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庆礼仪2

2020-03-02 15:03: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婚庆礼仪2

成婚的个人礼节

(一)妇顺之礼

婚礼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家庭选择一位内主,这一角色既要相夫教子,又要奉养老人,终日与娣姒妯娌(古以兄妻为姒si4,弟妻为娣di4)相处,还有丝麻布帛之事,所以她是否具备“妇顺”( 谓妇女顺从孝敬之美德)的德行和顺上下,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兴盛。为此,女子在出嫁前三个月必须向女师接受有关“妇顺”的教育,地点是在公宫或者宗室,施教的科目有妇德(贞顺)、妇言(辞令)、妇容(容色)、妇功(丝麻)等科目,为婚后的生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教成之后,要在宗庙举行告祭,祭品要用代表阴类的鱼、苹藻等水中之物。

新郎出发迎亲之前,父亲教导说:“去迎接你的内助,以继承我们能宗室之事。勉励和引导她恭敬从事,以嗣续我们先妣bi3(先祖之母;亡母.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固定的法律、制度)。”儿子回答说:“是,只怕我不能胜任,但决不敢忘记父亲的训诫。”新郎乘坐漆车前往女家,随行者分乘两辆副车,从役们手持烛炬.在马前开道照明。 女家在祖庙为祖先的神灵设席,右面放着供神灵凭依的几。新娘戴着发饰,在房中面朝南而立,等待丈夫的到来。母亲站在新娘右边,陪嫁者站在新娘后面。新郎到达门外时,新娘的父亲出门迎接,并引导他进门。

上堂后,新娘的父亲在阼阶上面朝西而立,母亲在房外面朝南而立。新郎在东房之前、面朝北向岳父行再拜叩首之礼,然后走下西阶,出门。女儿出房,跟从新郎从西阶下堂,这时,站在阼阶上的父亲告诫女儿:“切记要恭敬从事,从早到夜,都不要违背公公、婆婆的意志!”并赠以衣服、发簪等托戒之物,让她日后见物思今,永世不忘。母亲给女儿系好小带、结好佩巾,告诫说:“要努力,要谨慎,白天黑夜,都要恪守妇道!”母送到门内,给她系上盛佩巾用的丝囊,告诫说:“恭恭敬敬地听从你父母的话。白天黑夜都不要有过错,经常看看这个丝囊,就不会忘记父母的告诫了!”新娘登上迎亲的车,母为她披上避风尘用的罩衣。新郎驱车前爹进,车轮转动三圈后,由车夫代替新郎驾车。新郎乘自己的漆车先回家,再在家门外等候新娘。

(二)成婚之礼

新房设在新郎的寝室,侍者交替为新郎、新娘浇水洗手,赞礼者为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馔zhuan4席。

而古人食俗,有些类似今天的分餐制,各种食物放有主食黍shu3和稷ji4以及调味用的酱、菹zu1(腌制的冬葵菜)、醢hai3(螺酱)、涪fu2(肉汤)都是各有一份。但是婚礼的情况有些特殊,鱼俎zu

3、豚tui2俎、腊俎(风干的全兔)仅有单独的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郎、新娘一起食用,所以,这一安排称为“共牢而食”,“牢”指俎或者俎里的食物。

新婚第一餐的饭菜很简单。进食带有礼仪的性质,吃得也不多,赞礼者将黍移到新郎、新娘的席前,又把豚俎上的肺和脊夹给他们。夫妇先吃黍,再喝肉汤,然后用手指咂酱吃,这一过程称为“一饭”。一共要三次,称为“三饭”。

在古代的礼仪中,三饭告饱,食礼完毕。

古人饭后要“醑(xu3)”,就是用酒漱口,这既是为了清洁口腔,同时也有安食的作用。“酯zhi3”有三次,称为“三醑”。婚礼中三醑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jln)3。所谓卺,就是将葫芦对剖而成的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这一安排称为“合卺而饮”。

新人从素昧平生到成为结发至亲,在仪节上不能没有一个过渡。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正是体现夫妇一体、彼此亲爱的意思。在当今的婚礼中,客人闹新房时有一个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让新郎、新娘一起同咬一颗糖或者同一个苹果,也是为了表示夫妇从此结为一体。这正是“共牢而食、合卺而饮”的遗风。

