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调查报告

2020-03-03 14:32: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眼中的新农村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研究报告

坦率地说我虽然来自农村,但从小我对农村的了解也仅仅限于父母口中所讲的事情,自己对农村其实没有什么很多的了解,但是在我读完高中来到大学之后,才逐渐开始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大城市里的某种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我,才会促使我在这个短短的暑假中去调查城市化日渐明显的今天新农村的发展方向。所调查的村户有些是我熟悉的,有些我也并不认识,主要是通过别人的介绍。因为进行乡村调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很难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融入乡村的社会,他们总会对你怀有一种戒备之心,只有你通过这种亲情关系才能够真正地融入他的社会当中,才能真正得到一些基层的真实情况,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社会调查方法。

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忽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必然要求(王德文、蔡昉、高文书,2005)[1]。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7月15日,在观音山镇三桥村村委会相关人员的协助下,我了解到了三桥村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7月20日开始,我每天都去走访几家村户,了解一些情况,片面地总结出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观音山真是崇川区一个中等偏上经济状况的镇,是南通市主城区的副中心,面积31.17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现有人口5万余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845亿元。三桥村村是所属观音山镇一个相对富裕的村,有一百八十多户,五百多人。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各种农作物为主,30%左右的村民外打工。镇内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在四千五百元左右。数共计9.59万人。

二、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各办事处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村级开发力度,全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

观音山镇长期干旱少雨,极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处于辛辛苦苦忙一年,到头来温饱问题却解决不了的状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公社规定农民必须种植水稻,而水稻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成活都是问题,就更不能高产。镇里的经济和生产的发展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人民则处于更加贫因的环境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农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科学种田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现在家家都能吃饱饭,但却存在着贫

富的差距,近年农作物销售市场尤其玉米供大于求,所以在出售时相当廉价,使得农民在丰产的喜悦之后却不能有很高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这样也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留在家中种地的往往是一些中年人。 民以食为天,如果大家都出外工作而无人在家种田,这种后果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应鼓励农民种田,并提供一些政策扶植。 但在采访中也发现,农村人有一种很强的习惯性,缺少创新精神,有些农民已经认识到玉米种植产量的供大于求,却不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种其它作物。 农民不敢创新不愿尝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一些科教片在农村放映时无人看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农民生活和超出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他们看不懂。

(二)农民的文化水平及观影的方向

“文盲”这个在城市中已不多见的词,在农村却很常用,因为确实还有许多不认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就生活在广大农民中,这是一个无意的发现,这也许是个别现象,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农民之所以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其文化水平太低是否有关,也使我们不得不关心起青少年的教育事业。 我们去了曾经的项桥小学,那里的校舍由于是部队与村政府合建的还可以,但设备却相当简陋,在冬天,学生们只能在冰冷的教室里上课,教师的待遇也很差。通过调查显示,农民们爱看一些贴近生活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如《刘老根儿》《乡村爱情》等,中青年人对一些综艺节目也比较感兴趣。

(三)、近年来我村的新发展

作为南通市首家中国电信信息化示范村,观音山镇三桥村在近两年来的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建立了三桥在线村级网站,利用网络向村民发布村里的工作动态、致富便民、招工招聘以及法律法规、农业生产技术等信息,并充分利用“三桥在线”宣传村民在“四个文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以及村级经济的发展情况。近期三桥村在网络建设中又有新举措。在崇川区政府网络的大力支持下,三桥村成为首家在崇川网站内拥有网络平台的村居。这对三桥村信息化管理工作又添加了新的平台,将会更加有利于村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村内的工作动态及时掌握各类信息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片面地总结出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农民收入问题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问题。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市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全市来看, 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绝对额相差5906元。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1,绝对额相差7221元(申端锋,2006)[2]。农民增收不快、生活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尽管我们一直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和农业技术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现代农业、外向型农业发展还不快。与城市相比,农村在“水、电、路、气、讯”等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差距很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还不高。

(三)、农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总体来说,我市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长期坚持工业化战略,资源配置总体偏向城市,使得劳动力的素质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民的素质不高,使得一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推广,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得到应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阻碍,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

(四)、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其小生产、小资本、小流通的通性难以面对大市场的冲击,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但我市农村面临的建设资金难以筹措、社会保障难以兑现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全面发展。

四、几点建议

要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要继续打牢农业基础,这不仅是保证粮食安全,支持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重点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园区”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的第

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以城市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

农村规划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城市化理念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把建设农民新居与功能配套和环境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依托。以城市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推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陆益龙,2005)[3]。

(三)、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稳定。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各种商业医疗保险,使农民能够看病,并且要看得起病。要按照农民的实际意愿,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能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五)、以城市文明带动乡村文明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经济是城市文明的形,文化

是城市文明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一个城市才能生机勃勃,充满生机。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亦同样如此。乡村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农村通过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形成崇尚文明、追求科学、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

五、总结

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需要农业、农村的迅速发展,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互补式的发展,是比翼齐飞的发展。城市化应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这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发展下去,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加快城市化,积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有序转移,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对城市而言,构建的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搞好新农村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城市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相反的,当城市化的步伐远远快于农村发展时,农村就会成为发展的瓶颈。总之,推进城市化发展与建设新农村并不矛盾,二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相互促进,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文,蔡昉,高文书.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R].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5.08

[2]申端锋.新农村建设与乡镇体制改革[J].中国社会导刊,2006.01

[3]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估[J].江海学刊,2005.03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doc》
暑期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