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工作总结

2020-03-03 23:21: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07年度经贸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经贸委系统坚持以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使率先发展的势头继续保持,科学发展的效应加快显现,和谐发展的步子更加扎实。

一、主要成绩

(一)工业总量继续扩大。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在高平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030亿元,实现历史新突破,同比增长保持在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90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96%,总量首次超过江阴市,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二)工业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完成产值1245亿元,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8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2%;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逐渐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一批工业设备落后、附加值低的产品陆续退出市场。

(三)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990亿、230亿和190亿元,分别增长30%、39%和42%。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

(四)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131家,个体工商户9174家,新增注册资本超11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其中,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有149家,超5000万元的有30家,超亿元的有2家。上缴地税23.4亿元,同比增长36 %,占全市地税入库总量的42 %,新增就业岗位53965个,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

(五)内外企融合不断深入。坚持外向带动战略,把握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商机。民营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一条从外向配套到自主创新,从融合发展到竞相发展的路子。全市配套民营企业1503家,同比净增483家,配套项目1878 个,同比净增361个,实现配套销售额316.17亿,同比增长25.26%,利税33.34亿,同比增长31.73%,有79家工业配套企业实现销售额超5000万元,实现配套销售101.9亿元。

(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六个一批”专项计划有序推进,总投资75亿元的22项核心技术项目及总投资35亿元的30项重点技改项目中分别有14只、16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7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专利申请5823件,授权1583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近一半。AB、好孩子等产品通过复评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我市有4家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在7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分别占了2个、13个和17个。

(七)能耗水平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5%,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高耗能行业能耗下降幅度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依法对8家重点耗能企

业的70台(套)用能设备进行节能监测。已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146家,55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首轮审核并通过验收。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强化预测预警,经济运行监控成效突出。

一着不让抓好对宏观经济的监控、引导,不断强化预测预警机制,保持了我市投资、出口、消费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一是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委内建立了每月一次的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各职能科室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新增长点“四个重点”,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及时进行研究,针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断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加强生产要素供需协调。围绕煤电气等资源,加大与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全力争取生产和运输企业的支持,做好落实衔接工作,稳定供应渠道,尽可能多的争取资源,确保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供应。三是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考虑到今年成本上升、效益降低的发展趋势,引导企业认识提高效益、保持利润的关键在于狠练内功,通过内部挖潜,努力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争取降本增效。四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托经贸网,不断扩宽投资信息网络和渠道,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努力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在创业发展、投资咨询、企业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五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上半年组织部分物流企业参加了苏州国际物流展览会,9月份在徐州召开的“全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供需对接会暨第二批省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授牌仪式”会议上,我市的大地、北方、亚东、白杨湾等四家物流企业被评为第二批省重点物流企业,目前我市共6家物流企业获得省重点物流企业称号,其中一家获国家税收试点单位,在苏州全市中居领先地位。

二、坚持民营赶超,实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一是主攻招商,促使民营企业量的扩张。借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民营招商策略,实现民营企业量的迅速扩张。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创下历史最好记录,平均每个工作日引进民营企业达18家,引进民营注册资本高达4100万元,与同期相比,每只项目提高300万元。仅7月份在浙江义乌举办的产业对接交流暨花桥国际商务城说明会活动中,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额58.47亿元,注册资本达12.61亿元,有力地扩大了全市民营经济的招商引资成效。民企增资继续保持高涨,增资势头迅猛。全年实现增资项目561只,增资额达35.7亿元。二是实施重点突破,优化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在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的同时,瞄准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筛选高成长性、高关联度、规模总量大、投资强度高的龙头型、带动型项目,主动上门拜访推介,实施重点突破。江苏凯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江苏恒通投资担保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相继落户;江苏爱知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兆成展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也相继落户,不仅增强了全市服务业的总体实力,而且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三是深化内外企业融合,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秉承“外向型经济的领域有多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的外向带动理念,牢牢把握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内外资企业寻求配

套合作。以昆山经贸委中小企业服务网改版为契机,建立了民企外向配套产品库,每月定期发布外企配套需求信息,为内外资融合牵线搭桥。9月份推介三一重机、昆山铝业、迪斯油压等12家企业参加了第四届江苏(无锡)外商企业产品配套洽谈会,当场签约1只项目,签约金额2000万元;10月份举办的外向配套专场活动上共签约配套项目16个,配套销售额达4.5亿元,为第1500家外向配套企业授牌,推动了外向配套的不断深入;继续组织市重点外向配套项目验收奖励,引导配套企业向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深层次合作,促使民企在配套的同时借鉴、消化、吸收外方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提升配套水平。四是加大实地督查,促进民营项目的早产出。组织力量对各乡镇三年以来的在建大项目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并开展了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明确委领导挂钩联系项目,落实责任,从合同的开工率、资金的到位率和项目的投产率等几个方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落实,努力使意向成为合作,协议变成合同,合同转为产出,确保了我市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建设率,实现签约项目的早投产、早见效。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了全市民企的按期开工,全年开工项目3282只,占全市开工项目的70%,开工面积857.5万平方米,占全市开工面积的55.2 %。