(三)拜见父母之礼

婚礼最后一个重要仪节是拜见父母,这是涉及到家庭管理权交接的大事。

婚礼次日的清晨,新娘早早起身沐浴,穿戴整齐后,以新妇的身份拜见公公、婆婆。公公以主人的身份在阼阶上即席,婆婆以内主的身份在房门外的西侧即席。新娘捧着盛着枣、栗的竹篮,提梁上覆盖着巾,从西阶上堂,到公公席前行拜见礼,礼毕,将竹篮放在席上。此时,公公抚摸竹篮,表示收下礼物。新娘又到婆婆席前行拜见礼,然后将另一只盛着干肉的竹篮放在席上。婆婆举起竹篮,表示收下礼物。接着,赞礼者代表公婆用醴酒向新娘致礼,表示接纳新娘为家庭正式成员。之后,新娘向公婆“馈特豚”,就是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小猪经左右对剖之后,先一起放入鼎中,食前取出,分别盛放在公公、婆婆的俎上。“馈特豚”表示新娘开始以媳妇的礼节孝敬公婆。最后,公婆设食款待新娘以及女家的有司等人,并赠给礼物。礼毕,公婆从西阶下堂,新娘从东阶下堂,这里含有“著代”的意思,表明新娘从此代替婆婆成为家庭的主妇。

如果成婚时公婆已经去世,就只能在宗庙祭祀时,另外用“奠菜”的礼仪拜祭公婆。周朝时期,实行四时之祭,即春夏秋冬每季一祭,所以是每三月祭祀一次。

新娘过门后,不出三个月就会遇到一次祭祀。因此,奠菜之祭一定是在婚后的三个月之内,这就是《士昏礼》说的:“若舅姑既没,则妇人三月乃奠菜。”到了宋代,人们认为三月而庙见,相隔的时间太长,于是,《朱子家礼>改为三日,遂成定格,流传后世。

中国婚礼服的发展

婚礼服是特指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装,包括服装、服饰品及配饰等。古往今来,我国的婚礼服有着不同的色彩、样式与寓意,中国各朝各代不断演变的婚礼服,正是当时最时尚服装的表现。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56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无论是婚俗风习还是民族服饰,都是不尽相同。历代时期各地域各民族的风俗各不同,就带来了婚礼服饰的独特风采。在过去中国传统上,那些艳美华丽的婚服带着浓厚的民俗色彩,既受宏观方面如民俗文化的影响,微观方面也表现出品质的差异。在形式上服从于惯制,具有一定规范性,色彩鲜明华丽,款式高雅,内涵又寓意吉祥喜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从婚礼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婚礼服的制式主要有三种:其一为“爵弁玄端——纯衣纁xun1袡ran2”,其二为“梁冠礼服——钗chai钿dian4礼衣”,其三为“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远在周代,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冠服制度,要求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的礼仪规定。据记载,当时的服饰主要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周代礼服与后世不同,当时人们崇尚端正庄重,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缥制度”。新郎的服饰为爵弁,新郎的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zi1衪yi4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bi4,赤色舄xi4,或履。新娘在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宵衣,发饰有纚xi

3、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这种制式在当时男女服中用得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汉代曾采用十二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适合不同身份的人的婚礼袍服。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常作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唐以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宋代尚简,婚服虽然已经不是隆重繁复的钗钿礼衣,但依然是花钗大袖礼服。婚服大约是青色

明代时,男子娶妻当时俗称“小登科”,可以穿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嫁娘则需凤冠霞帔。随着婚礼服的不断发展,到后来社会上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新娘造型。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影响下还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假服”发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大红色盖头;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黑中透红的绀色马褂,戴暖帽并插赤金色花饰(称金花),拜堂时身披红帛(称披红)。婚礼服到20世纪20年代就是长衫马褂马旗的组合;30年代是西装与旗袍的组合;40年代是西装与婚纱礼服的组合;50年代是人民装与毛线衣的组合;60年代是黑色燕尾服与有领的白纱礼服的组合;70年代是军便装与两用衫加衬衫领翻在外的组合;80年代是西装与白婚纱礼服的组合;90年代是西装与千姿百态时装化的婚纱礼服、夜礼服的组合;到了新世纪,出现了各种现代装、古代装、日本和服等东西方文化多种风情的婚典装的组合,事实上婚礼服已演变成立体服饰,包括头花、头纱、头饰、首饰、胸花、挂件、手套、手捧花等。从百年婚纱礼服看,尽管婚礼进行曲不变,但时代在变、服饰在变、流行在变、情趣在变,使婚纱礼服, 变得格外经典、神秘、神圣而浪漫。

