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样例

2020-03-03 10:01: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本”——这是对以前许多农村小学上课模式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被打破,课堂教学不再以课本、老师为中心,教与学的外延不断扩大、加深,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得如今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灵动而富有生气。

学科亦如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激趣

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在课堂教学伊始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 教学前,我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问学生:“刚才小镇的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太美了!”“美得让我陶醉了。”„„学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乡的晨景烙印,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中“持趣”

传统教学局限性较强,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快乐地学习。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3、课外“延趣”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深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对比照片;有的学生收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数据资料„„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巧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善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便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方便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佳作连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而限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语文教材的品读首先是感性而较表面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教材的“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美”更直观,更形象,将教材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呈现于学生跟前,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具体做法有二: 一是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知更加真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有声的语言,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语文课上适当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乐曲,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调动其感觉、知觉,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悟出文中所描绘的那种随乐曲起伏而产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让学生闭目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随着音符的流动,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很快地便进入文章语言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则让这门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

信息化教学学习总结

学习笔记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研讨会学习总结

学习有效教学有感

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学习反思

信息化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样例.doc》
学习教学信息化有感样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