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推荐)

2020-03-03 14:03: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小原国芳有感 罗艳艳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读一点教育史》,其中小原国芳的教育思想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就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原国芳的资料。读小原国芳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我平时的教育过程着重“术”而轻“道”,重“外在”而轻“内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道”入手,从“内”着眼。 有人认为好教师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术”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而提高,但“道”却要靠自身的修炼与感悟。师道既然是对教师价值的永恒追求,是一种信念、精神与人格,那么,它就必须通过内化才能得以形成。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和布鲁姆等人提出了价值内化的五级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通过外烁,教师的“道”永远只能达到接受与反应的低等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感悟,教师才能得“道”。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塑造人的心灵不是样板的机械复制,教学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加工的零件,故教师不同于建筑家与工程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曾认为,教育未来儿童的整个工作,可以在教育研究生院里预先精心设计、制作和装配,使之图式化,用来适应于一切儿童。他曾预测,到1950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给予中小学生的东西,将胜过所罗门、苏格拉底和富兰克林的总和。但后来他自己承认其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之所以不正确,我想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师道”的作用,没有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精神、信念与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仅仅通过外部的机械训练就能够造就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师而只需要教学的机器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学校都普遍引进并使用了电脑、闭路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似乎应用电脑的“人机对话”可以全部取代教师的工作,然而这种“人机对话”的教学程序,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固然不失其重要价值,但决不能取代整个教师的教学。电脑的教学依靠的是“外在的操作性奖励与惩罚”,这种动力是“机械的”、“脆弱的”、“有限的”,它至多只能补充、加强和丰富教师的职能,育人的工作离不开“人的内在动力”,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情感、兴趣、意志等,这种内在动力的启发、培养、形成都离不开人际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圈。但是,教师教育的现状依然是把教师象机器一样地从外进行调试,而不注意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对于学生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二者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同理,对于教师,“要我教”和“我要教”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个内心无坚定信念,没有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师,他如何能够操伟业,承重负,淡名利,做好育人的工作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从“道”人手。小原国芳认为“只教以取胜,而忘却了道,可哀可悲”。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的人格—这是施教的关键”,“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趣、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乌申斯基也曾断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其二是要从“内”着眼。如前所述,“道”的获得不能单靠训练与灌输,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反省与修炼,毕竟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小原国芳正是由于自小就在其祖父的影响之下有了发自内心的“要成为一名 1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推荐).doc》
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