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

2020-03-03 04:29: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1.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3.历史传承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趋成熟的,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特定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任何特定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4.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

5.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不同的民族精神之间具有相互交流、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根本性质。民族精神虽主要是以本民族成员的实践为主要源泉,但也吸收外国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物质环境,有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理念。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

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阐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要宣传、弘扬、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教育尤为重要。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教育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奋斗历史,光荣传统,优秀文化。也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亿万青少年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各类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要发扬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弘扬民族精神要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民族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完善、更新和升华,而不是一尘不变,更不是固步自封。今天,我国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完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弘扬民族精神时,必须与时代俱进,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必须变革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与“学习外国”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另一方面要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优良传统。应该让青少年学生看到我国存在的落后和差距。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使中国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务必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走向未来依然任重道远。在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的进程中,切不可忽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不仅要全力推进\"科教兴国\",推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且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与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家大政方针予以充分重视。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doc》
弘扬民族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