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分析.谢辉

2020-03-04 02:06: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例毕业去向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谢辉

摘要:本文主要报告了一例考研与工作选择焦虑的一般心理问题案例,通过对求助者一般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经过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共同努力,求助者的情绪低落基本缓解,学习能力基本恢复,让求助者成功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1.来访者一般资料

王某,男,24岁,汉族,某大学三年级学生,172公分,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来自开封的一个小镇,家中有父母和妹妹。母亲体弱多病,父亲经营一家小店,性格内向、好强但身体不好,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来访者仪表整齐,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情绪低落;接触主动,说话处事节奏平稳,能详细描述自己的感受,自控能力较差;对近来的学习无信心;自知力好,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在提及自己的现状时很痛苦和焦虑,逻辑思维正常,求治心切。 2.主诉与个人陈述 (1)主诉

求助者说近日感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看书效率低下,总是对着天空发呆,心情沉重,如此情绪低落、痛苦不安已两个月左右。 (2)个人陈述

自己总觉得应该考上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这样才会有所建树,但是现在看到很多实际问题开始认命,觉得这辈子不会有大作为了。大一,为了证明高考不是因为能力缺失,总是想着要考研,大二,嚷着考研,可是心里总不踏实,成绩下降,有点无能为力。大三,开始了解到各种生活、就业的压力,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决定放弃考研,回家乡找工作,但是听别人说要考研心理会觉得很痛苦。

自称“我虽然做了这个决定,但我以后肯定会后悔,可是我别无选择。”“我不想让我爸妈为了我要读研而更加的辛苦,还有妹妹要上学,他们的负担太重”“我觉得自己很没用,一到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但我自己又不敢松懈自己,总觉得自己的任务很重,还是要坚持学习,可效率却很低很低,经常看书走神,这样下去肯定会更糟糕的,真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办。” 3.个人成长史

王某从小很听话,跟父母同住,母亲对其溺爱,父亲较为严格。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家里的骄傲。初中时,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忙碌,没能顾及,王某开始变得内向、敏感。怕让父母失望,王某更努力地学习,顺利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高中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父母对其期望很高,可是高考发挥失常,进了三本院校。他感觉自己给父母丢了面子,心里很难受,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来弥补高考时的遗憾。

大一期间,王某非常努力,学期结束后拿到最高奖学金,父亲很高兴,四处夸耀。大二开始常参加学校活动,学习内容扩展,课程进度加快,于是成绩下滑,只拿到三等奖学金。大三期间,虽每天上自习,但效率总是不高,自己常对着天空发呆,若有所思,变得更加内向,不太与同学交流,大三即将结束,开始考虑大学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本来很想考研,为完成心愿,可鉴于母亲身体不好,父亲负担很重,且明显感到自己学习困难,效率很低,最终做出决定:放弃考研,回家乡工作。当其做出决定后,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委屈,上天对他不公,不能追求自己所想,顾虑很多。 4.观察和他人反应 (1)观察

求助者,相貌一般,身材偏瘦,衣着整洁;无幻觉、妄想;无智力障碍,自知力完整;面色忧郁,时常眉头紧锁,经常走神,偶尔不明原因的落泪;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表达完整,有求助意向。 (2)他人反应

通过与其父母电话了解到,以前每周会打三到四通电话跟父母沟通,有情绪问题也会向他们求助,但是近两个多月,很少主动打电话,只是父母偶尔打来也没什么话讲,父母也感觉到他有点变了。通过与他同学电话了解到,以前也会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聊天,不高兴和高兴的时候都会和同学们说,学习也很认真,但近期虽然也天天去自习,但总感觉他神情恍惚,也不主动跟同学说话,经常是一个人单独活动,但也不会和同学引发冲突,就是交流的少。 5.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3(标准分) 轻度焦虑;