现代婚礼的变迁 50年代的婚礼:20世纪50年代正赶上新中国初期物质匮乏的局面,人们婚礼自然也就比较简单了。当年的青年一代在找对象时首先要寻求革命理想和情操一致的,也就是政治标准第一,然后才考虑性格和爱好,经过一段时期的交往认为合适,征求组织同意后就把婚事定下来,双方家长只是通报一下。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当时结婚男方家里根本不可能拿出什么像样儿的东西以备结婚,最多也就是东筹西借弄几桌饭菜请本家亲戚喝点喜酒,来增加喜庆的气氛。那个时期的粮食是用粮票定量供应的,根本不够吃。于是在操办婚事前,全家都得省吃俭用很长时间。当然,在婚礼那天还是能看到米饭和猪肉,只是“限量配发”而已。那天新郎和新娘大都能如愿地穿上崭新的土布料子的婚礼服,这能足足令他们兴奋好几天。而对当时的干部来说,他们实行供给制待遇,即衣着伙食包下来,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集体宿舍,每月另发3万元(即今3元)零用钱,因而买不起大件结婚用品,更无从铺张浪费。往往择一假日,由单位提供一间陋室,再借若干旧家具,略加打扫布置,两张铺板一拼,两床棉被叠在一起,就算婚房,当时称之为“拆铺并床”。有些文学艺术爱好者挂上一幅鲁迅木刻像或放上一尊维纳斯石膏像,颇有情趣。同事们来祝贺的也不过送一些牙膏、牙刷、香皂、毛巾之类的小日用品,即使是小东西也是从零用钱中挤出来的。单位食堂临时加餐,多了几碟菜便算是婚筵了。有些老区来的干部多是大家凑份子包一顿饺子,热闹一阵子。新式婚仪平淡如水,因此又有人称这一时期的婚礼为“白水婚礼”。 60年代的婚礼: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的如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印制得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的最高指示。新郎新娘在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两人肩膀间至少还留有一个拳头的距离。

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夫妻”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领导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

70年代的婚礼:

新郎新娘平日里要好的伙伴,个个都穿着绿色或蓝色的军装,嘴里唱着“东方红、太阳升„„”。出于对工人阶级力量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颂,据说婚礼上新郎一般身着灰黑色的工人装,新娘则穿着红卫兵式的绿色军装。

70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婚宴虽“俗”但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婚礼的主要内容是新娘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戚朋友起哄闹新房。

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采办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是那个年代人们追求的“高科技”“嫁妆”。

80年代的婚礼:

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步伐,80年代的人们操办起婚事来便比较隆重。8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攀比成风,谁家的东西少一点都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结婚那天,新郎穿件蓝色中山装,新娘是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几块钱拍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完成了人生的一桩大事。男方特别把邻里邻居都叫过来庆祝,还有近处的亲戚、远方的朋友,能通知到的尽量通知,宴请的规模空前盛大。宴席里吃的品种也比较

现代婚庆礼仪

中国传统的婚礼在经过近代短暂变革后,最终形成了我国现代完整的婚庆礼仪,主要包括订婚、结婚等诸多环节。现代的婚礼对于具体的程式没有严格的规定,完全是男女两家、特别是男女本人自行协商,强调个性张扬,且简化婚礼环节者大有人在,这应该与目前结婚双方以跨国以及跨地区者居多有很大关系。总之,现代婚礼可以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如旅游、教堂以及传统方式等。

一、订婚

在我国现代也有人不订婚,直接结婚。但是就订婚来说,形式还是很多的,一般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

(一)订婚

订婚后,未婚夫妻应给他们的至友亲朋写信或打电话,告知他们订婚的事。如果一方家中最近有人去世,订婚的消息应该悄悄地告诉亲友,而不应举行大型宴会。最后,由女方的父母正式或公开地宣布订婚。可在订婚宴会上宣布,也有少数人进行登报宣布。

