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教案

2020-03-03 21:15: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授课教案

一、导入

1、你们知道他是谁?——(出示周恩来总理头像及简单介绍)

2、你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呢?他是——

3、周总理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这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4、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个词是崛起,你们在课文的预习中发现文中有哪个词和它是近义词呢?(振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中华不振 租界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巡警 训斥 得意扬扬 惩处 妇女 衣衫褴褛 抱负 胸怀 ①、指明读一读词语,读对了,跟读,对错了,纠正。 ②、开火车读词

1 ③、用上这些词,我们发现句子的表达准确、形象了许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把它们积累下来。(齐读)

(指生朗读,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3、当时的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欺凌我们?( 说的时候试试用上这些词) 出示: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衣衫褴褛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衣衫褴褛出现在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体会中华不振:

A、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握紧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 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位妇女的不幸(生自由朗读) ① 她是一位怎样的妇女?—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

② 她正在哭诉着什么?她失去了亲人,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这句话。(生读)

③ 如果你是这位妇女,你在哭诉什么?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④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⑤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板书!)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这句话。(生读) ⑥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引读)„„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 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B、(生读)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紧握着拳头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气愤)

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看到这一幕,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无可奈何„„板书?)

3 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同胞们的帮助是不幸的。造成这一切的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中华不振板书)

④、是啊,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可见(生汇报课外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

B、过渡:这样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华大地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读一读,可以做批注,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找到的句子。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引读(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呀!)

4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外国——引读(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只好也只能----引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板书„„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闯进租界,亲眼目睹了----引读 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2、体会立志

伯父的那一声叹息、衣衫褴褛的妇女的哭诉、冷漠无情的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的拳头深深地刻在了少年周恩来的心中,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生(为什么而读书?)

其实,他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竟有着这样令人敬佩的抱负和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在课文结尾处写一写你思考的结果吧!

我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板书设计

6 „„

中华不振 ?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反思:今天上了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组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如何让学生走进遥不可及的伟人,聆听伟大人物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文记述的事情是发生在20世纪,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我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但很多学生没有去搜集资料,所以我在教学程序上做了改动,一开始,我先以租界“那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那是一个惹出麻烦,没处说理的地方”引入,产生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接着通过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妇女哭诉;洋人得意扬扬;巡警训斥;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通过拓展补充《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7 深刻体会“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学习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同时还要给学生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随着文章的情感自由驰骋,并且,鼓励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凸现语文阅读表达能力的外化。在整体上做到以内养外、读悟结合。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我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写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内化了语言文字,接着我又展示许多周恩来成人后为国家效力的资料,一方面树立了周恩来的高大形象,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篇文章重在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语言学习中获取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

《上课教案.doc》
上课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