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蝗灭鼠工作汇报

2020-03-02 17:50: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ⅹⅹⅹ治蝗灭鼠工作汇报

草原站 二0一0年十月

莎车县治蝗灭鼠办公室自1997年成立以来,负责全县蝗虫、鼠害调查、检测,灾情预报及治蝗、鼠害防治等工作。今年,在自治区治蝗灭鼠办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坚持以建设优质草场、促进牧民增收为目标,以科学检测,科学防灾,科学减灾为重点,全面落实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虫鼠害检测、防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工作如下:

一、基本现状

莎车县位于我区西南边陲,昆仑山脉北麓。面积8955.69平方公里,人口74.3万,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草场面积304.25万亩,其中山区草原113.76万亩,农区草原190.49万亩,有可利用草场290万亩。山区草原植被稀疏,农区草原大部分属于荒漠草场,植被以芦苇为主,质量差,产草量低,载畜能力弱。近年来,由于我县牧区人口及牲畜养殖量逐年增加,草场承载负荷加重,草畜矛盾日趋尖锐;且受重利用、轻保护意识影响及人为因素破坏;加之干旱少雨,草场植被恢复缓慢,荒漠化,沙漠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场受生物灾害、尤其是虫鼠害面积也相应增加,鼠害发生频繁。据我站今年5月开展的草场虫鼠害专项调查发现,全县草场鼠害发生较为严重,受害面积达19万亩左右。

莎车县草原站成立于1992年,设编8个,现有在职人员9人,

其中领导1名,财务人员2名,业务人员5名,驾驶员1名。由于我站是一套人马、四块牌子(草原站、草原监理所、草原防火办、草原治蝗灭鼠办合署办公),一直未能增编补员,随着业务量逐年增加,现有人手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草场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构建生态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草场退化引发的气候异常、蝗虫鼠害发生频繁,草场生产力急剧下降,草畜不平衡矛盾加剧,牧民增收缓慢,与全县农牧民平均收入逐年拉大,治蝗灭鼠愈加紧迫。为此,我县重点从以下方面狠抓落实:

1、加强对虫鼠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草原虫鼠害防治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牧业工作的县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及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的草原虫、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一旦发生灾情,主管领导带领业务部门深入现场,了解发生动态,研究制定防治措施,组织各方面力量,并协调县、乡两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全力以赴抓虫害防治工作,努力降低灾害损失,为草场治蝗灭鼠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研究制定草地虫鼠害年度防治计划。每年秋季,我站逐一深入各草场检测点,与当地牧民一道开展草场虫鼠害密度调查,通过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订虫鼠害防治计划提供依据,并对下一年度的虫鼠害发生进行预测预报,形成调查报告和年度防治计划(防治预案),及时上报县人民政府,以便列入全县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此外,每年开春后,再次深入各乡镇草场检测点,每10天一次调查掌握虫鼠害发生情况,开展动态检测,撰写简报上报县人民政府, 3月初提交鼠害防治方案,5月底前提交蝗虫防治方案,为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草原虫鼠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3、认真开展虫鼠害调查工作。鼠害调查方面,今年5月,我站专门安排7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两辆车,对2个山区草场和3个农区草原及部分农户家中布置鼠夹。调查采用夹夜法,共布置鼠夹1205个,收夹1136个,捕获鼠154只,捕获率14%。其中山区草场布置鼠夹300个,收夹292个,捕获鼠33只,捕获率11.3%;农区草场布置鼠夹320个,收夹274个,捕获鼠44只,捕获率16%;山区农户家中布置鼠夹275个,收夹269个,捕获鼠32只,捕获率12%;农区农户家中布置鼠夹310个,收夹301个,捕获鼠45只,捕获率15%。山区和农区发生的鼠种均为子午沙鼠和褐家鼠。根据所捕获鼠类了解掌握其习性及活动规律,切实做到有效防治。 虫害调查方面。根据本地蝗虫习性,切实做到选点适宜、调查方法适宜、调查路线适宜。每次调查前,技术人员与当地农牧民测报员取得联系,根据反映的情况,初步掌握了检测区域的虫害发生情况。

