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2020-03-03 20:38: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艺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呼唤

——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唐马路小学刘琪

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施行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正体现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孟子与孔子的教学思想一脉相承,主张“教亦多术矣”,意即教学要多运用方法,这个“术”中也有着教学艺术的内涵。教育名著《学记》则处处闪耀着教学艺术的光辉思想,而这一重要思想给后人以承继的重要启迪。以后在我国近代教育及现代教育家的重要教育教学论著中都可以找到有关教学艺术的思想观点。这方面尤以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大家研究的成果显著。建国以来,教学艺术的研究也一直不断,而且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外国教育家的著作很多方面也闪烁着教学艺术的思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教学艺术理论实践的集中表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著名论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还揭示了教学艺术的功能在于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长期研究中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后来还有很多教育专家在提高教学艺术的方法上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学艺术提出了重要的理论,他们有的直接提出教学需要艺术的论断,有的间接论述教学艺术的实践表现;有的从理论层面对教学艺术作了高度概括,有的从教学实践层面多方探索。从目前有关教学艺术的研究来看,尽管不少问题还在争论,但是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有了艺术性的教学,才可能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已经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尤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当前推进的新课程是中国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教育民主、追求回归生活、追求关爱自然、追求个性发展,在这一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

色定位和教学方式都有了新的理解,这自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新的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变为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教师的提问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拷问”,而是一种启发性地点拨,唤起学生自己的理解;课堂的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平等的讨论、平等的交流,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过去教师要分析课文,现在则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理解;过去教师的教学重在讲解知识,而现在教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一切变化都在昭示着课堂教学教法必须改变,而教法改变的突出之处在呼唤教学的艺术性。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理应顺应这一理念进行较大的变革,审视一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及其价值地位,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前课堂教学艺术的发展极有必要。

课堂教学艺术能促进师生共同构建生成。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的获取外在信息,建构事物的意义。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拥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个体,他们会在沟通与合作中进行知识共享、心灵碰撞,形成知识的建构。毋庸置疑,这要比过去传授知识更需要教学的艺术性,艺术地沟通,艺术地合作,才能艺术地建构。更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的最大的魅力是让课堂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充满创新活力,教学艺术则是彰显这一魅力的“发酵剂”、“推动力”,在教师艺术的引导下,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知识、能力和创新的水乳交融;在教师艺术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实践与探索,在新奇合作的学习中达

到过程、情感和创新的水乳交融。新课程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充满艺术性,就会更多的激发起学生去深入思考、去感悟、去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得,就会促进课堂的生成,使课堂彰显魅力,使学生获得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艺术能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新课程主张“教是为了学”,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救世主”,也不是主宰课堂的“超人”,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参与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这就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直接关系。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也要注意点拨解惑,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师生正是在这种交流互动的生态环境中共同成长。有人说教学艺术与舞台表演艺术之间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舞台表演是艺术家充分显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绝不仅是优秀教师个人展示教学艺术的时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可离开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即使教学“艺术性”很强,没有学生的参与,也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这种艺术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从教育学角度看,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时空。交流互动已经要求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理应有更多的教学艺术的含量,离开艺术的教学这种交流互动是难以实现的。

教学艺术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需要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无疑新课程为我们的追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期待着课堂教学艺术异彩纷呈,期待着新课程取得更大的成功。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唐马路小学张志红

当前推进的新课程是中国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教育民主、追求回归生活、追求关爱自然、追求个性发展,在这一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都有了新的理解,这自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新的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变为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教师的提问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拷问”,而是一种启发性地点拨,唤起学生自己的理解;课堂的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平等的讨论、平等的交流,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过去教师要分析课文,现在则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感受、体验、理解;过去教师的教学重在讲解知识,而现在教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一切变化都在昭示着课堂教学教法必须改变,而教法改变的突出之处在呼唤教学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艺术能促进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课堂教学艺术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长期以来学生当做了填放知识的容器,教师繁琐的分析、机械无效的训练又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新课程要求我们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渴望从学习中得到真善美的享受,这是走向全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只能借助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教育。只有充满艺术性的课堂才会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要十分关注师生生命提升发展的价值。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师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时空也在变化,这一切都在挑战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艺术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课堂各种信息综合把握,及时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应生成而动,教学艺术的关键是灵活地变动,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这个特殊的时空里共同成长。这样看,课堂教学艺术与师生的生命同在,与师生共同相伴,共同成长。

要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等综合素养。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在肩负这一重任的情况下,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科专业修养、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专业修养以及课程改革的理论修养等,都需要切实提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修养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不仅需要有新课程理论的修养,而且需要有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实践表明,教师教育教学等综合素养的高下决定着课堂教学艺术的高低。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琴棋书画都要懂一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依赖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类培训,一方面更要靠自己平时的进修提高,坚持读书是个人综合素养提高的一个好办法。

要进行教学艺术理论的探究。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化力气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艺术的理论。要研究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及功能,要研究教学艺术形成的生理、心理、美学、教育学的基础,要研究教学艺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还要研究教学艺术形成的个性和风格。对于教师教学实践来说,对教学的准备、教学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的组织调控、课堂的语言、教学的评价等都要进行研究、探索,以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减少盲目性。

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学校要多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交流活动,可以组织研究课,由一人执教,大家观摩。现在不少教师听课,事前不去钻研教材,这种听课多流于看热闹,纵然学到一些东西,也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交流,所有听课教师都要各自先备课,有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思考,然后听课,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才达到研课的目的。多上课更要多研课,要广开思路,特别要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要通过研讨起促进作用,以求共同提高。

教师要自觉地加强课堂教学的个体实践。勤操作,勤思考,要注意融入别人的经验,探索出自己的特色。课堂教学的艺术更多的是个性的,每个教师都

是一个特定的人,是一个有特定个性的主体,而这一个特定的个性正是教学艺术个性的内在的根源,作为教学艺术在运用中会打上这些个性的印记。因此,研究教学艺术不能依赖别人,完全要靠自己。运用自己独特的智慧,探索教学的艺术,并不妨碍与同行的交流,相反要以交流促进自己的研究的提高。

教学艺术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需要广大教师不懈的追求,无疑新课程为我们的追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期待着课堂教学艺术异彩纷呈,期待着新课程取得更大的成功。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读《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有感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推荐)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1]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资料(二)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优秀教师读后感(推荐)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有感.doc》
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