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

2020-03-01 20:24: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调研文章

内容:残疾人工作者的素质、工作目标等重点突出党委政府的重视,去年创新实施2356,今年大力实施1238.以及文件、领导讲话等。

残疾人工作之我见

——记东坡区残疾人事业的科学发展

残疾人是一个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现有6.3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7.57%。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残联的指导支持下,我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把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纳入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维权、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业务工作,着力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中央七号文件和省市《关于促进残疾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后,区残联经过大量的调研、广泛的征求意见后,形成了《中共眉山市东坡区委 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眉东委发„2010‟1号)文件,于2010年1月9日正式印发。1号文件的出台,对促进东坡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区人大对《残疾人保障法》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区政协对残疾人工作进行了视察。区委书记李晓宇、区长李明舟在多次出席我区残联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在2011年残联工作会上李明舟区长对我区残疾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四个“要实”(即,理念要实、举措要实、工作要实、效果要实)的工作要求,并表示一定支持残疾人事业、一定加强残疾人工作。

二、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近年来,全区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加大,人道主义精神得到弘扬,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同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偏见以及歧视、侮辱残疾人的现象明显减少。涌现了一大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帮扶残疾人的先进典型。如我区魁手盲人按摩院院长邓宁西,在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被授予“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四川淸巍塑业有限公司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此外,有多个单位和个人在扶残助残工作中荣获了省、市、区级奖励和表彰。这些都充分说明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已在我区进一步形成,全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三、基层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不断加强。

基于我区残疾人口众多、比例偏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实际情况,我们始终把“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组织召开残疾人代表大会,成立了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在乡镇、村(社区)都建立起了基层残联组织,26个乡镇(街道)残联配备了专职干事,做到了工作人员专职、办公场所固定、业务工作运转良好。强化残疾人联合会建设,区残联以从刚成立的3人发展为有10名工作人员,内设办公室、康复股、扶贫股、维权股,承担为全区残疾人服务的正科级单位。区残联不断加大对基层残联干部的协管和监督指导力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适时举办业务培训班,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从而理顺了关系,完善了机构,使各级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了 “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强化。同时又在全区所有的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残疾人协会,配备了残协专职委员,使残疾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壮大,基层工作日趋活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显著。

为最大限度地改善残疾人的身体和生存状况,我们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积极探索社区康复工作的新路子,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全面推进,全县2万多名残疾人建立了康复需求档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及时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网络,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主抓、残联协调、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以城乡卫生医疗机构为依托,建立起22个残疾人康复指导站、194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选配了22名康复指导员、194名康复员和194名康复协调员,并成立了5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1个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同时在省残联的支持下,建立了喀左县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中心。各乡镇卫生院也全部设立了康复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以20分的硬性指标被纳入到乡镇卫生工作目标管理百分制考核之中,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向纵深拓展。在康复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狠抓了康复训练和转诊、转介工作,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康复救助共10407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720 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务和住院治疗690人,脑瘫儿童和儿麻患者肢体矫治35人,功能训练35人,培训低视力儿童、聋儿、智残儿童家长35人,为残疾人装配假肢21 人,提供各类辅助用品用具356件,提供转诊转介和保障、扶贫、就业等服务8515人。同时,还广泛开展了“爱耳日”、“爱眼日”、“精神卫生日”等康复宣传活动,积极推进残疾预防工作。一大批残疾人通过康复改善了功能,增强了生活处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就业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十一五”以来,我们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紧紧围绕残疾人就业这个主题,以扶持残疾人创业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重点,以残疾人就业年审、求职、失业登记和劳动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保障,广开就业门路,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促进残疾人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加强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和残疾人的实际状况,在城镇举办计算机、眼睫毛粘贴、编织、面点、刮痧、修鞋等17期培训班,培训160人,在农村举办27期种植和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649人,并积极向市残联输送学员86名,使895名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集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一体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增强了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二是大力推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劳动就业岗位,求职登记182人,失业登记45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及推荐就业166人,在全县14家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90人,为残疾人提供公益岗位35个。三是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家庭就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省残联扶持残疾人创业4户,扶持资金4万元;市残联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26户,扶持资金3.5万元;县残联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28户,扶持资金5.6万元,残疾人个体创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四是加强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加大了企业年审工作力度,由地税部门代收残疾人保障金,建立起保障金收支两条线制度,做到了年度有收支、有预算,有决算,有齐备的收缴和减免审批手续,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扶持。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县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有劳动能力和从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6%。

(七)扶贫助残工作扎实有效。

全县贫困残疾人口达11000多人,约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70%,贫困面较大,扶贫解困任务艰巨。为此,我们将其纳入全县大扶贫开发的整体布局之中,做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倾斜、残联协调、社会参与的扶贫助残模式。一是把有助于直接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的养殖业、家庭副业作为扶持重点,努力打造一批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扶贫亮点。县残联有效利用省残联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在22个乡镇扶持125户残困户发展养殖业,每户投放种母牛一头,确定包扶人,与其签订责任状和养牛协议。同时还聘请县畜牧局技术人员,采取办班授课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受扶助的残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经过滚动发展,这些残困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多元,为其稳定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二是有效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进行残疾人创业扶持;三是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彩票公益金建房”等安居助残工程,“十一五”期间,在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中,共落实资金647万元(其中彩票公益金88.5万元),为347户残困户建房和进行险房维修,从而有效改善了这些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居住条件。四是县、乡两级政府和残联组织还广泛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帮、包、扶、带”和“一帮一”结对子,经常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难题,从而使全县扶贫助残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的开展。

