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

2020-03-03 04:26: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

摘要: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了解、学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与江西省鄱湖办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作小组组长刘朝瑞,带领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西峡县政府、淅川县政府有关人员组成的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了解、学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与江西省鄱湖办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间,考察组对南昌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共青城、景德镇、婺源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乡村等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全区以不到全省1/3的面积,承载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情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规划》批复实施两年多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是国家战略的王牌效应充分显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在成为江西吸纳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支持的“金字招牌”。已有58个国家部委和央企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了一大批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是绿色崛起的龙头效应充分显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引领下,2011年江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双双突破万亿大关,财政总收入达到1645亿元,增长34.2%,实现了由四年翻一番向三年翻一番的重大跨越。

三是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7%。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广泛推行,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生态城市、绿色乡村、生态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文明社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谋划水平高,先行先试差别发展,探寻因地制宜经济增长新亮点

积极先行先试,开展河流源头生态补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补偿试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生态文明示范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共青城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创业的示范区;“中国湖城”鄱阳县充分发挥“县与湖同名”的先天优势,努力打造“山湖旅游集散地、鄱湖旅游中心区”,争当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

(二)集聚程度高,强力打造核心增长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围绕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正在重点实施三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即支持南昌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大力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加快构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发展格局。

(三)基础设施投入多,大力推进重大生态经济工程,构筑生态环境新优势

近年来,江西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大力实施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六个重大生态工程,对于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重大基础设施。

(四)产业层次高,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现产业转型新提升

从2009年起,江西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即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基本形成,建成15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

(五)发展定位高,着力打响世界级品牌,促进开放型经济新跨越

鄱阳湖周边县市立足鄱阳,站位世界,以未来眼光,高起点规划,冲击式推介,如:婺源,中国最美乡村;鄱阳湖,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地球最美母亲;景德镇,世界瓷都;共青城,中国最年轻城市等。同时,积极打造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等重大招商平台,密集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工程和产业项目,推动了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江西外贸出口2010年突破100亿美元,2011年突破200亿美元。

(六)机构规格高,强力打造过硬班子,构筑保驾护航新保障

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内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管理一处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管理二处,核定行政编制12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市、县两级依照职责也设立了相应组织机构。

对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启示和建议

南阳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同属中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和生态环保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和相近之处,学习和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和加快我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是立足南阳市情,符合时代要求,走南阳特色发展路子的需求

2012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复的《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总体方案》,是我省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规划,其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我市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市、第三经济大市,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0%,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全省四大生态功能区我市占了两个,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也是南阳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准确理解并牢牢把握“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个概念是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前提,寻求三者的协同效应,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生态模式,是高效生态经济的本质内涵。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主线,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和平衡,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包容性经济发展形式之一,更是我市敢于担当历史重任、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走“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径

只有走“两不三新”的发展道路,坚守141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湿地“蓝线”和城镇建设用地及工业发展用地保障线,才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构建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屏障;才能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创造经验;才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上率先突破。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加快实施生产、生活方式“两个转变”的发展举措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实行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协调人与自然紧张、脆弱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共生的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建立主张减少对地球的生态压力、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在保证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消费、生活与生态的平衡、经济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相融合、相互推动。

(五)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善于运作

在具体实施中要着力建立并完善四个机制:

一是推进机制。建议由市级领导挂帅,成立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综合协调机构,

推动建立市直部门之间和市、县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按照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责任相统一的原则高端谋划编制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各专项规划。

二是示范机制。在丹江口库区上游淅川、西峡两县按照互补和差别化发展的思路,建立示范区县、区,鼓励其先行先试,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其成为南阳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开路先锋”。

三是支撑机制。要超前谋划实施一批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我市大力支持,赋予我市先行先试的权力,为南阳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四是协作机制。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赴京汇报对接力度,尽快启动国家部委、北京市、央企、京企与我市各县市区政府和企业开展对口协作,特别是水源地四县市对口帮扶工作。

(六)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明确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要着力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原则,把伏牛山、桐柏山两大山生态系统,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和干渠、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两大湿地生态系统建成南阳盆地的两大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以“两山两水”为重点的南阳生态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治,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以优质粮食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加快形成以农产品供给功能为主、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以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为主的三大现代农业功能区,促进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等传统功能,向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现代功能扩展。

三是要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为载体,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四是要构建生态宜居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一圈两轴四极”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把南阳新区建设成全市城镇化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的要求,促进镇平、新野、社旗、南召、唐河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形成30分钟城市经济圈,构建大南阳城市格局。加快邓州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推进西峡、淅川相向发展,提升“西淅”经济一体化。

五是要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和14个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按照“延链、补链、低碳、绿色”的原则,围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南阳机场航空一类开放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完善大通关机制。

六是要构建移民安稳致富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多层次、多渠道推动移民安置区经

济社会发展,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对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南水北调水质敏感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村,实行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讲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doc》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