(二)订婚仪式

有些怕麻烦的婚姻当事人没有经过订婚这种仪式就直接结婚了,也有些在结婚以前十分郑重地先举行订婚仪式。由于各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订婚的仪式也各有不同。近代更接受了西方国家的习惯,双方交换订婚戒指,有些家庭还开个订婚舞会,把至亲好友约来同乐一番。一般最常见的为举办订婚宴,通常由女方举办。如果他们支付不起,或女方父母已故,或父母住得很远,男方也可举办。邀请的客人没有限制,但大多数订婚宴会都只邀请亲属和好友。有时,宴会可以在露天举行,招待双方所有的朋友,这也是符合礼仪的。

虽说订婚宴会的形式可由女方选择,但一般都是采用鸡尾酒会或晚宴的形式。订婚的消息可由姑娘自己或她的母亲在客人们到来时宣布。未来的新郎应站在女主人身旁。对他无需作正式的介绍,只要他在女方家人旁一站,由姑娘把他介绍给到来的客人就行了。

如果宴会是晚餐形式,订婚的消息可能由姑娘的父亲宣布。他提议向新人祝酒。如果晚餐开始时,姑娘左手的无名指上已戴上订婚戒指,就没有宣布的必要了。

如果有人想别出心裁地宣布订婚,他可采用任何他所喜欢的形式。

(三)订婚期限

订婚期太长对双方都是一种负担。理想的订婚期是三至五个月,以使婚礼得到充分准备,使新人双方得到充分了解。订婚期间实际上是双方感情的考验期。如果双方既想多见面又想学习或工作不受影响的话,常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女方还有筹划婚礼的任务,而这是很费时间的。姑娘的母亲可能要进行全面的安排,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订婚期应该短些,以便男女双方及其家人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地参加婚礼。

如果不幸解除婚约,姑娘的戒指和其他贵重礼物都应全部退还原来的未婚夫。从亲友那里得到的礼物也应退还。

二、结婚登记

订婚后就是结婚了。从我国法律来说,婚姻登记在举办婚礼前,古代婚制没有也不可能有婚姻登记这一项,但六礼中的纳征、纳吉等实际上就是表示确定婚姻关系的礼仪。近代中国社会曾流行过以订婚仪式表示双方婚姻关系确定的做法,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颁布的两部婚姻法中都没有订婚的条款。现代婚姻登记是现代社会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的决定性一步,具有法律作用。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确立必须是由婚姻当事人男女双方本人亲自向当地人民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结婚申请,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由该机关审核符合婚姻法关于结婚的条款,发给盖有地方政府公章的结婚证书。男女双方取得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不论举行订婚仪式或结婚典礼与否,都受国家法律的保护。现代结婚登记制度在实施初期,结婚双方要在户籍所在地或工作单位开结婚介绍信,证明双方符合结婚条件,包括本人已经达到《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并且没有配偶等。发展至今,只凭男女双方的身份证在相应的部门就可以办理了。

多样化的现代婚礼

现代人思想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婚礼的仪式也都不同。总体上来说,婚礼正逐渐趋向文明、简朴、生动、活泼,形式亦呈多样化,对传统的习俗仍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常见的婚礼,大致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传统式婚礼 有些婚礼还保持着传统婚礼的做法:婚礼开始,鸣放鞭炮,奏乐;新 郎新娘入席;新郎新娘向尊长、亲友行鞠躬礼;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新郎新娘向来宾行鞠躬礼;主婚人讲话;双方家长讲话;单位领导、介绍人、尊长及来宾代表讲话或致祝辞;新郎新娘致答谢词;礼毕,鸣放鞭炮,奏乐。当然,也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省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步骤。

(二)酒宴式婚礼

结婚当事人(一般由男方出面)在饭店、酒家预定宴席若干桌,邀请男女双方至亲好友、同事邻居等欢聚一堂,庆贺结婚。

民间酒宴式婚礼不同于严格的婚礼仪式,仅由尊者或长者(相当于主婚人的身份)在宴席开始之时宣布×××与×××正式结婚,并致以简短的祝词(也可由新郎或新娘的家长主持,甚至新郎新娘本人主持)。