(八)残疾人教育工作拓展新局面。

据2007年统计,我县有适龄入学的残疾少年儿童300多人。“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教育工作被纳入全民教育总体规划,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保障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残疾少儿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教育普及程度不断巩固和提升,基本上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和以其他教育方式为补充的残疾人教育新格局,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 85%以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全额免费教育,从而满足了绝大部分残疾少儿的求学愿望。“十一五”以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8.4万元,用于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同时,还积极开展了残疾学生助学活动,建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福利彩票资金、募捐资金等多渠道的资助体系,资助阶段从义务教育扩大到中、高等教育,资助对象从残疾学生扩大到了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共筹措资金37万元,资助了232名贫困学生。同时,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爱心捐资助学工程”,确保学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有学可上,上得起学”。

(九)残疾人文体宣传工作取得新进展。

残疾人文体宣传工作,既是培育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残疾人群众性文体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残联成立20周年、“全国助残日”、自治县50年县庆等重要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大力宣传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残疾人创业和自强的事迹、扶残助残的先进典型等,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聘请秧歌宣传队、出宣传车、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广泛宣传残疾人工作,展示残疾人风采。三年来共刊登稿件176篇,出动宣传车10台次,制作宣传图板594块,向省、市残联网站上报消息64份。二是高度重视残疾人文体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结合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等工作,发现有文体特长的残疾人人才。大营子乡肢体残疾人王瑞华有多篇文艺和楹联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2008年残奥会前夕,我县筛选出15名残疾人运动员候选人,其中有2名作为自行车和投掷项目的待培养人员进入了我省残疾人运动员人才库备案。

(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为了让全县2万多名残疾人都能就近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我县针对残疾人事业起点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这一现实,加紧谋划,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在中、省、市残联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28万元,建起了300平方米的残联办公楼及残疾人活动室,修建了110延长米坡道,安装了扶手等无障碍设施,使残疾人活动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近年又在县城内各主要街路和新华广场、天成广场、凌河公园等处修建盲道35000延长米,坡道3000延长米,为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了极大方便。

三、残疾人工作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县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残疾人生存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残疾人经济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依然存在。具体说来,我县残疾人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困难:

(一)残疾人事业经费不足,制约着残疾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残疾人工作项目多,服务范围广,残疾人医疗、康复、培训、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无障碍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残疾人事业十分关注和关心,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投入。但由于我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受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全县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与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越是到基层,这个问题就越突出。经费匮乏,致使有些工作不能按计划落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残疾人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社会就业压力普遍加大,而残疾人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残疾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障碍,劳动能力较差,劳动形式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三)现有的康复服务能力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使我县10000多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但还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一是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城乡差异及地区不平衡的现象,现有的村级康复站大多设备简陋,缺乏一个设施完备的康复场所;二是辅助器具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要。此外,残疾人生理和心理障碍严重,但我县尚无专门的残疾人心理咨询机构。

(四)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难度加大。

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有许多残疾人因残因病致贫或者返贫。据调查,随着我县绝对贫困人口的逐年下降,残疾人口占贫困人口的比例却在上升。由于残疾人贫困面大,贫困度高,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使得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任务相当艰巨。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一)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和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及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把普法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发7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出台符合我县实际的配套政策,确保残疾人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好,把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好。

(二)广开渠道,稳定残疾人就业。

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方针,多渠道、全方位安置残疾人就业,逐步实现残疾人就业由简单劳动型向管理、技能型转变。同时更多地为残疾人优先提供适合的公益岗位。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残疾人就业网络信息化建设,根据残疾人特点开展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规范化服务,促使更多的残疾人走上就业岗位。

(三)以完善保障体系为基础,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

在城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在农村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救助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从而惠及更多的残疾人。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入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结合我县城乡社区建设、医疗卫生改革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社会化工作的方式和“低投入、广覆盖”的原则,逐步探索并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模式,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

(五)继续做好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

在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心选择适合残疾人本身条件和县域经济及产业实际的扶持项目,从源头上入手,切实加大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的力度。同时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群策群力,建立并完善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的联动机制,积极鼓励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

(六)加强残疾人教育,丰富残疾人文体生活。

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巩固和提高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并继续做好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助学工作。同时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文体活动的开展,在全县城乡,以社区、村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以残健同行为主题的各类文娱活动。以“全国助残日”、“残疾人就业促进日”等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事业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七)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在“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抓好残疾人基层组织的延伸建设,健全机构,夯实基础,定职定责,加强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基层残联“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在“优”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人才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素质好、群众满意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八)加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

成立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协调工作组,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结合我县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争创全国卫生城工作,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监管。继续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残疾人家庭的工作,为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五、今后工作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我县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

我们喀左县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十一五”期间,我们有效利用上级残联的扶贫资金,切实帮助残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我县残疾人口比例偏高,贫困面广,现有资金尚不能满足扶贫解困工作的需要。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考虑到我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我们一定的照顾和倾斜,适量加大对我县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额度。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由残联来具体运作和实施。

(二)建议从资金、设备等方面对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给予更大支持。 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已全面铺开,对于改善、补偿、恢复广大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我县处于贫困山区,农村残疾人口数量多,残疾人居住分散,现有康复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特别是我县城乡普遍存在着康复基础设施、设备和器材严重匮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区康复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受自身财力的限制,这个问题要依靠我县自行解决有很大难度,希望上级残联部门能给予对口支援,通过多种渠道,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帮助我们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使我县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手段得到快速提升和增强。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

《调研文章.doc》
调研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