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之实践报告

2020-03-02 20:35: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爱撒北川,情系羌山”暑期社会实践队

关于学习北川精神的实践报告

 主题:学习北川精神,积极面对人生

 时间:2010年7月4日——2010年7月13日

 地点: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

 组织者:东华大学阳光公益服务队

 参与者: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09级的十名同学

 摘要:北川精神,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重灾区——北川地区展现出的时代精神。她是指北川地区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帮助下进行生命救援、灾后安置、灾后重建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其基本内涵:“爱岗敬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她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研究学习北川精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学习北川精神,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磨砺自身的意识;对于社会来讲,北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北川精神,亦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可行途径。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

1.

2.北川精神的形成和内涵; 学习北川精神与大学生锤炼

 关键词:北川精神、成长、坚强

 正文: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是一部辉煌史,也是一部多灾多难史,一部痛史。中国人看似柔韧,实则强悍,实在是因为中国梦所酿造的伟大的中华族精神。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北川羌族自治县成为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而北川县的人民,以他们的自救、自强,将残酷的灾难改写成伟大的精神之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北川精神。我们这里所说的北川精神,是新时期,由“5·12”特大地震灾害触发的,伴随着北川人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而体现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一种时代精神。她不是单一的,而是体现在北川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她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两年后的今天探究北川精神,从小处说,可以进一步加强北川精神的影响力,教育我们大学生不忘国家灾难,勇担民族责任,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我国新时期的建设当中。从大处说,北川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新时期新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抗灾因素的不屈精神,研究并学习它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对我们同一历史条件下的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亲身走到北川中学板房区,走到满目疮痍的北川老县城,走到两年前那场虽然我们许多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却日日关注的受灾、救灾地点。我们实践团来到这里,面对着这昔日遭受重创的土地,我们不得不想起两年前那凄惨的、感人的一幕幕。身临此地,我们分明感到在当时那一切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那就是“北川精神”。在这里通过走访了解,又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

“北川精神”:抗震救灾时期党组织的迎难而上、万难不屈精神!

“5•12”特大地震使北川县1931名在职在编干部损失466名。然而中共北川县委、县政府临难不惧力战天灾,组织全县幸存干部群众英勇救灾。5月22日,震后第10天,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临时办事处在安县安昌镇挂牌成立,开始在临时办事处工作。北川的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干部群众在大灾面前不弯腰、不退缩,构筑起摧不倒震不垮的“北川精神”。

“北川精神”,就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精神。震后1小时县委县政府就在县城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成立了露天办公的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北川精神”,就是党员干部不怕死不怕苦连续作战精神。地震发生时县委书记宋明正在赶往绵阳市开会的路上,发现震情后马上掉转车头赶回北川,冒着坍塌的巨石抵达北川中学,指挥抢救学生。“北川精神”,就是化悲痛再战斗、重建家园的精神。山崩地裂灾难临头,北川县党员干部不哭泣不落魄,不怨天不尤人,披星戴月投入抗震战斗。民政局长一家15人遇难,陈家坝党委书记父母妻儿全部身亡,却忍着悲痛坚守一线。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就是这样一个个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在无法联系到上级组织的情况下,迅速组织群众展开救援行动,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得以保存,使国家和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

勇敢的北川人,坚强的中共北川基层党组织,璀璨的“北川精神”,我们从你身上读出了 “天行健,自强不息”永远战斗精神,一种万难不顾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而我相信,这种精神是植根于北川人民群众中的,是真正的“北川精神”。

“北川精神”:北川中学师生的坚强乐观精神!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北川中学的师生们正在上课。剧烈摇动的教室让他们在短暂的恐慌后意识到地震来了,于是都赶紧往教室外跑去。不同的是有的人跑出来了,有的人却没有。在最危险的时候,男生们扶着因为过度惊吓而腿脚发软的女生先向外走去;逃出来的女生则抱着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临时扮演起母亲的角色。这是由灾难所激发的互助精神,是先人后己的英雄精神,是北川精神的具体表现。实践队队长是在北川中学经历过这场地震的,她只对我们描述了一句,她当时是从三楼跳下来的,而一二楼的很多同学甚至连这个机会都没有就永远留在了教室······