SCL-90:总分147分,抑郁因子1.9分,焦虑因子2.2分(高于全国常模的2分)。 (2)诊断结果

伴有轻度焦虑的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躯体症状检查,结果呈阴性;心境低落、兴趣不高、注意难以集中,认知产生偏差,伴有焦虑情绪,有现实原因,为近期发生;虽情绪低落,但每天仍能坚持努力学习,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其社会功能只是轻微受损;自知力良好,有求助意愿;排除精神病、神经症、焦虑症及伴发其他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4)鉴别诊断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故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神经症相鉴别:病程两个月左右,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记1分;求助者感到焦虑,但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记1分;其学习效率下降,但是还能继续学习,记1分,总分3分,故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其病程只有两个月左右,持续时间不长;情绪的反应并不强烈,且没有泛化;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也不大;故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与焦虑症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恼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两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6.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

求助者为男性,24岁,未见重大躯体疾病。 (2)社会原因

家庭教育因素,从小学习成绩优秀,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尤其在学习上。求助者害怕让父母失望,会不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经历了高考失败这一对求助者来说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3)心理原因

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错误认知:在人生关键时刻总会失败。

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父母会失望;觉得自己缺乏获取成功的能力。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一直被高考意外的失败所困扰。 7.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根据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焦虑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改变其负面思维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他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2)咨询的方法和原理

理性情绪疗法是指通过运用教导和驳斥技术,让求助者认识到是不合理观念导致了他们的情绪困扰和行为的问题。并结合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据你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纠正。

在本个案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不良行为或情感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有关,求助者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因为进行择业决定时激活了其早期形成的“到关键时刻总是会失败”的认知图式,加之求助者性格内向,以往一些悲观、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导致在不良刺激作用下学习和生活兴趣减退、活动减少。咨询师与其共同找出这些不恰当的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的机会去改正他们,或用新的认知方式取代,使其认知更接近现实或实际。随着不良或错误认知的改变,求助者的情况或行为表现也随之改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3)说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4)咨询与费用:共为6次,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在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在某校的咨询中心,无收费。 8.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

诊断评估,建立咨询关系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2)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咨询阶段一:诊断评估(两次) 第一次咨询 目的:

收集资料,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焦虑行为的临床评估,心理诊断;探求改变意愿,树立治疗信心;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在此过程中,求助者表现积极配合。

b 进行摄入性谈话,详细了解病史,收集来访者资料。

c从与王某的会谈中了解到其有情绪低落现象,并伴有心烦意乱、睡眠不好,施测相关心理测验,即SAS和SCL-90。

d将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做出初步判断,测试结果显示王某有轻度焦虑倾向,将测试结果反馈给王某,探讨缘由。

e在咨询过程中注意仔细倾听、表达适当的共情,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f通过电话联系其父母了解到王某近期跟父母的沟通有所减少。 g布置咨询作业:制作一周的心境检查表。 第二次咨询 目的:

加深咨询关系;全面收集资料,发现求助者的主要问题;使其简单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 过程:

a先让王某谈一周的感受和作业。了解到一周有四次情绪低落,想看书,无动力,觉得自己没希望,又担心母亲的健康问题。 b在一周心境检查表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对其家庭状况、生活的转折点及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解。王某认为高考失利是其人生的一大败笔。

c在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等原则指导下倾听王某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消除顾虑,说出真实情况和情绪体验,使压抑已久的情绪得到宣泄。

d向其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原理,指出自己的焦虑情绪正是因为出现了不合理观念或负性思维,并且提醒王某,情绪总是处在焦虑中会影响身心健康。

e与求助者共同商讨,确立了咨询目标。

f布置咨询作业:制作一周的心境检查表;记录自己心境变化和应激情境中出现的不合理观念或负性思维,进行自我对话,并尽量做出纠正反应。

咨询阶段二:心理帮助阶段(三次) 第三次咨询 目的:

