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案

2020-03-02 03:40: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

五通佑君中学

鲍凌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也可以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两副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陋室铭》),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此文。

(板书:陋室铭 )

二、释题

1、陋室:

2、铭:

3、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哪些字押韵?韵脚是什么?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2、写作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四、初识陋室

1、老师指出读文言文的方法

2、抽读

3、老师指出文中重点的字词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西蜀(shǔ)

苔(tái)痕

4、听录音,画节奏

5、生自渎、齐读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五、走进陋室

1、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

3、屏显难词难句

4、齐读全文翻译

六、感受陋室

1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2、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 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7、再读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8、纵观全文,文章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9、本文是铭,是警戒自己,还是称诵功德吗?

(作者通过写陋室来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远大的抱负)

10、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字词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衬托

夸朋友

对比

话生活

类比

立志向

2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案.doc》
陋室铭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