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读后感

2020-03-03 01:42: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对麻木者的复仇——读鲁迅《复仇》

(二)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鲁迅写完第一篇《复仇》之后,继续写了同名的另一篇散文诗《复仇》

(二)。作品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表现了对社会上麻木者的反抗,其意比前一篇《复仇》更深了一层。

耶稣,是救世的先觉者,他的努力就是为了解除为奴的同胞的苦难。为救同胞苦难而被拘捕,而被送上十字架,而被钉杀。在耶稣被钉杀的时候,耶稣一直为之奋斗的同胞们不但不给予丝毫的理解和同情,相反,却对耶稣百般的戏弄、辱骂、讥诮,鉴赏耶稣的痛苦。作者借此材料,表现了对麻木者的复仇。

让我们先看看人们对耶稣的态度:

“兵丁投给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四面都是敌意„„”

“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耶稣,在为同胞们努力奋斗,而同胞们就是这样待他,百般地戏弄、辱骂、讥诮,恶钉,希望看看耶稣如何痛苦,如何挣扎,想看看耶稣有着一副怎样的可怜相,他们想从耶稣的大痛中获得一种大乐。同胞们如此对待耶稣,耶稣是怎样面对他的同胞们的呢?

请看作品: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丁丁地响,„„使他痛得柔和„„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面临着被侮辱和死亡,耶稣并不感到痛苦和恐惧,不喝那有镇静麻醉作用的没药所调和的酒,要分明地即精神清醒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悲悯那些麻木不觉悟的人民的前途,仇恨他们现在的麻木不觉悟。他悲悯咒诅四面的敌意。在被钉杀中,他觉得痛得柔和痛得舒服。他对待自己的被钉杀的悲哀,是“玩味”,是“咀嚼,欣赏”;不仅不是难受,而且对于自己的被钉杀是感到欢喜的,他玩味欣赏这欢喜。越是“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越是“沉酣于大欢喜大悲悯中”。

麻木的人拿“残酷”作娱乐,拿“他人的苦”作赏玩,作慰安。但是耶稣在人们的“残酷”和“痛苦”面前并没有示弱,他不怕痛苦,不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来麻醉自己,以减少痛苦。这样,人们不但不能拿他作娱乐,作赏玩,作慰安,他反而分明(清醒地)玩味他们了。他向他的“可悲悯”而又“可咒诅”的同胞“复”了“仇”。

麻木者想从先觉者身上得到一点乐,先觉者偏偏不给,保持清醒,忍受巨大的伤痛,不露可怜相,反过赏玩可鄙麻木者的可怜,这样,先觉者真正做到了复仇。

鲁迅《复仇》读后感

义犬复仇读后感

《男孩“复仇”记》读后感

复仇的熊王读后感

复仇的熊王读后感

《培根随笔集——论复仇》读后感

义犬复仇读后感200(全文)

爱与复仇——呼啸山庄读后感

关于《论复仇》的读后感

谁来复仇

《《复仇》读后感.doc》
《复仇》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