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影评

2020-03-03 07:06: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观电影《建党伟业》有感

将《建党伟业》好有一比,该片就像一本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本,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下,工整的记录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内的历史故事,而书中的插图则由一副副老照片和工本写意画换成了如假包换的明星照,谓之被包装过的教科书。

关于主旋律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电影中通常带有那种很鲜明的红色印记,借助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故事或事件来烘托当时的时代主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作为我国电影几乎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色品种,多年以来已经发展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建党伟业》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很传统,但又很独特。主旋律电影在我国不算专利,像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德国的《意志的胜利》、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属于电线弘扬主旋律电影,就连前不久的科幻片《洛杉矶之战》都是一部名正言顺的美国主旋律。其实说白了,这些国家的主旋律类型的文艺作品就是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符合其阶级利益的产物。但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味道发生了改变,因为像美国这些国家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是一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一点在我国完全不受用。从早年间的《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等标准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和所传达的内容并不是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论,而是那种令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其中包含了我国固有的红色意识形态,更多的实在宣传历史,记录历史。

而今我国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泱泱大国,是与那一段历史无法分开,自打进了学校开始,耳边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其中主旋律电影就是一个方面,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形象的教材,通过画面上对历史的还原,更形象的来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实际上这些电影也是在为国民记录我国长期以来的意思形态,以便通过“蒙太奇”这种形式更为直接、更为形象的表现出来,所以说主旋律电影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冲突,电影是一种娱乐的手段,而主旋律则是要把电影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这种娱乐与教育方面的矛盾性冲突一直作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症结。通常电影表达的内容十分生硬,干巴巴的思想填鸭般的灌输给观众,使得大众在有效的时间内难以消化,达不到那种寓教于乐的作用。如今满大街都是一些追求时尚、讲究消费的所谓“新潮”人类。在这个消费的时代,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很难与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相挂钩的,所以说目前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就是传达的给你的东西,你能不能接受、是否会消化,或者是你会不会去主动接受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的问题。而如何为我国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这个现状寻找一个出口呢?

所以在《建国大业》之后,《建党伟业》也采用同样的手法,就是主打明星牌。让明星的娱乐性与主旋律电影教育意义这两个看似有悖的载体合二为一,也就成为了这个星光璀璨的主旋律电影,让观众在享受“看电影,赠明星”的消遣之时,同样能接受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性与目的性,达到寓教于乐,此乃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之一。

关于电影本身

再说电影本身,单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建党伟业》分为三大部分,北洋戏、五四戏、建党戏,但并没有分成以往电影中所惯用的三段式结构,而是以内容划分,彼此没有明显的界限,几乎一气呵成。电影的整体连贯性并没有被打破,反而顺风顺水的按照时间顺序递推而成,这个本片值得称赞的地方。

但为什么说本片是教科书呢?因为电影虽说时间跨度历经十年,但却没有一个主要角色,也并非一般电影所说的群戏效果,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去发展各自的人物,每一个事件或者时间跨度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物围绕着为“事件”服务的中心去各自为战,虽说毛润之与陈独秀等人自始自终的都在抛头露面,但并非重心所在,而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深入其中。由此可见,诸位谁见过历史课本中某一章节是以人物展开的?因此作为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这样的叙述最合情理,也符合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致特征,可以参见《重庆谈判》系列和《七七事变》等类似题材的电影。当然主旋律电影也有以某个人物或者一小撮人物为中心的,往远了说有《**》,近了则由《湘江北去》和《秋白之华》。

不过这样一来,电影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流水账记叙过于单调。这相当于一部谈话电影,由一件件的历史事件所串联故事虽说小高潮不断,有激烈战争也有激昂游行,甚至还有惊悚悬疑的元素浑然其中,但是仍然有些乏味,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电影从内容方面分为三段式,但从观赏角度来说,则分为两大部分,分为袁世凯之死前后两段。毫无疑问,前一半内容饱满有加张力十足,所囊括的信息量极为宏大,人物塑造也生动形象,因为此部分是游离于我们意识形态以外的人和事,可以进行艺术加工和略微夸大,以增强电影可看性与感染力,同时也利用前一部分的革命失败来铺垫后一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而后一部分首先受限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又保留了意识形态下的主观作用,显得有点放不开手脚,较为单一。从观赏程度来说,此部分要比第一部分略逊一筹。