后来,长虹集团的救援队首先到达这里。北川中学的师生们才被转移到位于绵阳的长虹职工活动中心,后转移到长虹培训中心,在足球场上搭建起了帐篷临时居住。队长说,当时他们是几十个人住一顶帐篷,但是在巨大的灾害面前,这已经不算什么了。看着她的表情,似乎在这里更多的回忆是关于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度难关的经历。后来,在这里的板房校区建好了,北川中学的师生们才得以有稳定的住处。但是这里的教室是狭小、闷热的,他们就是拥挤在一间间这样的教室里上课的;这里的宿舍是简单、拥挤的,没有电风扇,却是十四个人共住一间,除了床已经没有多大的生活空间;这里的食堂是不同寻常的,不提供餐具,学生自己携带饭盒,除了残疾学生都没有座位,自己找地方用餐。这样的生活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但他们确确实实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年。

然而,留给这里学生最多的回忆却不是苦难,而是坚强,是感恩,是共度灾难的团结互助,是党和国家对这片土地真真切切的关怀。从队长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尽管她只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却比她在北川中学其它五年的回忆要多得多,温馨得多,宝贵得多。

这里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挂着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它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出光芒,这是对灾难的抗争,也是对北川精神的精彩阐述,我想这里曾经的每一个人都会从这四个字中获取力量。教室的外面挂满了北中学子的“自创格言”,例如“有了暴风雨才知道彩虹的美丽,有了大灾大难才知道爱的温暖” “当海水蒸发成水蒸气后,他不会四处飘散,他会凝结成水珠,然后又回到水中,因为他懂得感恩,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未来,换取海水的更加绚丽多彩” “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这其中既有对国家,对党,对社会的感恩,又有对梦想不懈追求的坚强与执著。校园里的宣传板上是“5·12”地震时温总理来学校亲切视察慰问的画面,还有震后残疾同学们自强不息参与校园艺术节文艺表演的照片。

在宿舍区,每一间寝室外都挂着自己的名字,如“羌魂”“博雅斋”“雅竹轩”“色彩生活”等,虽然每一个都不相同,但是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心境,是对这里生活条件创造者的感恩,是对生活的乐观心态,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是他们在这里所看到的生活,与我们看

到的相同却又不同。队长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一些故事,有的是意义非凡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的趣事。其中一个就是,他们在高考临考前自主复习的时候,拆下窗户横在旁边的阴沟上,当做桌子,人就搬一把椅子坐在阴沟里,忍受着太阳的炙烤、蚊虫的叮咬,认真学习。而就这样的条件,还是同学们向老师们争取来的(一开始老师不让同学们拆窗户的),既改善了教室的通风条件,又不用忍受夏季板房教室内的高温。这一方面体现了这里的学生没有学习条件、创造条件学习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北川中学师生,不惧灾难,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这就是北川中学师生的精神,是北川精神!

参观过北川中学的临时板房校舍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王玉:和队友们一起漫步在这熟悉的校园,有太多的回忆涌上心头,有很多温情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然而,总是觉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忧伤,让我总想暂时脱离这个团队、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静静地去感受······

周怡:当我们即将离开这里的时候,我悄悄的将泪水咽下,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他们的坚强而感动,为党“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而高兴。相信在未来漫漫的道路上,有坚强相伴,有梦想相随,有党的支持同行,北川中学的同学们一定会越走越远,用自己感恩的心去谱写属于自己的一分辉煌。

张晓波:我们所能收获的就是了解他们的不幸,学习他们的精神,宣传他们的精神,让灾难教会我们更多。

胡舒深:一切都很平静,默默地观看,默默地记录,希望此情此景能够常留心间,成为我们今后前进的动力。

冉芸: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好好学习。

孟冉:虽然现在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当时的情况光是想像起来,就知道当时条件的艰苦。相信从北川中学出来的人,身上都有这种坚强。有些东西仅靠我们的想像是无法了解的,当我亲身来到这时,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精神。

李安歌:这次参观,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坚强,一种灾难后不屈不挠的坚强,体会到的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以艰苦学习成才为国为己任的责任。经过一次的参观,我感到我学到太多平日里学不到的东西,学到的这种东西在我内心久久澎湃,形成一种震撼,继而转化为思考,这是值得我珍藏一辈子的礼物。

