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盛开格桑花

2020-03-01 17:42: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浦江盛开格桑花

——“上海也有我的家” 系列活动记实

上海市共康中学徐剑宏孙惠颖

“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动是上海市共康中学办学十多年历程中凝炼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共康中学坐落于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西北角,是一所藏汉合校、以藏族学生为主体的寄宿制初级中学,藏族学生常年住校。“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动是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藏汉师生结对活动、藏汉学生结对、社区居民与西藏学生结对联谊为主要形式,以情感为纽带,全面关心西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活动。

格桑花的第二故乡

每年八月,黄浦江畔的机场或车站,都会满腔热情的迎来一群又一群西藏孩子。美丽的格桑花带着希望和理想从青藏高原来到上海。

十一、二岁的孩子远离家乡、父母,来到千里之外的地方求学,风俗习惯迥然不同,他们将面临多少困难啊!

自1998年建校以来,每年都有140名左右的藏族新生入学,他们要在上海度过四年的学习生活。为了让上海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第二故乡,为了让他们在上海充分享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生活在“西藏有我家、上海也有家、民族是大家、全国是一家”浓郁的民族团结氛围中,学校主动挖掘、充分整合学校、社区民族资源,开展了“上海也有我的家”系列活动,设立了“上海也有我的家”的活动基地,以此为纽带联结藏汉民族同胞之间的感情,使藏民族同胞充分体验到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温暖。在结对活动中为藏族孩子营造 “家”的温暖:

每一个教职员工都与一个藏族寝室结对,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

每一藏汉班级之间结成联谊班,藏汉学生心灵上形成了互助和依赖的情感; 每一个藏族班与彭浦新村社区居委会携手结对,藏族孩子与居民,搞活动、共联欢,共享藏汉一家的温馨。

“三结对活动”使学校逐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落实上海市市委、市政府智力援藏工作的格局。

师生结对:绿叶无言一片情

“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人生价值的平台”。共康中学的老师们为了培育西藏学生,无私奉献。

学校24365工程——24小时365天全心全意为西藏学生服务的工程是推动藏汉交往的桥梁。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与藏族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结对,主动关心藏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广大教职员工也经常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去寝室送关爱,学生刚来上海,水土不服,浑身不适,老师们为此忙前忙后帮学生换衣换药。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念亲人想回家,老师对他们循循善诱,畅

谈理想,激发自信。节假日带孩子们去书城、博物馆、公园等场所。

在藏族孩子眼里,老师们是他们的姐姐、哥哥,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旺堆诺布同学在“上海也有我的爸爸”一文中这样写到:

爸爸回西藏后,只有我一个人在上海学习了。天上飘下来点点星雨,冰冷的雨无情地打在脸上,连平日里温暖的眼泪也变得冰冷,模糊的视线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慢慢出现……

近了,近了,越来越近了。我看清了我眼前的这个人——班主任戴老师。老师叫我不要伤心,并对我说:“每个人都要经历这种痛的,你要坚强……”慢慢地我眼前又浮现出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情景:那天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老师带我走进教室,发给我们课本。紧接着带我们去了寝室,还帮我们提行李包。到了我们的寝室,他教我们怎么收拾柜子。这时我眼前浮现出我老爸教我把衣服叠好分门别类放进柜子的情景,不禁一颗泪珠落了下来。

军训期间,他对我们更是无微不至地爱护。每天晚上一回到寝室后,他总会教我们怎样洗衣服。还把我一件很脏的衣服洗了半个小时才洗好。我突然想起以前妈妈每天帮我洗衣服的情景。我的心一下子温暖了,我觉得戴老师真像我的爸爸,虽然每次他总会批评我,这和我爸可是一样的。我明白老师心里也像我爸爸一样爱护我。

啊!我回过神来看着老师的脸,才发现老师的眼镜下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肿了,他又为我们操劳得睡不着了。我的上海爸爸您可真好啊!是您又一次点燃了我熄灭的心灵之灯,温暖我的心,照亮我的路。