但话又说回来,此部分也用了很多侧面描写,并非单纯表现一味的开会,通过还原当时历史事件之外,也从北洋政府和特务组织两个层面上推动剧情,这些侧面描写不仅可以较为清晰的反映当时的不同阶段的事件的事态和人的心态,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避免了正面描写而产生的那种味同嚼蜡般的说教。

此外,电影虽说流水账的记叙降低电影的观赏程度,但把电影拆分开,用电影学院所惯用的拉片看细细琢磨每一个镜头时,观众就会发现在韩三平和黄建新两位资深导演的掌控下,每一幕都像电影教科书那样的精致,无论从摄影还是演员站位还是光影构象,每一个部分都很资深!

关于片中明星

再来看看明星们的表现,其实早在《建国大业》就有人提出:“哥看的不是电影,是明星”这样的论断,其实这种说法也难有说辞。毕竟在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汇集了一百多位明星大腕,有的观众看电影就是冲着数明星去的,哪一幕有几个明星云云,没准那个角落里就蹲着一位面熟的主儿。假如把一部电影比作一篇散文,那么电影中的明星无疑相当于构成散文的那华丽动人的词句。一篇好的散文少不了的就是一行行如诗般的话语,但是一片美丽的词句组成一起并非是一篇好的散文。要想一部电影成为如诗一般的散文,那就要看一部电影对片中明星的使用了。

与《建国大业》不同,《建党伟业》少了特性演员,也就是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在大众心中长存的历史形象在大众明星的演绎下似乎变了味道。简言之看这个人物出场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刘烨”,而不是“他是毛润之”。这就是明星在这部反映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中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有利也有弊。

但不得不承认一点,是如此星光灿烂的阵容捧红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毕竟所谓的那种明星效应为影片打响了知名度。其实导演安排如此多的明星来扮演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一方面是为了电影的影响力而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借助于电影这种载体把那些明星的面孔融入到历史中去。而且本片中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一旁人名的注释很多,但人物一个接一个的就像造型PPT一样一晃而过,难免造成记忆上的混乱与张冠李戴。比如赵本山饰演的段祺瑞,这个在历史上三造共和的人物,在片中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本片用了自身先天之术――明星,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电影中那耳熟能详的名字,再配以一张我们所熟知的明星面孔,一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考虑到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明星,而不是电影,所以说明星们在这里所要完成的任务除了推广电影,还要把他们所饰演的人物通过电影介绍给大家,把他们参与电影中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及社会效果通通表现出来,让我们更能形象的接近历史,要比干巴巴的教科书直接的多,电影在主旋律与娱乐性方面找到了平衡,这就是明星出镜的有利因素。

电影中,毛润之与陈独秀的戏份最重,前者初出茅庐,大气而又稳重,对比于后者的激昂和深邃,而且在陈独秀身上能看到一股子钻牛角尖的意思,甚至在陈独秀特写时冯远征的目光中也似乎带有一丝令人捉摸不透的神色,不知是否为其以后错误的路线与方针打下基础而有意为之。不过电影中能体现最饱满的人物形象却在于三场戏上,其一为毛润之与杨开慧的情愫,其二为蔡锷与小凤仙“爱美人更爱江山”的离别,还有就是朱德浴血奋战的一幕。因为这三段抛离了单纯教科书似的说教,人物比较立体和形象,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对比于《建国大业》中蒋家父子情和延安醉酒等几场戏,这样使得人物不再一味的追求高大全形象的塑造,本片比起后者,有点稀少。

结语

无论怎样,《建党伟业》作为一部教科书级别的作品,其成就在于它是一部能比较中肯的反映历史的教材,虽说电影还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形态,但本片影实则为我们传达那个时代的大量的信息。相信本片的出世会让很多在人建党90周年之际,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人和事而再次激动。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材料]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影评.doc》
建党伟业影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