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教案

2020-03-04 00:21: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民 间 美 术 教 案

2010——2011

1

绪论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民间美术概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类型,了解民间美术的类别和本质特点,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设计创作实践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美术的含义

2、民间美术的图案分析

3、民间美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讲授:

什么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习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服饰、民间建筑、民间工艺、民间器具等各种技艺手段、各种民俗功能的范畴和形态。民间美术大都以一定的民俗生活为基础,与民俗生活相结合。民间美术在民俗生活中还与其他民间艺术相配合,是同一民俗事象的不同构成。民间美术的功能是多样而综合的。民间美术具有民族性、集体性、地域性、娱乐性、传承性等特征,具有艺术、哲学、文化、宗教、社会、民族、民俗、历史、政治、经济等广泛的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的分类

民间美术品种极为丰富,既有供玩赏用的造型艺术,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实用为主的工艺 品,又与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形成多种分类法:①绘画。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漆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雕塑。包括彩塑(寺观彩塑、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④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⑧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食品。面花面点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 民族工艺美术的社会意义

民族美术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族民间生活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自身特有的内容与形式使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得以充分表现。换句话说,民间社会创造和流传的各种文化事象,都或多或少地与民俗文化相连,并对各种民俗事象的产生与发展有所规约,同时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其他文化也在产生各 2

种各样的影响。民族工艺美术与民俗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融会交织在一起的,二者的关系也是由于民族工艺美术特殊的性质和形态特征决定的。是因为民族工艺美术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由于民族工艺美术与民众生活的联系,人们对民族工艺美术实用功能和精神功利性的要求,使得民族工艺美术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民族工艺美术又同时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基本上保持了民俗文化的特征,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精神。 中国民间美术有何特征

一:它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的大众群体。

二:它是为包括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在内的自 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

三: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 四: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 五: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

六:艺术创造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随手可得,就是取材的,具有农村自然经济的地域 特征。

第一章 中国手工织锦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中国手工织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手工织锦,了解民间织锦的历史渊源、类别和本质特点,对民间织锦艺术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设计创作实践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织锦的类别

2、民间织锦的图案分析

3、民间织锦的文化内涵

新授: 【教学步骤】

一、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纺织文明古国,在古代的中国,棉、麻、桑、蚕养植,矿植物染料的应用,纺织设备的发展进化,都已达到十分完善和先进的地步。作为丝绸大家族中一员的中国织锦 工艺,在古代的中国,也进化发展的十分完美。

织锦是我国南方民间最具特色的织造工艺.追溯起历史渊源,我国早在汉代,织造工艺就很发达,历代以来更得以不断发展并不乏织锦佳作。中国西南民族民间织锦继承了历代织锦之精华,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征,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本色。

二、中国织锦类别

云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集中国各类织锦工艺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发展的高度。

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用黄金打成箔,切成丝,捻成线织就)、“织锦”、“库缎”、“妆花”四大品种,用于皇帝龙袍、皇后凤衣、霞帔、嫔妃的丽装靓服、宫廷装饰及褥子、靠垫、枕头等实用品。云锦有时还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使臣以及赏赐大臣和有功之人。其中妆花是云锦中织造技术最为复杂,成就最为杰出的提花丝织品种。

蜀锦 蜀锦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蜀锦以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是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四川古称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于天下。1995年10月,中日专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挖掘出一座国王和王妃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件汉代蜀锦,虽历经千年却仍光鲜夺目。到了唐代,蜀锦业更加兴旺发达。蜀锦不仅成为当时上层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宋锦 中国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我国三大名锦。

唐代时苏州就开始生产。至五代时已能生产出五彩灿烂的织锦。以后又陆续开发了了

专供装裱书画用的细薄织锦40余种。宋锦采用“三枚斜纹”织法,有大锦、合锦、小锦之分,合锦、小锦用于一般书画装裱及工艺品的装潢,大锦用于名贵书画及华丽的服饰。

土家锦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种十分典型的织锦,它在中国土家族的土语中,又被称为 “西兰卡普”。作为一种民族织锦,它的主要实用功能是用作被面(所以也称“打花铺盖”)。

土家女孩自小就开始学习织锦工艺,对织锦工艺掌握的熟练和制作出的织锦成品的精 美程度,是衡量一个土家族姑娘是否聪慧、心灵手巧的基本标准。

土家织锦采用“通经断纬”工艺和古老“腰机”织造,运用平纹和斜纹两种基本组织 进行变化。现存图案有两百余种,这些图案的题材、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都有其独特之处,是中国少数民族织锦中的典型代表。