温馨的大家庭里,师生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教师的付出同样也会得到回报。06年暑假,初二(4)班的安老师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要他赶紧去学校,说班级有点事,当他忐忑不安赶到学校,推开教室门时,教室里响起了生日歌,班长送上了一大束鲜花,蛋糕上的蜡烛闪动着鲜艳的火苗,掌声、歌声中孩子们吵着、闹着让安老师吹蜡烛许心愿……安老师面对着这一切,平时的滔滔不绝没有了,他顺着孩子们的意愿,慢慢闭上了双眼,泪水流了下来。

藏汉联谊班:手拉手的藏汉伙伴

情感互通、互助学习的“手拉手联谊活动”是藏汉学生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藏汉学生和谐相处的见证。藏汉学生郑重其事地签下友谊协约,承诺“智慧互动共生、心灵共同成长、友谊携手共进”。

在藏汉学生联谊班事迹展示会上,卓玛说:刚来上海时,我对老师讲的听不懂,跟不上,自己想问,但又无法表达出来,作业不会做,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的。当我们联谊班同学了解了我的学习困难后,我们就在一起组成几个学习互帮小组,他们帮助我先在语言的听说上克服困难,而后,再进一步一起探讨学习的方法。说实话,我真的很感激在这一段时间里,汉族班同学帮助我们通过语言关,使我们在最起码的交流与听课上不再那么费力了。

藏汉学生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花朵,要彼此认知各民族的文化,才能形成彼此在心灵上互助和依赖的情感。因此在“手拉手联谊活动”,藏汉学生共同追寻

民族文化足迹,开展了互相了解对方的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几句上海话和藏语;过好重要节日;说出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传承家乡人民淳朴热情、勤劳勇敢的精神等活动。

在藏汉学生互相认识藏历年和春节的风俗习惯中,学校通过讲座介绍各民族的风俗知识,学生通过游戏等方式,设置互相认知的情境与前奏,在互相拜年中深化认识;在中秋佳节和五月端午,藏汉同学共同探寻佳节的来历;在藏汉队员“手足情深跳跳步”的文体活动中,汉族同学告诉藏族好友许多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藏族同学向汉族好友介绍了西藏的发展变化,互相加深了了解;在互通一封信,互赠一张贺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互相倾诉心声,真比亲人还要亲。平日里,上海学生还会把自己的朋友请回家,共同感受家的温暖。

联谊手拉手活动中,藏汉学生结成了“风雨,你我同行;快乐,你我分享”的好朋友,班班有对子,人人有好友。一张贺卡,一条哈达连接着稚嫩的心灵。上海班学生顾君说得好:“与西藏学生交朋友真不错,他们比我刻苦,又爱劳动,讲感情。”上海班学生朱婕的母亲不幸因病早逝,西藏学生立即捐出零用钱近两千元。

通过联谊活动,藏汉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祖国各地的文化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藏汉学生的友好交往,不仅帮助藏族学生摆脱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而且更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手拉手联谊活动”已成为学校藏汉学生的传统和良好校风。

社区盛开格桑花

98年建校伊始,我们就与彭浦新村社区携手开展 “上海也有我的家”联谊活动。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也主动发动社区志愿者与西藏学生结对组成临时家庭,承担出临时家长的职责,把藏族学生当作自家的孩子,从各个方面关心、呵护着这些岁数小、远离家乡的民族同胞。藏族小朋友多了一个上海爸爸上海妈妈,社区居民多了一个来自高原的“格桑花”。

藏族队员会利用双休日来到居委会手把手地教居民跳藏族舞蹈,传递来自高原的文化气息。而他们的上海爸爸妈妈也会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上海的发展变化;或把他们领回家里,共享家的温馨。

