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2020-03-02 05:14: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李吉林

别以为我们是小学老师,是孩子王,就妄自菲薄,认为我们的思想就可以简单,就可以贫乏。恰恰相反,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生,对教育,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教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的思想的轨迹,或是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撷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我曾经这样想:

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是教师,也是诗人》)

当我从古代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通过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广阔的原野上,带到弯弯的小河旁,在春风里,在雷雨中,在天空下,和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寻觅成人不屑一顾的那几朵野花,那几群小蝌蚪,那几畦躲在泥土里的红萝卜……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写出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捧读孩子们的习作,我的心中比喝甘醇还舒坦,有时甚至令我陶醉。

于是我写下了《情景〃陶冶〃训练》、《做插翅的小主人》、《和小学生谈观察》、《自由驰骋写有兴味》、《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远航》、《油菜花又黄了》一些随笔,它们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

在孩子习作的字里行间,我看到孩子灵动的想象的翅膀,那神奇的翅膀,让我敬服,让我为之讴歌。在《彩翼》、《做插翅的小主人》、《孩子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对孩子想象力的热情的赞美和无比的珍爱:

用你们的智慧,给自己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那你们就同样可以飞,而且比小鸟飞得更高更远。不信你们看,那环球运行的人造卫星,不就是大人们想象的翅膀带上去的?那直奔月球的飞船,不也是人们智慧的双翼送上去的?离开了想象的翅膀,大人们怎么能发明创造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做插翅的小主人》)

情境教学探索的进展,让我由作文教学拓展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谈到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的初等教育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我 1

也是全新的;是新的,我必然知之甚少。我想起古人语:知之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不知即学,我比先前更强烈地感觉到,思想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不学习岂有思想?!

那时的《美学》杂志以不定期的形式出版,我都设法借来读。后来我陆续借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贪婪地读着。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个学习者还是够自觉的。因为自觉,所以我学得很快乐。学与不学到底不一样。此后的探索变得明朗起来,思想也清晰多了。

‚美‛总是富有魅力的;阅读教学中的‚美‛对我来说更是魅力无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情境简直是诗化的境界!于是,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并为之兴奋不已。

我想,我必须把这些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及时写下来。所以1980年放了寒假,我便开始写《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毕竟是冬天,尽管把门窗都紧紧关上,但是尖尖的寒风还是会从门缝里钻进来。在那静静的寒夜,多少次饱尝了一动不动地坐着写东西的‚冷‛的难熬。再说写这类文章,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轻车熟路,一挥而就的事,但我并不觉得苦。其实那时写文章,并无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需要,也更没有出专著的奢望,只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应该写下来。自己的思想记下了,就觉得挺充实的;文章一旦发表,那更是快乐无比。

在写这些文章时,我特别注意切合实际,比方上文中谈到‚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从当时的美学理论来讲,一般都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我也记着马克思阐述的‚人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造的‛。是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美的结果。我想小学生如何去‚创造美‛呢?那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只是停留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层面上吗?如果没有‚创造美‛,审美教育将是不完整的。于是,我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那就是通过儿童的‚表达‛,去体现‚创造美‛。这样的想法,就是现在看来也是很贴切的。因为人必须要表达。‚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表达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整个的表达活动显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点认识给我自己的印象很深,那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她)必须讲究从儿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他(她)的思想才具有典型性,总结的成果才易

于产生普遍意义。

所以,在情境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乃至在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探索实施中,我始终突出了‚美‛,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从教学原则的高度再一次提出‚美‛在教育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我又把对教学中美感的意义和操作的新的认识,写成《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行文中,我用自己深切的感受去倡导、去呼唤:

我更深地感悟到爱美是孩子的天性,是普遍的。这种不需要外力推动的心理倾向,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孩子的表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其实在一切富有美感的教学过程中,也无不显示出美的驱动力的作用,无不产生着美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于是,我想到,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特点是‚周期长‛,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也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打一枪,换一炮,左顾右盼,那只能像‚小猴子下山‛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深感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从1978年情境教学探索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回忆第一轮实验期间,我随时记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脉络,写下50余篇论文及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其中的论文结集成册。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我认真反思学生1—5年级发展的全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

因此,一个个教学场景,孩子一次次的欢声笑语,学生的一本本观察日记、作文,我的一份份教案、课堂实录……都鲜明地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复现。我审视着它们,极力地从一个个案例中去搜寻相似的东西。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我用一年的时间回顾、整理过去五年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终于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1989年9月建国四十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里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1994年春天,《人民教育》决定开辟专栏,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总编朱世和先生嘱咐我:‚写出你的思想,你一定能写得很出色!‛这种激励驱动着我认真地写。在《李吉林教艺录》专栏里,先后刊登了我的《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以及后来的《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19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

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以训练替代分析》)

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得到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

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2002年冬天,华师大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开场我便提到: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

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可以一展宏图。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这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发现、发展。

接着,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不错,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稿。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我只是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执著地往前迅跑,激情与想象让我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从朦胧到清晰,从清晰到急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的自身便产生了一股子劲,驱动着我去实践,去研究,如此日积月累,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作为的

教师。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3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那年教师节,《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我从另一个侧面记下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一以贯之的认真的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

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

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

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前的十篇

文章,以后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

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

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性承受的。这时需要

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

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情‛与‚思‛似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总是相互影响着,并构筑起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蘸着情感的水,写下近300多篇论文、随笔,2006年8卷本的《李吉林文集》终于和读者见面。在北京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等单位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和情境教育予以高度评价。专家的思想也滋养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儿童教育观,使我继续前行。两年后,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我又拿出新著《为儿童的学习》,纪录了我在情境课程孕育〃构建〃发展中的思想历程,及其操作要义。光明日报特此发表《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认为‚情境教育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30余年的探索,让我更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思想的主导与支撑,才能更具深度、理性及时代气息。

教师应是思想者

教师,做个思想者读后感

教师应该是春雨 演讲稿

思想者博客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楷模

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读书人

思想者必读书目

思想者的足迹

思想品德应该是

思想者的歌1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doc》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