• 其他少数民族织锦

中国贵州的“苗锦”、“侗锦”、“瑶锦”、云南傣族的“傣锦”,以及广西壮族的 “壮锦”、海南黎族的“黎锦”等,都是中国织锦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这些织锦种类,不论在织造设备、工艺形式、图案色彩还是使用功能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如壮锦使用由传统腰机改进的“猪笼织机”,黎锦使用的“踞腰织机”。并且各民族织锦都遗存下大量的具有本民族强烈特点的织锦图案,成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四、中国传统织锦图案

云锦的图案具有浓厚朴质的传统风格,色彩华丽,别具一格。图案的题材广泛,既有 大朵缠枝花卉,又有各种动物(如龙凤、仙鹤、狮子等)和植物(如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还有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寿”字、“卍”字,瑞草以及各种姿态的变换云势(如七巧云、如意云、和合云、叶云、行云、卧云、大小钩云等),栩栩如生,而且花纹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在配色方面,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

云锦主要用于制作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服饰材料以及高级服装,在古代则 主要运用于缝制龙袍、装饰宫殿和庙宇以及神袍、祭垫、帷幕等。蜀锦——蜀锦的图案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

壮锦的图案有水、云、花、草、虫、鱼、鸟、兽等,还有复杂的双凤朝阳、蝴蝶扑花、双龙戏珠、狮滚绣球、凤穿牡丹、孔雀闹海、鱼跃龙门、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子鹿穿山、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壮锦喜用重彩,其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海南的黎族有不同的分支,如赛方言黎族、润方言黎族、美孚方言黎族等。不同 的黎族分支,均有自己的图案选择。这些图案表现的内容有几何纹、太阳纹、月亮纹、星辰纹、云彩纹、动植物纹、水波纹、横条纹、人形纹,而且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充满活力。常见的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

土家锦的图案遗存下来有两百多种,多用象征和抽象表现的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 称。

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工具类图案,如:《粑粑架》、《称勾花》、《豆腐架》等。二是动 物类图案如:《阳雀花》《猫脚迹》、《狗脚迹》、《蛇皮花》、《马毕花》等。二是各式几何图案 5

花纹,最常见的有单八勾、双八勾、二十四勾和四十八勾等;三是植物类图案如:《八瓣花》、《六瓣梅》、《梭罗花》等。四是文字类图案,如喜、福、寿等。五是寓意类图案如:蝴蝶扑牡丹、双凤朝阳、喜鹊闹梅、土王五颗印、老鼠娶亲等。

土家织锦的图案造型,均用横线、竖线、斜线这三种基本线条。不用曲线造型的原 因,是因为传统土家锦的生产过程,只有图案记忆生产和图案看样生产两种,从来没有图纸生产,所以在传承、制作、生产过程中,所有图案都依照“对称、循环、有规律、便于记忆”的原则进行,而曲线满足不了上述要求,同时这也形成了土家织锦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

在色彩上,传统土家锦在色彩配置上,本着“相邻两色,分冷热见深浅。”的民间装 饰色彩原则设色,强调冷暖和黑白对比。并且在配色上,从不固定,不同的艺人均根据自己的喜好配色,相同的图案常有不同的色彩效果,比如“四十八勾”,在民间就可以收集到不同配色的数十个版本。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意为“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是 土家族民间工艺品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属于中国少数民族四大织锦之列。土家织锦数百种纹样体现的是土家族传统的文化和文化渊源,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土家族民间实用艺术的题材内容、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都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信仰崇拜密切相关,其根源是原始宗教。

四十八勾图案是土家最有代表性的“图腾”纹案之一,是驱秽辟邪、消灾纳吉等祖先 崇拜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土家织锦四十八勾图案出现在土家族“调年摆手”活动中,具有某种类似本民族“图腾”的功能,以此来代替土家民族先祖八部大王的神位而被视为神物。

工艺特点

民间织锦图案美观,种类繁多,寓意吉祥。一团团洁白的棉花,能够纺、染成22种色线,织成1990多种图案。用色讲究“鲜亮”,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口诀,反映出吉祥喜庆的审美观念。线条粗犷朴拙,图形凹凸生动, “五朵梅”、“宝莲灯”、“迷魂阵”、“喜字锦”。