三、抓好技术改造,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一是加强引导,加大技改投入。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亿,工业项目投入完成量预计为18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技术改造项目投入完成量预计为85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投入量的47.7%,同比增长34%。全市工业项目竣工完成量预计为11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完成量预计为55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竣工完成量的55%,同比增长42%,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推进项目备案。根据《江苏省工商领域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昆山实际情况,切实按照国家投资管理新体制要求,转变工作方式,认真学习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的相关规定,并努力为企业做好技术改造项目前期咨询服务工作,创造我市良好的技术改造投资政策环境。今年共办理备案项目105只,投资总额为13.5亿元。外资核准项目6只,投资总额为4.4亿元,项目备案也体现出市级备案项目明显增加、引进技术和设备力度加大、行业规划整改力度不断加强的鲜明特点。三是注重项目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了技改项目库,系统管理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激励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同时加强对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承担企业对省、市财政技术改造资金的专款专用,并按要求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及时完成技改项目。全年储备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有63只,投资总额为45亿元。落实了市扶持资金851万元,组织好孩子、国力真空、彩华集团、荣心动力等四家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贴息,列入2007年江苏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的有12项,投资总额为14.16亿元;列入江苏省2007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白皮书)的项目有27项,投资总额为23.24亿元。

四、推动“三自创新”,形成民营经济后发优势。

一是突出政策扶持,创新良好环境初步形成。出台《〈关于实施“三自”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的若干补充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投入和企业自创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及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并拟定了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对项目申报的具体程序、认定、实施、验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更具可操作性,确保了市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的使用公正、公开、规范、透明。在资金支持上,积极做好与上级各项政策的对接和争取工作,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扶持资金,放大激励

引导效应,真正使各项科技激励政策在我市科技创新和基地建设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今年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预算安排了1.01亿元,比去年增加了35%,经追加今年扶持资金达1.3亿元,加上上级财政的支持,总的科技扶持经费超过2亿元,不断加强院校合作,设立了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昆山市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成立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司法保障。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雏形初现。在深入考察,广泛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昆山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建议草案,目前昆山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及主要职责和发展目标基本确立,筹建条件已逐步成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共计注册企业户数836家、注册资本179亿元、投资总额402亿元、投产企业660家。2007年,落户在产业基地的企业有229家,注册资本28亿元、投资总额68亿元、开工企业54家、开工面积84万平方米、投产企业59家,营业收入达到268亿元。12家特色产业基地中,有3家已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模具产业基地、传感器产业基地、软件园、)、1家国家级孵化中心(留学生创新园)、1家省服务外包基地,光电产业园今年被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并进一步申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方面研发平台等基地的功能性建设初见成效:坚持多元化投入和市场运作模式,在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始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如瑞博核酸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昆山光伏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初步聚集了一批领军人物担纲的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市对高新技术项目的集聚和承载能力,充分发挥了服务企业、集聚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对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创新中心、江苏省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培育,目前,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中心正在申报江苏省中小企业国内技术转移中心,并将争取建成国家级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目前,我市已有300多家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2007年又有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外商投资研发机构通过认定,累计分别达到了7家、3家和19家,新增6家苏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8家苏州市级研发机构,累计分别达到了27家、6家和37家,新建了12家昆山市企业技术中心和20家昆山市研发机构,累计分别达到了88家和57家。三是有序推进“六个一批”,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6家企业入选苏州市5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7家企业入选苏州百强民营企业;在苏州市经贸委下达的2007年度苏州市第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投产新产品项目指导性计划中,从“六个一批”中选出的昆山项目接近了苏州全市的三分之一;华恒焊接设备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创的六轴焊接机器人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好孩子信息化项目被认定为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获省财政的支持,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57只;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通过认定;亚龙公司的旗舰牌笔记本、六丰机械公司的六丰牌汽车轮毂、建大公司的摩托车轮胎及复评的AB、好孩子等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至此,我市的中国名牌产品新增3个,累计达到了10个。

五、强化指导服务,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新引进了高特佳和爱博两家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新成立23家担保机构,总计担保机构达30家,为全市1800多家民营企业担保了1840笔,计30.4亿元的担保金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举办了春季和秋季2次银企对接洽谈会,推

介企业融资项目90个,投资总额175.8亿元,申请贷款总额超100亿元,强有力的缓解了民企的融资矛盾,有效缓解了民企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二是认真开展诚信服务活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要求,在继续健全按需服务、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重点民企挂钩等工作制度的同时,突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了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创造学原理”为主题的民企高层管理培训班及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民企沙龙活动,受到了民营企业家的广泛欢迎。同时创新思路,由往年的政府买单请企业家来学习,变为企业根据需要自己买单选培训课程就近参训,政府搭台、民企吃“自助餐”成为培训的新模式。培训内容因需选择,培训课堂下移到开发区、各镇,既方便了基层企业,又扩大了培训受益面,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三是组织对外合作交流。努力推进民营企业加强国内外经贸交流与合作,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引导、支持和鼓励民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寻求投资贸易合作机会。特别是积极寻求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和对接。4月份组织沪光、瑞卢卡、恒源等9家汽车零部件参加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在上海举办的州国际中心上海信息办公室揭幕仪式暨中奥经济合作探讨会。会上,市中小企业局与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国际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企业与奥方州汽车联盟体首席执行官进行了合作探讨。6月份,组织曼氏生物、昆士莱照明、万三食品等8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三届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7月份,组织华恒焊接、双桥传感器两家企业参加全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果展览会。9月份,组织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2007中国(无锡)民营企业高新技术洽谈会。