陈楷:来到这里了解到北川中学的同学在这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后,自己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灾难是无情的,但是同学们的表现却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坚强;在这里的生活是艰苦

的,同学们能够坚强地走下来,他们是真正的强者,相信在未来的路上,这段经历虽然让人心痛,但也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为他们加油。

徐倩文:看着一座座板房宿舍区,看着北川学子自己命名的宿舍,看着孩子们在高考倒计时板上的留言,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流淌在心间。 也许他们没有芳草茵茵的操场,也许他们没有鲜红的跑道,也许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许他们无法像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们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但是他们一个个充满朝气,笑意盈盈,满怀信心。而这种乐观,执着的精神一定会引领他们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北川精神”:北川人民群众的自强不息精神!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由于与外界道路、通信的完全隔断,救援队来到这里还需一些时间。幸存的北川人民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中,而是在灾后果断开展自救,加快步伐拯救自己的同胞。没有专业的工具,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工具,甚至用手去挖。这一行动大大减少了损失,挽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命。这是不屈不挠的北川精神的具体体现,这是自强不息的北川精神的历史见证!

当我们来到擂鼓镇时,代替这里救灾的忙碌场景的是遍布的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工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静的板房区。这里的房子是清一色的板房,每家似乎只有一间房,因为从外面可以看得出屋内的摆设都很拥挤,且一家接着一家,总感觉日子过得很窘仄。然而,当我们和这里的居民接触以后,发现他们并不悲观。我们进入板房区后,看见一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热闹地嬉戏,看见心灵手巧的羌族女孩在一针一线地刺绣,看见淳朴勤劳的大叔砍柴归来,大娘淘米洗菜······这里的一起都是那么和谐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我们来到这里,大叔大娘热情地主动与我们攀谈起来。言谈中他们并没有流露出无奈与痛苦,相反总是乐呵呵的谈着现在开始忙碌的生活。当我们问到,什么时候能搬出去时,他们说不知道,但相信一定会搬出去的,他们能理解政府的难处,迟一些日子无所谓。

团队成员深入板房区了解灾后的重建情况后也后很多话要说:

周怡:第一次近距离地与灾区人民接触。痛楚已经在他们内心留下了伤痕,也许还无法抹平,希望我们能用爱抚平他们心中的创伤,希望政府能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希望他们能笑对明天。

李安歌:地震是一场灾难,在他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尤其是这些孤寡老人,现在独自生活,他们最缺的就是陪伴,孤独加之痛苦的回忆让他们的生活处于身心两重的煎熬中。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就是抽出时间陪陪他们,听他们倾诉,或者讲给他们我们的所见所闻,这样,不亚于给他们一座新房子,一顿好的伙食。关于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

不可忽略的,还有心灵。

徐倩文:对灾难的叙述,他们显得十分平静,豁达。我们相信他们的乐观,执着,勤劳,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擂鼓镇,一个崭新的四川。

王玉:我看到很多新建的和在建的建筑物,这一切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也很是期待。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当我再次回来的时候,这里会变得很美好的。

是什么让北川人们坚强地抵挡住了大灾的侵袭?是什么让北川人民重拾信心,积极投身建设?是什么让北川人民乐观面对困境笑对生活?是北川精神,是包含了“爱岗敬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北川精神。北川承载着的不仅仅有地震带来的伤痛,更有地震之后的坚强与重生,北川精神支撑着他们谱写新的生命篇章。

“5·12”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一个伤心的数字,更是我们民族的意志力,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此时,这种补偿就是“北川精神”——废墟上的挺立! 相信在未来漫漫的道路上,有坚强相伴,有梦想相随,有党和国家的支持同行,北川人民一定会越走越好,用自己感恩的心去谱写属于自己的一份辉煌。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团队来到了北川,真正走进这一个受伤的地区。北川人民在灾难发生时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和自强不息,在重建过程中表现出乐观积极的心态,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成长了很多,相信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因为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份坚强,我们也会成长为真正的强者。

“爱撒北川,情系羌山”暑期社会实践队

2010年9月

暑期实践报告之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黄岩家具厂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敬老院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搬运工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收银员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发传单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收银员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家教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敬老院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敬老院

《暑期社会实践之实践报告.doc》
暑期社会实践之实践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