鲁西南民间织锦,系鲁西南一带的纯棉手工纺织品,俗称“土布”、“粗布”等,因图案绚丽似锦,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所定为此名,简称“鲁锦”。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以嘉祥为盛。

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被誉为世界艺术瑰宝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直到今天,民间织锦在鲁西南依然普遍。嘉祥县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

第二章 民间玩具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民间玩具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玩具的本质特点,对民间玩具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设计创作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玩具的含义

2、民间玩具的类型 【教学步骤】 新授:

民间玩具的含义 :专供儿童玩耍游戏的器具。早在汉代史料中, 便记录了马骑、假面、偶人、泥车、瓦狗等玩具。唐宋时,陶瓷玩具已很普及,还出现了丝绸制作的人形玩具; 《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武林旧事》均提及玩具生产情况;李嵩和苏汉臣《货郎图》中,所绘玩具有几十种。玩具按制作方法,可分:捏塑类,如面人、糖 人、泥塑、料器等;削刻类,如东木、竹龙、空竹等;缝缀类,以织物、羽毛、皮毛、纸等为材料,用丝、线、钉、浆糊等缝缀粘连;编织类,用棕丝、麦秸、竹篾、玉米皮、树皮编织 。 玩具小史

“抛绣球”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民间游戏,在许多地方剧种中都有皇帝的女儿“抛绣 球”招驸马的戏段,“绣球”不仅作为宫廷玩具,民间青年男女也通过“绣球”表达爱情,享受快乐。

香包---端午节的玩具。用各种花色的绸缎面料缝制成形状不同的布包,内装香草, 或挂在胸前,或系在腰间。不仅外观赏心悦目,而且气息幽香可人。直到今天,各种香包的变异品还深受欢迎。比如纸香包、纸鹤、纸风铃,还有今年红遍国内外的“中国结”等。

民间还流传一种“布老虎”系列的玩具,实用性很强。老虎枕头、虎头鞋子、兔 头帽等等,我小时候还穿戴过,“布老虎”既是玩具,小孩穿上还十分可爱喜气。

另外,风筝近几年已风靡了世界。风筝是起源于中国的玩具,山东潍坊素有“风筝 之乡”的美称,每年在潍坊都举办风筝节,这几年潍坊还在北京举办风筝节,各种形状的风筝在空中飘飞舞,其景之壮观令人感叹。

荷包的案例 民间玩具的分类

泥玩具、面花、灯彩、风筝、其他类型玩具

第三章 民间陶瓷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民间陶瓷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陶瓷的本质特点,对民间玩具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设计创作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陶瓷的含义

2、民间陶瓷的类型 【教学步骤】

由男生和女生各为一组对民间民间陶瓷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辩论和讨论。

第四章 民间刺绣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民间刺绣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刺绣的本质特点,对民间刺绣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设计创作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刺绣的含义

2、民间刺绣的类型

3、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概说

民间传统手工艺这一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古称“凿”、“钴凿”,又称“针绣”“扎 花”,俗称“绣花”,因多密女妇所作,还称“女红”,据《尚书》载,在古代帝王服刨即为刺绣和手绘而成。汉以后刺绣技艺和水平大有提高,绣法多端。唐宋以后还用于绣作书画。在民间刺绣运用也很广泛,举凡人们衣饰、烟袋、荷包、香包、枕套、铺布、靠垫、鞋帽、屏风、壁挂等,都用刺绣,在寺庙佛堂的神佛绣像、菩萨龙帐、宝盖光幡以及戏装等也多用运用。

民间刺绣的历史民间刺绣的针法

刺绣针法传统有稀针、手针、侧针、拉绣,近人更创新出滚针、游针、扇形针、网绣、锁丝、刮绒、戳纱、纳锦、铺绒等。并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以及顾绣、京绣、瓯绣、闽绣、苗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民间刺绣的种类 1.蜀绣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

蜀绣的历史也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2.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

苏绣即苏州刺绣 ,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

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

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

二千五百年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那些绣 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苏绣对江南女孩是天荒地老般的爱情。 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苏州有一种工艺名叫苏绣。女红之巧呵,十指春风。

作业:请谈谈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第五章 民间雕塑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民间雕塑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刺绣的本质特点,对民间刺绣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设计创作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雕塑的含义

