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2020-03-03 05:39: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

陆澎澎

一、于漪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第

七、

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语文教苑耕耘录》 《语文园地拾穗集》 《学海探究》 《教你学作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 《于漪文集》 《于漪教育文丛》等。

二、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与探索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整个九十年代,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越来越深刻。于漪看到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师和家长都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大家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漪认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的失落,这严重影响了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于是,于漪对性质观——语文教育观念中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于漪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于漪早期的文章里,于漪提出:“语言文字是工具,人们用它来表情达意。既然是表达情意,用它来组缀而成的作品总有一个思想性问题,总寓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思想性。”后来紧接着,于漪在《准确而完整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文中,于漪进一步阐述了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于漪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工具”加“人文”,而是互渗互透、融为一体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一再强调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都重要,不可机械割裂。于漪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教育,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用“人文性”代替“思想性”,赋予了语文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人文”中有“思想”,同时又兼具审美等方面的因素,更准确、更贴切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特点。

三、于漪的语文教育目的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于漪就提出了“目中有人”的思想,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目中有人”的思想孕育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在1978年于漪率先在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的思想。从“目中有人”到“教文育人”,同样体现了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求实、创新和发展的特点。 于漪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教文是他的天职,须千方百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度、说、写的能力,但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她讲求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教文”不忘“育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巧妙处理课堂预设外的“生成”。

四、于漪语文教学风格

(一)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二)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三)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四)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

(五)文学性 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六)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于漪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兴趣激发求知欲 于漪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她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经验归纳为四点,即:

(1)让课堂具有新鲜感,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抑制。

(2)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迷恋。教师要把课上得情趣横溢,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享受到知识的甘甜,学生就会产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3)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的心态去挖掘课文中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以情激情

(4)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沟通,课堂内如果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易振奋。

(二)情感熏陶塑心灵

于漪认为,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1.披文入情,进入角色 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以入情”,即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进入角色,即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进行再创造,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丰富和补充,真切地体验作品中寓含的情感。

2.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于漪深挖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能以情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于漪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于漪善于传情激情,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有人曾经评价说,于漪课堂教学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六、于漪的语文教师素质论

于漪所提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德、才、识、能”俱全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的品德素养

于漪说,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于漪对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就是“才、识、能”都很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师的语言修养、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师的创新素养等四个方面。 1.知识底蕴

于漪认为,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阅读专业书,而且还要读国内外的教育著作、心理学著作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学科著作,以提高理论修养。她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知识仓库里的货物不能不“杂”,但要杂而有章。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有选择地阅读,并且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有条理地储存。因此,于漪认为,教师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语言修养 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讲究语言艺术,要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于漪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愉悦,关系融洽,师生都沉浸在如鱼得水、海阔天空的境界中。

(三)教师的创新素养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素养。具体说来,教师的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的意识。于漪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她一直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用激疑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乐于从事创新活动,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开展创造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作出创造性评价。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而不能只是指责学生失败的结果。

七、于漪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界,于漪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她有改革家的气魄、政治家的胆识、文学家的情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在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于漪提倡要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改革。她认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的焦点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教学改革的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 如何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于漪曾经对记者说:“我认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本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于漪在《积极改革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中说,过去虽然认识教文育人这个道理,但是长期以来,“教文”讨论得比较实在,而“育人”往往轻描淡写地带过,比较抽象,比较笼统。改革语文教学,就要牢固树立“育人”的观点,把“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

(二)教学改革的焦点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于漪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1.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中,于漪说,要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各学科都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这种学习方式。

于漪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型直线交流的课堂结构。教师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师生关系的变革 于漪认为:“实际上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是把教师与学生的灌输与被灌输关系转换为对话的关系,平等对话的关系。改革的关键就在这里,从灌输转化为对话。”“师生关系不是灌输与被灌输,而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是多边对话,讨论的是文本,它的基础是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对话中,老师应该是对话的首席,否则怎么指导和点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启发、点拨、指导,学生的角色是自主的、合作的学习。于漪所说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爱学生。于漪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有自己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与他们平等的对话,才能独具慧眼,发现学生,那怕是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发奋读书。

于漪

于漪观后感

于漪读后感

于漪教育思想

于漪情景教学法

记于漪老师

论于漪师德

于漪教你写作文

于漪教育心得

于漪的教学风格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doc》
于漪教学研究综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