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

2020-03-02 10:34: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游黄山记

课型:

新授 授课时数:

4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读清句读,背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二、写作背景:

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 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 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齐读。

五、翻译第一段: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请学生翻译第一段。

三、师生一起翻译第二段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分析(全文共两段)。

第1段:写徐霞客自己上午出发登山的旅程。着重描述石罅所见奇景,这一段记述翔实,很有特色。写罅所见奇景,形象生动,饱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调,很有感染力地展开了画卷。

第2段:写登天都峰所见奇景。这一段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时夫仆俱阻险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写文殊院所见奇景。 先写“夫仆俱阻险行后”,作者却一人“独往”的勇于登山的游兴,暗衬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写文殊院所见奇峰胜景;接着以“真黄山绝胜处”的感叹,再衬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住这一层。

文殊院景物的奇绝美妙,作者旅游时的兴奋愉快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第二层(“遇游僧澄源至”至“独莲花与抗耳”),主要写登天都峰。

对历尽艰险勇攀天都的描写,不仅写出天都峰高峻难攀的特点,而且写出登山者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读者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第三层(“时浓雾半作半止”到“另一区宇也”),写天都峰顶的奇观。 紧承上文不听庵僧劝阻“决意游天都”,遇重重险阻“终亦不顾”的描述之后,写了天都峰顶所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徐霞客勇于登山,见到的种种奇景,有如一幅幅奇异的图画,简直把我们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 第四层(“日渐暮”到“止文殊院”),写下山回文殊院。

写下山的艰险,亦很动人,照应第二层庵僧的话和作者上山时的心情,严谨自然。写再经过峡谷小道回文殊院,脉络也十分清楚。

这一段从登上玉屏峰头,见文殊四周奇景,写到历险登上天都峰顶,见到种种奇观,再写下山的艰险,最后写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写来,文章写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胜,令人不得不一气读下来。读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启发,艺术上也得到极大的享受。

三、完成课后联系及综合练习。

四、布置作业。 要求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1、记叙翔实、脉络清楚

徐霞客游黄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地理考察:他写游记,是为了给大自然作真实的写照,因此,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叙详细、确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读者不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踪,而且像是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导游的路线图。这些记叙,都是实地考察的记录,很有科学价值。

2、描述细腻,详略得体。

课文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踪,途经的地方可写之处是很多的,作者写一路上的观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着重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石罅、文殊院所见的奇景和天都峰顶的奇观。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处,所以详写,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点。

3、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这篇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没有站出来抒发一番歌颂黄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却流溢于纸面;没有另加关于不畏劳苦攀登才得达到顶峰的议论,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却灼然可见。

4、逐层衬托,引人入胜。

课文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见的奇景以后,用“愧”来衬托“奇”,写文殊院所见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赞美“真黄山绝胜处”强调这里的景色优美奇异,比所见石罅更美、更奇、更胜一筹。“绝胜处”比 “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来,石罅所见的景物,成了文殊院所见景物的衬托。“奇”衬托了“绝”。然而,这些都不如天都峰上的奇观,那奇姿异态的松柏,那瞬息万变似有灵性的云海浓雾,可以说集中了黄山之奇。作者没有用赞叹的字样,但以浓墨重彩、细腻的刻画和描绘了仙境般的画面,令人叹服:这才是黄山最奇、最绝、最美妙的所在。

这种逐层衬托的写法 ,是游记文常用得着的,用好了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在学习中,重点运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四、点评作业

游黄山记 教案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

冬游黄山周记

游黄山

游黄山

黄山游

黄山游

黄山记

黄山记

黄山记

《游黄山记.doc》
游黄山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