4、切实做好虫鼠害防治工作。一直以来,我县对蝗虫鼠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通常是逐级反映蝗虫鼠害发生情况,要求上级业务部门解决物资和资金进行防治,特殊年份蝗虫鼠害大爆发时,县政府也拿出一部资金进行防治,把蝗虫鼠害压下去。由于过去大多使用化学农药,灭杀效率虽然很高,蝗害及时得到控制,但同时也把蝗虫老鼠的天敌杀死,严重影响和破坏了生态平衡。此外,农药残留污染了草场生态,危及人畜健康。为此,我县及时研究和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法。一是落实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农药操作规程喷药,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基础上,选用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尽可能减少农药的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确保人畜安全;二是施药区设立禁牧标志,严禁放牧,尤其是生物控制区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以确保人工招引鸟类控制蝗害和鼠害。

5、保障和落实虫鼠害防治经费。多年来,我县蝗虫鼠害防治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及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致力于灾害治理,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大鼠害得到有效遏止。其中,草原虫鼠害防治经费和调查费从2008年起列入财政预算,当年共安排牧区治蝗补助费5万元,机械治蝗补助费2万元,虫鼠害调查费2万元;2009年安排牧区治蝗补助费5万元,机械治蝗补助费2万元,虫鼠害调查费3万元。使我县治蝗灭鼠工作从部门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

6、扎实抓好虫鼠害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县、乡两级虫鼠害预警预报24小时值班制度,并有专人负责,上传下达灾情情况。此外,按照业务的需要,发展了牧区6个村的村长为虫鼠害监测员,及时反映上报虫鼠害发生危害情况,为虫鼠害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转变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成效。通过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全民动员、保障投入,使我县的治蝗灭鼠工作实现了 “三大转变”:一是由传统的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近几年,牧区的达木斯乡、霍什拉甫乡政府积极动员牧民养鸡治蝗,村干部带头,牧民积极参与,几年来牧民养鸡8万余只,防治蝗害面积9.5多万亩,既有效防治了虫害发生,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并为消费市场提供了绿色优质的肉食品.取得良好效果;二是由单纯的被动应急救灾方式防治向主动预防和综合治理方向转变,强化灾害调查、预警预报工作,并大力研究推广牧鸡、牧鸭等生物防治措施,做到提前预防、有效控制,使治蝗灭鼠工作方式不断创新,成效不断显现;三是由行业负责、个别参与向政府主导、全民行动转变,建立健全治蝗灭鼠工作机构,制定和完善了草原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主抓、相关部门配合、全民

参与、职责分工明确的虫鼠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确保了灾害的及时有效治理.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输入少、输出多,“竭泽而渔”使得草场生态经济系统难以维系良性运转。尤其是牧区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是草场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

2、牧区草场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仍然单

一、低层次;农区草场大规模开垦,使得大片草场变成贫瘠、极易沙化的农田,有的因管理不善已严重沙化。呈现农区草场农耕化、牧区草场农村化,导致草场面积逐年压缩,质量不断降低。

3、县草原站编制、人员严重缺乏,是草场管理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

4、地方财力弱,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草原虫鼠害防治工作开展被动。严重制约了对草场的虫鼠害治理。

四、有关建议

建议自治区治蝗灭鼠办公室充分考虑我县实际困难,给予安排资金,为我站修建一做100平方米的的治蝗灭鼠物资库房,以促进工作开展。

县植保站治蝗工作总结

县植保站治蝗工作总结(精)

草原治虫灭鼠实施规定

治违工作汇报

治超工作汇报

治超工作汇报

打非治违工作汇报

灭鼠工作总结

灭鼠总结

灭鼠工作总结

《治蝗灭鼠工作汇报.doc》
治蝗灭鼠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