帮助王某认识到不合理观念,使其能够更加理性的思考。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产婆术。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王某表示上次咨询后情绪稍好转,完成作业情况良好,能够对认知问题进行思考,认识到了自己该对自己的情绪问题负责,也知道这样的情绪对身体健康不好。 b让王某认识到是不合理的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 c运用产婆术与王某的不合理观念辩论

d简要介绍放松训练的基本过程及注意事项,让王某接受训练,体验放松后的情绪状态。 e布置咨询作业:

制作一周的心境检查表;强调出现焦虑情绪时,采用深呼吸放松,转移注意力并有效控制情绪;整理不合理观念,自己练习运用产婆术与之辩论。 第四次咨询 目的:

学会正确看待非理性信念,以合理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探讨焦虑情绪背后的深层认知问题;检验自动思维,改善消极想法;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王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能够将自己在一周内出现的不合理信念列出,并进行辩论;能够在出现焦虑情绪时,进行深呼吸放松来加以控制。

b针对王某在会谈中出现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帮助其学会以合理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信念。

c让王某想象一个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让他可以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帮助他改变不恰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 d布置咨询作业:

制作一周的心境检查表;继续练习放松方法;整理自己的不合理观念,自己练习运用产婆术与之辩论;与父母分别进行沟通,得到父母的支持。 第五次咨询 目的:

识别和改变消极的认知图式;鼓励合理想象;认知行为干预。 方法:会谈、行为治疗、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与父母进行了沟通,了解到父母一直会支持自己的选择,认为到自己做决定的年龄了,最关键是自己要开心。虽然知道不管接下来会不会成功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对父母仍有一定的歉意。

b进一步检验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情绪、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树立自信,学会自强、自立,自我肯定,客观认识自我,重新树立自我的形象,并且不断强化。 c鼓励其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d继续认知调整。 e布置咨询作业:

咨询同学、老师、家长,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每天大声朗读5边;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 咨询阶段三:结束和巩固阶段(一次) 第六次咨询 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重建反应模式;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a反馈咨询作业及体验:

完成作业良好,说在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十个优点,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综合各方面的原因,还是暂时决定回家乡找工作,但并不是因为认命,只要肯努力,小舞台上也能发光的,觉得现在学习有目标,有动力了。

b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努力实施学习计划。 c和王某一起探讨心理保健和潜能开发方面的问题,再次探讨如何定位未来目标、如何客观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激发王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动力。

d鼓励王某坚持进行放松训练,强调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正确的程序性知识的运行,同时强调,不管在任何情境下,只要他感觉到自己情绪的波动时,所应当采用的控制自我情绪。不断地巩固王某对于将来生活的规划与理想的强化,增强他战胜困难的信心。 e基本结束咨询。

f布置咨询作业:进一步加强与父母心灵沟通,巩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9.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评估:

现在心情好多了,学习了放松练习之后入睡容易了,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学习有动力了,肯定会打破“到关键时刻总失败”这个魔咒的,尽管有时候还是会一个人感到有点压抑,但自己会学着控制这种情绪,不让它泛滥。 (2) 他人的评定:

父母反映比前一阵子开朗多了,也常常打电话回家,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有把握了。 (3)社会生活适应状况:

同学关系相处融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4)心理测验结果: SAS:43分;

SCL-90:总分为126分,抑郁因子1.8分,焦虑因子1.3分。 (5)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情绪低落基本缓解,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10.总结

回顾本次心理咨询的全过程,我感到作为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尤为重要。正是由于我重视了这一点,才使本次咨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逐步缓解了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使其现实、理性、宽容的应对人生。不足之处是自己感觉对于非言语活动把握还不够到位,但是我相信,不断的学习积累能使我更好的把握求助者的问题,更有效的帮他们应对自己的困扰。同时,焦虑症的表现有持续、全面、过度焦虑为特征,而该案例有明确的对象,故而排除焦虑症。对于此种心理问题,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分析.谢辉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报告

二级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 案例分析报告

二级咨询师案例分析(原创)

心理二级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分析.谢辉.doc》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分析.谢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