席间,新郎新娘应逐席敬酒,同亲友见面,并致以谢意。

若要举行结婚仪式,其仪程与上述传统式婚礼之程序相仿,酒宴上菜则可与仪式同时进行。

宴席座位和桌位的排法也是交际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民间宴请的传统做法有以下几点:

民间宴请一般可用方桌或圆桌(本书仅以圆桌为例)。

两桌以上的宴会,桌子间的距离要适当,各个座位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桌位宴席的桌次排法,应视客厅具体形状而定,一般有横排与直排两种(此两种排法尤以长方形客厅利用率高),若客厅呈正方形,则以花排更为美观。

宴席有“上座”、“下座”之分。“上座”即首座,一般靠近正对大门的室壁,通常由尊者、长者或主宾就座,也有主人人首座的(此种情况多为所请者皆平辈);“下座”即末座,通常由第二主人或主人的亲属晚辈就座,在宴席上负责接菜递盘、把盏敬酒,习惯上以首座对面的座位为末座。

桌面座次的排列一般以首座为中心,依次分坐两边。常见的圆桌座次排列有主宾双方夫妇同时出席的和主宾双方的夫人或丈夫未出席的两种形式。

多桌位的座次排列,一般以首席为中心,依次交错分坐桌席。多桌位的席位次序,一般以左桌(东桌)为上(主席),右桌(西)为下;或以中桌为上(主席),余依次从左至右为序。也有相反的排列次序。

(三)家宴式婚礼

在家宴式婚礼中,新郎新娘在自己家里略备菜肴,邀约至亲好友欢聚一堂,正式宣布婚姻关系。

(四)茶话座谈式婚礼

结婚当事人在会议室、小饭厅或办公室等略备茶点,邀请单位或部门同事及领导、亲戚朋友等聚集一堂,并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婚礼(此类婚礼多由结婚当事人与所在单位组织或同事朋友等团体出面共同筹办)。

其程序一般是:结婚典礼开始,鸣放鞭炮或放喜庆音乐;主婚人讲话,宣布×××与×××结婚;单位领导讲话;来宾(同事及亲友)致贺词;新郎新娘致答谢词;茶点招待,相互座谈庆贺;婚礼结束,鸣放鞭炮(或放喜庆音乐)。

(五)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民政机关,或企事业系统行政机关,或相应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出面组织筹办,借公共会场或大礼堂、剧院剧场,有数对或几十对甚至上百对新郎新娘同时自愿参加的,按一定程序举行的,公开、热烈而隆重的结婚典礼。

其程序一般是:主持人宣布集体结婚典礼开始,奏乐;各位新郎、新娘就位,奏乐,鸣放鞭炮;给新郎新娘戴花,奏乐,鸣放鞭炮;主办单位负责人讲话,致祝词;所有新郎新娘互相对拜;所有新郎新娘共同向所有来宾三鞠躬;群众团体代表致贺词,来宾代表致贺词;(新郎新娘家长代表讲话;给新婚夫妇赠送纪念品)新婚夫妇代表致答词;礼毕,散会,奏乐,鸣放鞭炮。

有的在礼毕后举行舞会,或有新娘新郎参加的文艺演出,也可请专业文艺工作者前来演出助兴。也有些集体婚礼还会同专业音乐团体合办,或由专业音乐团体主办,称为婚礼音乐会,其形式则更为新鲜、活泼、生动、热烈、隆重而又典雅。

(六)旅行结婚

旅行结婚是现代社会中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式结婚形式,由新婚后旅游度蜜月的风俗演变而成。新婚夫妻以旅行代替婚礼,到国内大城市、游览胜地、革命圣地或外地亲友所在地旅游,开始夫妻之间的新生活。结婚和婚后的度蜜月一并进行。

(七)其他形式的婚礼

随着人们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创造了更多的婚礼形式。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之外,还有如下一些新型的婚礼形式:

植树结婚典礼。新婚夫妇来到政府指定的植树地点,共同挥锨挖土,栽种幼树。这种做法既有很深远的纪念意义,也有很深刻又很实际的社会意义。

婚礼电影晚会。有的地方(主要是农村)新婚夫妇为了表示喜庆,特包租一场电影晚会,招待全村或全乡老小。这样做既省去了许多无意义的繁琐礼节,又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不失一定的排场。

