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 我知我家

2020-03-02 10:59: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框 我知我家

一、学习分析

1.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家的涵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与活动,提高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感受并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我们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我们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对学习重难点的认识

学习重点:对“家”的理解。

学习难点:引导我们正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的现实。 3.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我知我家”,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家庭关系的确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回答“家是什么”。二是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主要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与父母的亲情,感谢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对自己的养育,着重解决部分我们看不起家长、嫌弃家庭、不懂父母恩的问题。

二、学习需要 1.针对的问题:

由于我们中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使得一些同学因家庭不富裕、父母普通而埋怨家长没本事、没钱、没地位,看不起父母、嫌弃家庭、更谈不上感恩。针对这一心理,有必要对大家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大多数同学而言,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活动,让我们感激父母给予生命,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 2.学习的需要:

家庭是我们最熟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过多地享受了家庭中长辈关爱,反而想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学习准备】

准备小时候与家人的全家福;我们向自己的长辈进行家庭访谈,使其对自己的家族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学习导入】

在《我想有个家》音乐声中出示三毛的漫画,体现对家的一种渴望。

引导思考: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回家的感觉是什么?

【学习过程】 1.“家”的遐想

活动内容: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觉?根据你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家?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隐含的意义在于,让自己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它由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大家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开展本课的学习。 教师行为:归纳,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有亲人,有亲情”。 2.我说我“家”

活动内容:同学们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准备的“家庭照片”,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

教师行为:由于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兼顾各种“家”的类型。在“家”的介绍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关系的建立、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家庭功能。

学习建议:关于家庭的类型,教材只提及四个概念,即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同学们看完后没什么印象。请同学写出自己家里都有哪些人?写完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写的家庭各属于什么类型?马上再从书本中查找,一一辨别。关于家庭的功能,可让同学讨论在家里或与家人都有过哪些活动?并写到黑板上,然后归类。 3.“家”的情结

阅读感悟: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中,有这样一段:儿子对父亲吼:“混帐!你为什么生下我?”父亲:“我不晓得。”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父亲:“我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设计意图:说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无法选择的,最重要的,是这层关系无法割舍。 阅读感悟:有一年年轻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问:“假如有人用100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年轻人回答:“不愿意。”智者再问:“假如有人用1000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年轻人摆手:“不愿意。”智者接着问:“假如有人用1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年轻人连连摇头:“不愿意。”智者说:“那就快感谢你的母亲吧,她一次性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一百万的巨额财富。”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们对父母要感恩而不是抱怨、嫌弃。明白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人所诞生的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是将要开创的家庭。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不利状况,那是光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必因为家境的某种窘迫而自卑,更不应该家境优裕而自傲。

学习建议:这一活动的结论,在教材的相关链接中已有答案。指导同学们开展这一活动,可以提供相关具体实例(家贫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长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予以引导;注意保护同学的家庭隐私,不宜强迫同学谈自己不愿意别人知晓的事;可以对同学中相互比家长地位高低、金钱多少的问题予以剖析;注意辨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我们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4.绘一棵家庭树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脉关系。 设计意图:绘制家庭树的目的在于使我们以自己的家庭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探究家庭演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让我们自己来思考、探索亲属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己对家的归属和热爱,为树立家庭责任感打下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意识。

学习建议:对这个活动,不一定要求我们写出,可以让我们思考。因为这可能涉及我们的隐私。如果个别同学没有可谈的,或者个别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则不必让他们讲,必要时可通过家庭的不可选择对这些同学加以开导。但对于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族里出的的名人,则可以让大家讲,因为这是光荣的事。

四、教学反思

个别学生的家庭是悲哀的,如有的家长是犯罪分子,此时别的同学讲述自己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越是感人,对他们的伤害越大。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应该呈现,如何处理“体验好的家风与传统”和“呵护个别孩子受伤的心”这两者关系,感到很困惑。

第一框 我知我家

第一课 第一框 我知我家

第1课第一框 我知我家

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课第一框《我知我家》

我知我家第一课时

我知我家

我知我家

我知我家

我知我家

我知我家

《第一框 我知我家.doc》
第一框 我知我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