2、民间雕塑的类型

3、民间雕塑的文化内涵 民间雕塑概说

民间雕塑艺术百年来,“面人汤”一直与“泥人张”齐名。面人,俗称江米人,是 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从汉代起就有了雏形,演绎到清代才发展成深受民间喜爱的面塑艺术。汤林玉老人是“面人汤”的第二代传人,十七八岁时从北京到沈阳以捏面人为生,后来扎根沈阳。

工具主要有竹签,箔铁片子,还有剪子等之类的工具。 面塑介绍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 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1、颜色丰富;

2、体积教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面塑的分类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 11

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清明习俗与寒燕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七月十五与送面羊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 案例:佛山祖庙

第六章 民间皮影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授课班级】2009级绘画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七章 民间皮影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当中的一支——民间皮影,认识民间皮影的本质特点,对皮影戏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今后的美术理论学习和绘画实践的学习。 【教学重点】

1、民间皮影的造型

2、民间皮影的制作

3、民间皮影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新授: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讨论:

请欣赏图片并分析埃及壁画与皮影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思考皮影和剪纸有什么相同点。

请结合上述讨论的结果概括出民间皮影的造型特点。

在表现形式上,民间皮影充分吸收了剪纸艺术二维造型的特点,在外形轮廓上进行夸张表现,使之符合我国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习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 13

术特色。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 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的创柞擅用夸张变形,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脸谱的设计规律与陕西关中秦腔脸谱基本相同,黑忠、白奸、红烈、花勇、空(即阳刻)正。其他影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陇东皮影戏剧目繁多,图中罗通扫北为隋唐演义故事,人物、道具镌刻细致工巧,想来表演时的动作、情节定引人入胜。

■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 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拾玉镯》为传统戏曲,剧情描写的是陕西世袭指挥傅 14

朋游孙家庄偶遇少女玉娇,两人互生爱慕,傅朋赠玉娇一只玉镯,玉娇羞不敢受,傅朋乃遗玉铸于地,被玉娇拾去。此景为刘媒婆所见,故意向玉奴戏笑并应允为其撮合。图中即描写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在晋南皮影戏里,各种传统的图案福禄寿、五子夺魁、魁星点斗、八仙庆寿、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常常出现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饰上世常见各类建筑、器具上的传统纹样。《含嫣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富有晋南风格的皮影雕刻玲陇,彩绘精致的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丰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装、桌、凳图案刻搂的精美细致令人由衷赞叹。 皮影的制作过程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一般选用六岁左右的秦川黄牛皮。

牛皮的炮制方法有两种:一是“ 净皮 ”,另一是“ 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在牛皮选好后,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握),取出用刀刮制:第一道工序先刮去牛毛,第二次再刮去里皮的肉渣,第三次是逐渐刮薄,刮去里皮。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时一定要注意使皮子厚薄均匀,手劲要轻而稳,以免损伤皮子。刮好后撑於木架之上,荫干即成。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於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於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描图样是用钢针笔达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 “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雕刻刀具艺人员们十分讲究,一般都有十

一、二把,多的达三十把以上,只从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艺人的技巧深浅了。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老婆脚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於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虽然一样的刀具刻一样的花纹图案,也有规范的口诀,这全看雕刻艺人的巧设摆布,转换刀口,运用阴雕阳镂,阴阳交错,明暗相辅的手法,才能镂刻出不同一般的影人。华县皮影刻制的基础技法是推皮刀法,即右手持刀於形体线长,左手推皮走刀 15

运转而刻。 熟练的艺人推运自如,刀迹清晰流畅,曲弯有致,对垒严谨。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影子雕完,开始敷彩,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荔子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炮制的方法首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胶色溶为一起成粥状,趁热敷之於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於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含露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另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

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它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以备插皮影人头用。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

腹部——腹上与胸相联,腹下与双腿相联,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靴鞋在内。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叫做 “花轮”或“空花”,老艺人则称“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委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皮影人。

为了表演的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文场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装置一根签子,铁丝连接之,使影人能反转活动,再给双手处各装置一根签子,便於双手舞动。而武场人物胸部签子的装置位置在胸后上部(即后肩上部),以便於武打,使皮影人能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

民间美术教案

民间美术教案

民间美术教案

民间美术教案

民间美术教案

民间美术教案[版]

教案:民间美术——年画

小班民间美术教案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教案.doc》
《民间美术》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