婚礼舞会。新郎新娘举行小型舞会庆贺婚礼,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更适合年轻朋友。

也有不举行任何的结婚仪式,新婚夫妇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之后,仅以分发喜糖给亲朋好友表示婚姻的开始。

婚礼致词

婚礼致词是指参加婚礼的各方面人士在婚礼上对新郎新娘表示祝贺、祝愿等的赞颂美满幸福的言辞。

各方面人士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不同,发表的赞词也各不相同。但总的一个目的是表示庆贺、表示祝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婚礼祝词的一般形式:

例1:证婚人箴词

今天是×××先生和×××女士结婚佳期,嘉宾盈门,风日畅朗,我作为证婚人,更感到十分高兴。新郎新娘,都是品学兼优、年轻有为,事先又经过一段时期的了解,有深厚的感情

基础。我深信,今后在建设家庭、贡献社会方面,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并祝贺新夫妇欢度美满的新婚生活。 证婚人××××××谨述

××××年×月×日 例2:介绍人赠词

×××和×××两位的认识,最初由我们介绍。今天,有情人终于成为佳眷,我们自然分外欣喜。正如证婚人×××说的,新夫妇在创造幸福家庭的同时,一定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新夫妇的美好前途即将开始,谨借此表达我们的祝贺意愿。

介绍人××××××谨述

××年×月×日 例3:男宾代表颂词

今天鸟语花香,良辰美景,正值×××与×××两位新婚佳期,高朋满座,俪影并肩,凡属亲友,皆大欢喜。我谨代表男宾,向新郎新娘表示热烈祝贺,并为全家愉快、新夫妇相亲相 爱而干杯。 例4:新郎答词

我由×××与×××两位的介绍,和×××由认识了解到举行婚礼,又蒙×××先生(女士)证婚,亲友光临,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一定遵照证婚人的鼓励,努力报国爱家,相互尊重,只是酒菜菲薄,招待不周,希望多多原谅,并祝大家身体健康。 例5:女宾代表颂词

我参加今天×、X两家的婚礼,既荣幸又高兴。我对新娘×××非常了解和钦佩,现在她和×××先生结为佳偶,深信今后在个人事业和共同生活上,必起突出的作用,成为模范家庭中的一个新的女能人。为此,我代表女宾致以热烈的祝贺。 例6:主婚人训词

今天吉日良辰,两家联姻,承蒙×××先生(女士)莅临证婚,并加箴勉,介绍人×××先生(女士)与×××先生(女士)致以赠词。语重心长,情意恳切,我作为主婚人,于此谨表衷心的感谢。男婚女嫁,本人生之大事,琴奏瑟和,正盛世之清声。小辈良缘既定,我之心事亦了。从今以后,务必勤俭持家,忠诚奉公,出则各尽职责,入则互慰辛劳,这也是对我们长辈的最大报答。最后,还要请各位亲友不 嫌简慢,多喝几杯。

结婚周年纪念

纪念结婚周年现已渐为我国大众所欢迎。我们熟悉的结婚周年纪念是:1年纸婚,5年木婚,10年锡婚,15年水晶婚,25年银婚,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

下面是所有结婚周年纪念的名称:1年为纸或塑料,2年为印花布或棉布,3年为皮革,4年为丝,5年为木头,6年为铁,7年为铜或羊毛,8年电器,9年为陶器,10年为锡或铝,11年为钢,12年为亚麻布,13年为丽丝,14年为象牙,15年为水晶(包括玻璃制品)。从第16年到第19年都没有被命名,从20年起为每5年一个周年纪念日:20年为瓷器,25年为银,30年为珍珠,35年为珊瑚或硬玉,40年为红宝石,45年为蓝宝石,50年为金,60年为钻石。 如果是要举办比较隆重的结婚周年纪念,那么可以选以上被提到的几个年份。夫妻俩以共同的名义邀请些亲朋好友,特别是参加过自己婚礼的人来一起聚一聚,可以是宴会,可以是舞会,也可以是一般家庭晚会。会上,来宾们应向主人夫妇祝贺并祝福。

