其仁易晋、楚之富。伯夷不以其行易诸侯之位,是以齐景公有马千驷,而不能与之争名。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于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故惟仁者能处约乐贫,小人富斯暴,贫斯滥矣”。 [23]儒家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原则既是对大夫“为穷变节”“不义而富,无名而贵”等处世为政品行的一种反击,同时也体现了文学以“志于道,依于仁”思想为基本人生价值取向的儒家立场。

在经济问题上,文学贤良除了对“末”的基本作用给予了有限肯定之外,坚定的主张“重本抑末”。文学贤良认为,末盛则本衰,本盛则末微,两者是对立的,不可能同时获得增长。从富民的角度出发主张“藏富于民”,要求放弃盐铁、酒肆政府专卖,废止均输、平准等相关经济政策。这样的政治举措是毫无实际道理的,是缺乏现实考虑。难怪大夫称文学贤良为“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之人。对文学提出的政治主张认为是“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文学贤良坚决反对官营而主张私营,只是把儒家“民富则国富”的思想笼统的提了出来,主张“藏富于民”。可这“民”怎能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很显然,文学贤良并没有考虑到现实中能担负得起

盐铁开采的“民”只能是“豪民”。所以文学贤良所提出来的“藏富于民”主张并不现实。

大夫更关注通过盐铁之利实现国家收入,他们认为既可以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又可以防止豪强集团的出现。这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夫指出“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24]从维护中央集权和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打击好强大户,实现这一目的的经济手段就是盐铁官营。

文学贤良言必称往古,全面崇尚古代社会,竭力揭示商鞅、吴起、李斯等法家人物在革新中的社会负面影响。以历史上的事例和经验做今昔对比,借此打击大夫一方的政治主张。

从论辩双方的政治思想上作对比,文学贤良的主张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独尊儒术的大旗下,桑弘羊一派的主张显然和儒家思想是有许多背离的。这证明在许多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儒家思想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而倾向法家的桑弘羊一派的政治主张却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 三

在盐铁会议论辩中文学贤良的观点反映了儒家的治世主张。虽然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向善,行礼法,施德政乃是根本。文学在每次的论辩中都会做一番今昔对比,否定大夫推行的盐铁、均输、酒榷等官营的财政政策。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是有力的。但是会议上,文学贤良依据儒家思想提出的的许多主张又是不切实际的,有的甚至有些迂腐自大,如对匈奴修恩德去感化,建议撤边等。但他们的基本

主张是和平,休养生息,废盐铁官营,不与民争利,实行井田,抑制土地兼并,反对奢侈,废除严刑峻法等。这些主张当然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与要求。将近四十年的持续战争,导致国贫民弱。徭役、赋税、厉法酷刑使人民叫苦连天。社会政治和阶级矛盾激化,地主阶级的政权统治面临着巨大威胁,要维持和巩固政权,就必需要有转变。文学贤良的主张对稳定天下,安抚人民是有益的。

但是,从维护中央集权和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于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统治光依靠文学贤良主张的德政是很难达到的,光凭施仁政,修文德,以教化度人,是难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要掌握绝对的权利才能控制国家和人民。国家的治理之法要迎合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审时度势,一张一弛,章法有度。盐铁会议上大夫们倾向的法家思想正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治国之法。桑弘羊扬法抑儒的思想倾向表明,自武帝对匈奴战事起,国家发展并不是依靠儒家思想得到的。这种对法家人物的大肆赞颂中,大夫崇尚法家思想,张扬法家治国理念的基本思想是符合统治者掌握政治统治,实现权力绝对化的有效手段。盐铁会议之后,盐铁专卖政策根本就没有被取消。文学贤良在盐铁会议上所提出的大量辩论主张并没有在后来的现实政治生活中对国家政策产生大范围影响。这说明在具体的现实政治政策上,最高统治者是倾向于大夫一派的政治思想。由上可知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汉王朝虽然在理论上是定儒为尊,但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提倡,并未完全落实到现实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之上。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的新儒学体系符合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然,先秦儒家中的重民德政思想并没有成为汉代施政的真正指针。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朝独尊儒术是表面化的,有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家天下。统治者喜欢董仲舒的新儒思想,喜欢儒家的“礼”。但统治者也深知,仅仅靠儒家的思想是难以维护其政治统治,必须依靠强硬的手段做保障。这是汉朝独尊儒术表面化的真正原因。《盐铁论·刺议》篇中文学讽刺丞相史“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其儒也。”[25]这应该是对儒学表面主流意识化的形象说明。 武帝末年,事实上已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武帝下诏,致力于富民,发展生产,缓和矛盾。昭帝即位时,贤良指出,这是“继大功之勤,养劳倦之民,此用糜粥之时”。[26]班固说:“昭帝,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27]由于这种历史契机,进过盐铁会议,儒家思想重新崛起,在宣帝时期进一步得势。[28]但是汉宣帝总结汉代统治经验说:“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29]

《盐铁论》大夫与文学贤良的论辩中可以典型反映出汉中期统治者所运用的治国思想乃是由儒法糅合的内法外儒思想,这是自武帝至宣帝汉家统治的真正治国思想。

注释:

[1]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5页 [2] 金春峰 《汉代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版 第304页 [3] 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前言》中华书局 1992年版 第2 页 [4]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84页

[5] 金春峰 《汉代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版 第307页 [6]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152页

[7] [8] [10]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202页 [9]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389页 [11]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418页 [12]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411页 [13] [14]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403页 [15]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前言》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

4、5页 [16]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51页 [17]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136页 [18]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3页 [19] [20]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389页 [21]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3页 [22]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30页 [23]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126页 [24]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265页

[25]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198页 [26]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第45页

[27] 班固(汉)《汉书·昭帝纪》卷七 中华书局 1962版 第233页 [28] 金春峰 《汉代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版 第310页 [29] 班固(汉)《汉书·昭帝纪》卷八 中华书局 1962版 第239页

参考文献:

[1] 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 中华书局 1992年版

[2] 金春峰 《汉代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3] 马非百 《盐铁论简注》 中华书局 1984版

[4] 侯外庐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卷二)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5] 班固(汉)《汉书》 中华书局 1962版

[6] 王永 《盐铁论》研究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版

参考论文:

[1] 俞启定 析《盐铁论》中有关教育价值观方面的争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

[2] 王伟 《盐铁会议儒法关于王朝指导思想的对立及其原因》 求索 2007年第7期 [3] 束景南 余全介《盐铁会议的本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4] 朱义明《西汉盐铁之争的本质探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2期 [5] 杨晨 《“儒家思想的法家化”与“儒法并存”之商榷》 《传承》2010年第11期

责任校对:沈丽

盐铁论原文及翻译

论管子的以法治国思想

论江泽民的德治思想:以德治国

思想考核、中期考核

汉默的思想

工程力学系暑假思想反映

论万隆会议中周恩来外交思想

中国是工程师治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

《贞观政要》的治国实务思想

《《盐铁论》中反映的汉中期治国思想.doc》
《盐铁论》中反映的汉中期治国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