在藏族孩子的上海阿爸阿妈家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春节即将来临,藏族孩子的上海伯伯王伯仁老人呈现一派欢乐的气氛。今天家里来了十几位不寻常的小客人,他们是共康中学西藏班的同学。王伯伯早就忙开了,买来花生瓜子糖果蜜饯,五颜六色摆满了一桌子。大家围着桌子团团而坐,促膝谈心,浓浓的民族之情在心中荡漾。孩子们表演了具有西藏风情的歌舞,博得了的阵阵掌声,新年里的团圆饭味道那么好!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社区里白族居民李雪莲有一位汉族老公,去年又与西藏学生结对,藏、汉、白三个民族和睦相处成为美谈;协保回家的翁根龙老师,与西藏学生达娃央宗结对,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受到藏族

学生的爱戴,西藏学生主动叫他“爸爸”,经西藏学生请求、西藏家长同意,翁根龙特意为藏族学生起名叫翁洁芳;戚泰宝老妈妈特别喜欢结对的西藏学生,为她过生日并请正在当英语教师的女儿为她补习英语,暑假里她与女儿用自备轿车带西藏学生去浦东、去海洋世界等地观光。春节时戚妈妈和老伴带着大包小包的去看望学生,学生家长感动不已,他们说:“早就听说上海有结对活动,今天亲眼所见。上海的家长真是太好了,把孩子送到上海我们放心!”

学生藏族学生“雏鹰小队”、“便民小队”利用双休日去社区为居民服务,去敬老院慰问表演。居民把“藏族学生来我家”当作一种荣誉,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妈妈说:“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看到藏族孩子又跳又唱,懂礼貌,爱劳动,我和老伴不知有多开心。他们天天住在我家都行。”预备年级新生旦增,在家时是个“小皇帝”,父母从不让他做家务,自有了“上海家庭”后,就象变了一个人。父母来沪看望他时,一到周六下午,父母想带他去南京路看看,他都不肯,说:“上海的爸爸妈妈,平时很忙,我该去帮他们做点小事,他们待我不比你们差呢。”如今,不少家长来沪第一件事,就是去孩子的“上海家庭”看看上海的“爸爸妈妈”。

藏族学生家长看到孩子长高了,懂礼貌了,赞不绝口:“孩子到上海读书,是我们的福气。上海人那么忙,还经常领孩子们去家里,逛公园,做好吃的,我们在拉萨也做不到!孩子在共康中学读书,我们太放心了。

随着结对活动逐渐深入开展,学生们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立志于向社会反馈一份爱心,以报答党和国家的关心。学生们与赴藏当兵的军人家庭结对,每逢中秋、八一等重大节日,孩子们就把家长邀请到学校,或上门到军属家里,慰问、聊天、一起做家务、给远方的战士写信,甚至让在西藏的家长去军营看望战士,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家庭故事。

每年的5月25日,是西藏班毕业生离沪返藏的日子,老师们、藏汉同学、结对家长们依依不舍,无数的泪滴伴着洁白的哈达在风中飞舞,倾诉着藏汉一家人的真情。

高原的格桑花在浦江越开越艳!“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深化了藏汉情谊,提升了全体师生及社区居民的民族团结意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职工投身于民族教育的责任感。“上海也有我的家”对西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立志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作出贡献。“上海也有我的家”被评为闸北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中华民族》杂志特地刊登了 “上海也有我的家”的专题通讯。该活动被解放日报、文汇报、西藏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这样评价:“从‘上海也有我的家’到‘上海就是我的家’„„学校夯实了学生 “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我们的家”思想与国家意识,懂得了为祖国而学习、为民族而努力的道理”。

心中永远盛开的格桑花

爱在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在那格桑花盛开的地方诗歌

一路格桑花

格桑花教案

一路格桑花

格桑花活动总结

格桑花策划书解读

格桑花西部助学感谢信

一路格桑花小学生读后感

《浦江盛开格桑花.doc》
浦江盛开格桑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