至于银婚和金婚,如果要纪念,仪式那应更正式一些,可安排客人代表向主人老夫妇致较长篇的贺词,日程安排和与服装亦应考究、正规。纪念仪式可以是别人为他们的亲朋(某对夫妇)举办,也可以是时值纪念周年的夫妇俩自行举办,邀亲朋参加,夫妇俩不请客而私下纪念亦可。所有来宾均不用带礼品,这是合礼的。如果是秘友或至亲要送鲜花,当然也是可以的。

纪念银婚和金婚,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活动形式:

(一)团聚式

在银婚或金婚纪念日,儿孙晚辈要主动与老人团聚,合家庆贺老人家的银婚或金婚纪念。这天,儿孙们可以给老人送上敬贺镜框,上面写些象征爱情长久、品德高尚之类的贺语,在老人们的居室里悬挂。可以是全体家人,也可以适当邀请一些亲密的友人参加家宴,由亲友及晚辈向老人们敬酒祝福。可以拍摄全家福的照片,以及为老夫妇银婚、金婚留念的合影照片。社会地位较高的知名人士亦可以由社会团体或朋友们出面举办庆贺活动。

(二)缅怀式

在银婚或金婚纪念日,如老人们不愿大肆张扬,或甚至不想让儿孙辈知道,而只愿在平静的气氛中,以老夫妻两人对爱的深沉理解表示庆祝的,则可采用此方式。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1.重游旧地。可以循着双方年轻时恋爱、新婚的轨迹,来个旧地重游。这样睹物思情,可使老人的记忆中重现当年情景,加深相互间的感情,其纪念意义也更大。

2.叙谈式。如夫妇两人无条件重游旧地,亦可略备小酌,相对抒怀。共同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情形,抚今追昔,共话衷肠。双方再饮一杯百年好合酒,这也是老年夫妇欢度银婚、金婚的一种形式。

(三)旅游式

如若身体条件许可,当地又有旅行社组织这种活动,老夫妇也可报名参加。但一定要周密准备,妥善安排,以确保安全为前提。所有这类活动,都可以摄几张照片以便留念,这样也更能增添纪念的情趣。

离婚制度

在我国古代,不但结婚要讲究各式各样的形式,就是离婚(当然这是现在称呼,古时称为解除婚姻关系)也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要遵循。古代社会实行的离婚方式以“出妻”为主,以“义绝”、“和离”和一定条件下的“呈诉离婚”为补充。 1.出妻制度

出妻,即男子强制休妻,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离婚方式。我国古代的“礼”和“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即所谓的“七出”。其是西周时确立的男方家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大戴礼》日:“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可见古代婚姻只是一种与夫妻感情无关的形式,从开始到解除完全由父母控制。在我国古代,夫家为了维护夫权和家族利益,往往可以轻易找出“七出”中的一条为借口和女方解除婚姻关系,使女子陷于被遗弃的悲惨境地,这也是古时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般我们总是把“七出三不去”放在一起,那么什么是“三不去”呢?其实这是古代对解除婚姻关系的限制性条件。按西周的礼制:“有所娶无所归,不去(女子被休弃时娘家已无亲人的,不能休妻);与更三年丧,不去(女子嫁人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能休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女子嫁人夫家时贫贱以后变得富贵的,不能休

妻)。”可见,古时女子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可以不被夫家休弃,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三不去”。“三不去”虽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需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古时婚姻制度对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七出三不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一直到汉唐乃至明清,各朝法律中关于解除婚姻的条件和限制的相关规定大体均未超出其范围。 2.和离制度

和离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受着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观念的严重束缚,很难真正实现离婚的愿望。所谓和离大多是一种协议休妻或“放妻”,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而采取的一种变通形式。 3.义绝制度

义绝制度不是独立的离婚制度,而是一种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义绝具有强制性,当义绝而不绝者要受到处罚。 4.呈诉离婚制度

所谓呈诉离婚,即发生特定事由时由官司处断的离婚。依封建法律规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为娼”、“翁欺奸男妇”等,男女双方都可以呈诉要求解除婚姻关系。

婚庆礼仪

婚庆礼仪

婚庆礼仪宣传单

婚庆礼仪知识

婚庆礼仪主持稿

婚庆礼仪主持词

婚庆礼仪策划

中国历代婚庆礼仪

婚庆礼仪主持词

婚庆礼仪主持词

《婚庆礼仪2.doc》
婚庆礼仪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