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_柳永_蝶恋花讲稿

2020-03-02 05:07: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蝶恋花

柳永

导语: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诗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流行歌曲的“天王巨星”,他在当时中国的地位,绝对比刘德华、周杰伦还要红得多。那么,他红到什么地步呢?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人,要在有水的地方生活居住,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凡有水井处”,必有他的歌在传唱。而且,他属于偶像兼实力派的创作型歌手,在当时,其他的歌妓要想红,就一定要唱他写的歌,只要能求他给自己写一首歌,马上就可以身价百倍。我想,现在还真没哪位明星能红到他这个程度。

可惜在他那个时代,流行歌曲是最令上流社会所瞧不起的,所以,尽管他很红,但却一直穷困潦倒,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没有,是歌妓们凑钱将他埋葬的。

他是谁呢?他就是北宋著名的大词人柳永。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柳永出身仕宦书香,祖父柳崇是一个很有才干又很有个性的人,朝廷多次请他为官,他都拒绝了。他的父亲柳宜虽然当官,但为人耿直,“有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大忌之。”柳永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三复,一个叫三接,兄弟三人都很有才华,并且都曾考中进士,所以被称为“柳氏三绝”。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柳永,很自然的,人生道路应该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做官。当然,前面我们说到了,他曾经考中过进士,但是那已经是50多岁的时候了,而且也只做过类似屯田员外郎之类的小官,所以柳永也称“柳屯田”。人的才华和运气,有时候啊,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个柳永,从年少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音乐,可惜那个时候没有“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或者是“中国达人秀”,作为一个音乐人,想要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只有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妓院。那个时候的妓院,是歌手和音乐人云集的地方。所以年少的时候,柳永就经常混迹在那里,给妓女写歌。

他写的那些歌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却不受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的待见,所以,尽管很年轻就出名了,但柳永在当时的名声却很不好。当时很多书香门第, 1

官宦之家的父母经常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你们千万不要跟柳家的那个熊孩子学啊,搞什么音乐,真是有辱斯文。”而朝廷呢,也跟今天的CCTV一样,经常批判他,说他“三俗”。。

所以,尽管出名,尽管人人都喜欢他写的歌,但写歌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官啊。于是,柳永也当时的很多读书人一样,参加了科举考试。哪知道,第一次,不知道是发挥失常,还是别的原因,没考中。一般的人没考中,大多灰溜溜的回家继续复读,准备三年之后再战。这个柳永呢,毕竟是个音乐人,超有个性,很喜欢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于是,在张榜当日,看到上面没他,回家就写了首歌,并且这首歌当年就雄踞了北宋音乐排行榜的榜首位置。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他这首歌里写了什么。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zi)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nen)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

① 黄金榜:即黄榜,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故称。这里指会试后发放的进士题名榜。

② 龙头:状元的别称。与“鳌头”同义。

③ 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这是古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谀词。

④ 风云便:《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比喻人生际遇,事业得意。这里指中进士。

⑤ 争:怎么。恣:放纵。

⑥ 白衣:古代平民穿白衣,因用以称无功名的人。

⑦ 烟花:妓女的代称。

⑧ 依约:隐约。丹青屏障:绘有彩画的屏风。

⑨ 恁:这样。偎:紧贴,挨着。红翠:指穿红着绿的年青女子,即歌女。

⑩ 一饷:片刻,短暂的时间。

【译文】

2

黄金榜上没有我的大名,偶然丧失了当状元的希望。清明朝代暂时遗落贤才,我怎么疗治心灵的创伤?既不能大显才华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一任自己纵情放荡。更何况管它得与丧!我本才子词人,自应是白衣卿相。

就在那烟花巷陌中,隐现艳丽雅致的丹青屏障。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寻访。姑且这样偎红依翠,此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评析】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其实每次我看到这首词,总会想起BEYONG乐队的海阔天空,里面有一段,请一位会唱的同学来唱一下: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其实,柳永的词讲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只是黄家驹在海阔天空里侧重表达的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而柳永则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非凡的自信,还有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

“黄金榜”就是公布了当年考上进士名单的皇榜,“偶失”就是偶然失去,“龙头望”可有两解,一个是“状元”,令一个指的是皇帝的看中和青睐。也就是,中进士的皇榜公布了,我偶尔失去了状元的头衔。这个柳永,分明就是一个叛逆青年嘛,你连个进士都没考中,却说自己偶尔失去了状元的头衔,是不是太拽了。

“明代”是指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就是说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政治这么清明的天朝,怎么就把我这个大人才给遗漏了呢?我该咋办呢?既然不能顺着东风,平步青云,那就干脆随着自己的心愿放荡不羁算了吧。何必还去讨论这件事的得失呢?像我这样的才子词人,本来就是没有功名的公卿宰相嘛。

这是上阕,我们可以看到柳永骨子里的那股傲气,我尽管连个进士也没考中,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偶然,而且,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一般的进士,我要是考中了,也肯定是状元。多么自信,他既没有愤世嫉俗的抨击批判,也没有遮遮 3

掩掩的幽怨,而是将一种纯粹的自我率性表达出来,显得天真而单纯。这其实也是柳永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他很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再看下阕,讲的是没考中之后,继续回归到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烟花巷陌”是青楼妓院,“恁偎红翠”,就是和穿着红衣、绿衣的女子左拥右抱,把追逐功名的理想,换做喝酒唱歌。说得多直接,一点也不掩饰,不矫情。柳永此处所表达的是对另外一种生命价值的追求,但这种生命价值是不被当时的封建伦理文化所接纳的。但是,从这首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宋代,这种摆脱单一价值追求的趋向已经形成了。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很多人都喜欢,大家为什么喜欢呢,就能从这首歌中看到了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东西。