六、狠抓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一是加强了组织及政策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科独立运作,全市各镇(区)和在重点能耗企业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并落实了专(兼)只能管员,市、镇、企业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初步形成。制定并实施了《昆山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昆山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实施方案》、《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市政府设立了1000万节能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用于支持节能技改项目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等。二是精心组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指标纳入开发区、各镇基本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4月份与环保局联合举办了清洁生产审核动员培训,邀请省环科院和苏州节能中心专家授课,各镇环保办、民资中心和100家企业共160人参加了培训,企业人数创历史纪录,动员培训效果良好。与52家企业签订了审核咨询合同,同时进入了审核程序,顺利完成了全年度50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计划。兑付06年度24家企业的补助资金203万元。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认定和奖励工作。对去年公布的14家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行了奖励,奖励金额达42万元,有力营造了推动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并在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已通过ISO14000的企业中筛选确定了25家昆山市第三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家企业列入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四是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重点耗能企业主要用能设备调查。掌握了全市77家重点企业能源利用基本状况,并对这77家企业能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法定培训,增强了综合利用能源的意识,认真组织锦港化工、台玻公司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组织锦港化工第七期节能技改、台玻公司富氧燃烧及烟尘脱硫技改申报节能类项目,鹿城垃圾发电公司申报省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五是开展企业综合整治工作。根据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和本市的统一部署,牵头市安监、环保、质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对全市化工生产企业继续了拉网式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处罚及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其中建议关停企业49家,建议停产整改企业28家,向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358份。

七、深化各项改革,机关效能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工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营生化厂改制顺利完成,国有资本实现有序退出;完成了昆山合成电线电缆厂、昆山双鹤药业有限公司企业歇业、人员安置分流工作,完成了昆化集团的股权转让,全面理清了系统名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信息、协议材料, 退休人员转社区工作基本完成。二是新墙材改革成效突出。全年完成新墙材产量7.25亿标块,占总墙材产量的88%,在今年竣工的建筑中全部采用了新墙材;牵头成立了昆山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协会,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党建工作季度督查制度并完善了经贸委党政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督查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企业的劳资、稳定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与66个基层组织签订了《党建工作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信访工作责任书》;利用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调研、考察摸底,调整了部分组织设置和基层组织班子成员,使组织设置和支部班子更趋合理,更有战斗力。并在换届结束后,开办了一期新上任的党工干部业务培训班,使换届后的各基层组织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举办了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班6期和反腐警示教育1期,参训人员600多人,举办了多期“社科讲座进企业”,在企业党员干部中反响很好。举办一期工会主席培训班,学习新的劳动合同法和相关劳动法规。四是队伍建设得以加强。从六月份开始,开展了星期六机关工作人员集中理论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有警示教育、普法教育、政治时事学习等,提升了机关全体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组织部关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中层干部测评等文件精神,强化“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机制。对缺额的三个中层正职岗位进行了公开民主推荐,最后按程序确定三名中层正职干部。在各科室和全体机关人员中充分发动宣传,集思广益,形成了能体现我委的服务职能,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服务品牌:“企业为本,共谋发展”,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服务意识。五是认真做好人大选举及信访来访工作。面对系统内转制、破产、关停企业多、人员复杂的现状,严格把握政策,科学合理划分选区,认真细致开展工作,确保了全系统换届选举工作的圆满成功。全年共处置信访26件,来访172人次(不含直接去信访局上访的人数),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落实,特别是在双鹤药业、针织总厂等企业的重大上访案例中,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配合企业做好协调、解释工作,有效地缓解矛盾,稳定了社会。

可以说,2007年,经贸系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还比较突出。随着物价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原材料方面,原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材料及农副产品原料等价格普遍处于高位,同比均有较高涨幅;劳动力资源方面,供需矛盾越发突出,目前我市劳动力富余只是表面现象,一旦加大用工执法查处力度,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则企业招工难现象就将凸现;融资方面,随着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的连续多次上调,企业融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财务成本将进一步增大。二是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随着太湖蓝藻事件的暴发和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引发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高潮,引起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目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依法关闭“五小”企业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一时还难以明显下降。三是部分生产要素制约依然存在。资金、土地、煤电油运等趋紧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工作总结经贸

经贸学院工作总结

经贸口工作总结

经贸工作总结1

县外经贸工作总结

经贸局工作总结

今年工作总结(经贸)

经贸年度工作总结

经贸学院工作总结

县外经贸工作总结

《经贸工作总结.doc》
经贸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