但是,正是因为这首歌太流行了,甚至流行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所以也给柳永带来了大麻烦。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一考就考上了,但是当最终的进士名单传到宋仁宗手上,等他最后批复的时候,他却将柳永的名字给抹掉了,还说“何须浮名,且去浅斟低唱。”后来,柳永但凡写词,都会在最下方题上“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大名,其实,这也是柳永对于宋仁宗表达出自己的强烈不满。

宋仁宗不待见柳永,首先是第一印象不好,因为柳永作为官宦子弟,成日流连于歌楼酒肆,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看来就是不务正业。然后,科举考试失败,非但不认真反省,反而表现出一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不屑一顾的放浪不羁。这对于宋仁宗这样一位封建制度的维系者而言是无法忍受的。后来,柳永尽管主动献词想要讨好仁宗,却因为第一印象不好,加上词中又有地方惹恼了皇帝,所以他就非常悲催的成为宋仁宗最不待见的人。所以,从柳永的人生经历,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就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印象坏了,以后再想有什么发展就很难了。不过宋仁宗还是不错的,虽然讨厌他,却没有把他杀掉。

当然,最后,到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他换了个名字考试,结果就考上了。但当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芝麻小官,他自己也无心仕途,所以在官场上也没有什么发展。他最后是继续混迹于青楼妓院之中,穷困潦倒一生,死了以后,甚至连丧葬费都没有,还是平日里跟他交好的一群妓女,凑了些 4

钱将他埋葬。

1、发展了慢词、丰富了词调。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小令的体制短小,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表现市民情调与运用俚俗语言。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3、改变词的表现方法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

二、谈谈几首柳永词

柳永的词,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俗”,因为里面讲的是妓女情事,用的是口头俚语。我们上节课讲了李煜,说词到李煜手上由俗到雅,我们看欧阳修、晏殊的词,都是典型的文人词,用词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才气和志趣。到了柳永,词的审美趣味和内涵则从“雅”走向了“俗”,这种俗并不是内容的低俗,而是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的词一改文人的创作路数,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 5

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任务、所关注的感情。

我们看看以下两首词: 鹊踏枝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定**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然而晏殊含蓄,柳永坦率。柳永的词直接表现了世俗女子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愿望,因此被晏殊等士大夫所不容。有一次,柳永去见正当宰相的晏殊,问他是不是也写歌,晏殊说,我写啊,但我不会写“针线闲拈伴伊坐”。这其实就表达了晏殊对于柳永词的不屑。

课内补充: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著名的“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前面讲《行行重行行》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一句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我为了一个“伊”,一天比一天憔悴、6

消瘦却始终执迷不悔。这里所表达的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爱一个人,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柳永所说的愁,就是相思的离愁,之所以会这样呢,都是为了“伊”,“伊”就是她的意思,也就是为了一个女人。

那么,这首词,我们现在就搞清楚在说什么了。原来诗人之所以凭栏远眺,愁绪万千,借酒消愁,就是因为心里放不下一个女子。其实,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诗,尽管是名句,但放在这首词里,我总是能读出一种计较和介怀的感觉。这首词跟柳永的很多描写爱情的词一样,都写出了一种慵懒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无精打采。其实,这种“慵懒”正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在为情所困时候的一种共有的状态。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思恋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懒懒的什么都不想做呢?满脑子都是她/他,整个人除了发呆,就是走神。从“伫倚危楼风细细”到“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给人的感觉都是慵懒的。你们看前面那首《定**》也是慵懒的。但这最后一句则显得有些突兀,似乎是在慵懒之中,突然愤起,然后狠狠的说了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是“终不悔”,但我觉得这里多少有些刻意和不自然,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后悔,而说不后悔,其实心里到底后不后悔呢?大家自己去体会吧!

那么这首词就是一首纯粹的爱情歌曲吗?其实不然,为什么我说最后那句有些刻意,也是因为这首词里面其实还有一些别的意味。大家想一想,像柳永这样的出身和才华,却一辈子流连歌楼酒肆,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难道他就真的毫不在意吗?其实不然,我们看他那首《鹤冲天》,里面也说是“忍把浮名”,什么是“忍”?忍,就是忍痛,不得已,所以,柳永的狂放,并不是真的狂放,柳永的不在乎,也不是真的不在乎。一个心思如此细腻缠绵的人,往往都是很看不开,放不下的人。你看他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就是一种负气的做法。所以,这首词,其实也包含了柳永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慨叹,皇帝不要他做官,其他的官员和读书人看不起他,柳永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他在骨子是高傲的,所以才偏偏要说,我不后悔,我真的不后悔。从这首词里,我们看到了才子暮年的无奈和悲哀,但也看到了他身上那种纯真倔强的真性情。

我们再来看教材所选的那首《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7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翻译】

灞桥两岸,云烟缭绕的杨柳参差不齐。风光景物一如从前。只是故旧的杨柳已显衰老,几经相送人们的攀折,更是憔悴不堪。

夕阳下,幽雅清淡的秋日风光景色迟暮老去,长满杜衡的湖泽弥漫着离别后的思绪。一曲《阳关》送别的音乐声在极度悲痛中结束后,只剩下了我和我独自凭靠着的这离去的小舟

【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既“古”且“衰”的杨柳,屡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 极写 8

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从听觉角度写离愁,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我以前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9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从这种表现来判断,我以为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蝶恋花 柳永[优秀]

蝶恋花柳永课件

柳永蝶恋花朗诵稿

柳永蝶恋花原文翻译

蝶恋花柳永原文翻译

蝶恋花柳永的阅读答案

大学语文讲稿

大学语文第一课讲稿

新版大学语文讲稿

柳永

《大学语文_柳永_蝶恋花讲稿.doc》
大学语文_柳永_蝶恋花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